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合肥的這碗丁姐鴨血粉絲湯,為什麼可以成為益民街美食三巨頭之一

立秋剛過, 已感新涼。 這幾日的合肥蒙著一層水霧, 整個城市的節奏仿佛都慢了下來, 呈現出一種盛夏熱烈後的寂靜之美。 手機響了一下, 是大學室友發來的消息:「好想吃你之前帶我去的那個鴨血粉絲湯, 不過我現在自己去, 可能找不到那家店。 」有些詫異, 她只去過一次, 但時隔幾年, 卻還能記得。

那是位於舒城路與益民街交口的丁姐鴨血粉絲湯。 大學畢業後, 大家在不同的城市發展, 許久未見。 或許對於她而言, 難忘的是食物所承載的往昔時光, 是那一段喧鬧又綿長的青春。

看著消息,

思緒陷入回憶的洪流中, 想來也有些時日沒去丁姐那兒了。 適值初秋涼雨, 身體也需要一股熱乎氣兒, 便出發前去吃上一碗。 比起上次來, 這裡又多了些變化。

過去, 店開在舒城路邊, 丁姐家的門頭還是紅字綠底。 後來, 搬到向北不遠處的兩路交叉口, 但就餐流程並未隨著位置的移動而改變。 飯點人多時, 仍舊是「攤位前, 排隊點單;露天下, 自擺桌椅」。 但這次來, 發現鋪面大了許多。 大夥兒在室內都能找著座了, 不用像從前那樣:一邊排著隊, 一邊就計畫著等會坐哪兒吃。

今年是丁姐來合肥的第十九個年頭。 零三年剛來時, 他們專做千層餅, 混著芝麻、蔥香的熱餅, 酥脆油潤。 兩年後, 來自蘇北的丁姐發現合肥人飲食重油喜辣,

於是量體裁衣, 做起了鮮、鹹、辣版的合肥鴨血粉絲湯, 這與清淡鮮美的金陵鴨血粉絲湯大相徑庭。 「金陵無處不食鴨, 金陵鴨無處不可食。 」南京人對鴨的喜愛, 可謂是多樣又全面。 其中, 鴨血粉絲湯是南京人吃鴨的代表作。

鴨血不似豬血, 它更如嫩豆腐般, 而這正是大多數人所喜愛的口感。 開店多年, 丁姐對於鴨血的鑒別也十分有心得。 觸覺上, 鴨血順滑細嫩, 而豬血粗糙偏硬;色澤上, 鴨血泛著銀灰色, 而豬血顯著正紅色。

把單純的鴨血做成招牌, 在合肥, 丁姐家可以位列前排。 菜單上的純鴨血分大小碗, 這在別處是很少能找見的。

眼前的三口大鍋是丁姐最寶貴的東西, 門前食客紛至遝來的秘訣就在於此。 這第一口鍋最大, 盛著牛骨頭湯,

主要用於燙煮粉絲、千張。

第二口鍋最重要, 熬制著鴨血。 每天早上四點, 丁姐就起來忙活她的鴨血。 不使用料包鹵制, 她選擇日常家庭做菜都常用的調料, 大蒜、生薑、辣椒以及八角。 僅用四樣最簡單的調料, 卻能熬制出最獨特的鴨血, 這是丁姐一次次嘗試調配後的成果。

最後這口鍋最特別, 燉著純牛肉湯, 身兼著調味的重任。 這一鍋老鹵與鹽的作用相仿, 若你偏愛重口一些, 便可添上一勺牛肉湯。

將粉絲煮至半透明狀, 鋪上大塊的鴨血, 撒上香菜, 再依據個人口味澆上湯汁, 一碗讓無數合肥人口舌生津的鴨血粉絲湯便做好了。

「老闆, 來份小碗鴨血粉絲。 微辣, 在這吃。 」小吳是合肥人, 自從他在外地上學, 便少有機會吃到家鄉口味的鴨血粉絲湯。

以前, 他在附近的老八中讀書。 中午下了課, 遇上家裡沒備飯, 就會到丁姐這兒迅速吃上一碗, 飽腹又解饞。 高中的生活簡單而充實, 但如今都已定格。

時間會被記憶分割開, 過去的老八中變成了南門小學, 最初的千層餅也因身處居民樓, 避免油煙過大而選擇不做了。 對美食的回味也許是對過往的留戀, 但時間仍在流動。 門前的路緩緩向前延伸, 它記錄下人們的步履, 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