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加坡這一次,上漲消費稅真的勢在必行?

政府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聲明中說, 鑒于冠病疫情, 消費稅不會在今年上調, 但重申我國仍須在2022年至2025年間, 將消費稅從7%調高到9%, 時間點視經濟復蘇的步伐而定。

2021年初,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在《2021財政年預算案聲明》中表明, 政府承諾不會在今年提高消費稅, 但不會無限期推遲這些加稅計劃。 新加坡消費稅上漲是雪上加霜, 還是勢在必行?國際注冊會計師劉朝霞進行了深度分析。

新加坡消費稅的提高已于2018年2月19日財政預算案宣布于2021年至2025年間實施。 同年的3月24日在新加坡天府會十八周年慶的晚宴上, 當時的教育部長兼國防部第二部長王乙康先生針對消費稅上調發言, 解釋消費稅將從7%提高到9%的必要性。

(王乙康在新加坡天府會十八周年慶的晚宴上發言)

可2020年一進入, 新冠疫情便沒有任何征兆的發生了, 宛如一場世界大戰, “勿謂言之不預也”。 新加坡處于世界航運和物流運輸的中心, 對于病毒的確是防不勝防。 隨著輸入性病例越來越多且社區病例也越來越多的找不到關聯性, 新加坡不得已開始第一輪的“阻斷”措施。 隨后隨著新冠疫情的延綿不絕和病毒的變異, 阻斷措施也一直反反復復松松緊緊。

一年半以來, 新加坡引以為傲世界排名第一的樟宜機場(如今已跌落榜首)以及各大餐廳各大商城的人流幾乎無法恢復, 旅游業建筑業物流業貿易業等各個行業被重挫, 政府也被迫不得已發放了百億的救濟金挽救民生經濟。

新加坡由于腹地的限制沒有內需和國內市場,

無法像大國一樣長期阻斷自行休養生息。 今年隨著疫苗的充足采購, 政府竭力呼吁民眾盡早接種疫苗, 以減少重癥和身亡。 同時政府也期待民眾理解與病毒共存的可能性以及無奈, 面對病毒變種的壓力且病毒一時無法清零, 政府只能教育民眾學會自我保護, 自我檢查和自我隔離, 配合政府以便新加坡能盡早放開管制, 開放邊境, 活躍經濟, 提升就業等等。

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疫苗接種的普及和邊境的逐步開放, 新加坡的消費稅上漲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王瑞杰部長承諾不會在2021年提高消費稅, 但不會延遲太久, 會在2022年至2025年間開始落實。 對于老百姓而言, 消費稅的上漲會不會是雪上加霜?而對于政府,

上漲消費稅是否勢在必行?

在回答這一系列問題之前, 我先解釋什么是消費稅?

消費稅(大多數國家稱之為增值稅)是一種流轉稅, 意思是在中間環節只是流轉, 由最終消費者承擔。 比如超市注冊成為了消費稅企業, 超市里的大米賣100新元(含稅), 那么米的賣價實際是93元,7元消費稅由顧客支付給政府,超市只是代替政府收到了這個7元的流轉稅,并按季度繳納給稅務局。通俗的理解是消費稅是由顧客承擔,而并不是超市。

但如果買大米的這個顧客是餐廳而不是個人,餐廳將這個米煮熟后變成米飯賣給顧客150元(含稅),那么米飯的實際收入是140元,10元消費稅屬于顧客支付給政府。由于餐廳并不是最終消費者,同時餐廳購買原始大米的時候已經支付了7元消費稅,因此餐廳只需要將多收的3元繳納給政府就可以了。從這里可以看到,最終消費產生的10元消費稅其實是由米飯的消費者支付的,不是餐廳,也不是由超市支付。

(餐廳小票清楚標明7%消費稅)

由此我們看到,消費稅是由普通大眾共同承擔的,就像結婚時的誓言一樣,不論貧窮還是富有,不論疾病還是健康,都一視同仁。不像公司所得稅,只在公司有利潤的情況下才繳納;也不像個人所得稅,個人收入需要達到一定的額度才繳納。

至于為何消費稅不能像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一樣分類或分檔呢?我想這就像陽光和雨水灑在所有人身上是一樣的,有很多的公共服務和設施比如公路和橋梁,學校和教育,警察和軍隊,這些都是公共服務提供給所有的人,而并不是服務于某一個群體,因此由所有人承擔是更公平的。

那么消費稅有沒有辦法差異化對待不同群體?答案依然是有的,只是每個國家差異化的方式不一樣。

比如中國,現在消費稅的標準稅率是13%(這里補充一句,中國的消費稅一路下調從17%調整到15%,再調整到13%),但中國的消費稅分為多個檔次,按照行業劃分比如貿易類生產類標準稅率是13%,而電信郵政類消費稅率9%,生活服務類消費稅率則更低為6%,而對于高端奢侈品,比如高端手表則除了13%的標準稅率外,還額外增收20%的關稅。中國的這種消費稅分類,讓普通生活用品承受較低的稅率,同時從奢侈品額外征收獲得補償。

新加坡的消費稅標準稅率現在是7%(這里也要補充一句,新加坡的消費稅率一路上調,從3%調整到5%,再到7%),接下來將調整到9%。消費稅的上調會不會引起物價的上漲?

我的答案是:會。

為什么呢?消費稅增加2%后如果生活用品價格不上漲,那必然是需要商家自己吸收。在目前的經濟形式下,由于疫情造成的人員短缺,物流的不便利以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商家最終無法吸收這部分2%并勢必將轉嫁給消費者。

然而新加坡政府為何不能像中國政府一樣將生活用品類消費稅和奢侈品類區分,從奢侈品那里獲得補償呢?從政府一刀切根據公司的公積金繳納而不是根據企業的盈利發放疫情補助可以看出,將消費稅按照行業分類勢必增加很多的工作量,比如政府有沒有足夠的人手查核?比如是否要檢查那些申報為生活用品類的企業是不是不符合資格?會不會引發企業為了符合資格而去修改經營范圍?而只針對某些領域調高消費稅會不會增加跨國企業和富人的成本而失去新加坡對于跨國企業和富人的吸引力?

(圖源:Unsplash)

而同時政府為了獲得民意和民心,將補貼給與特定的群體,比如家庭收入多少元以下,住房多少面積以下的群體將獲得消費稅卷的補助,這樣是不是針對性更好?

也因此我們看到,消費稅一刀切的方式或許會對白領形成擠壓,一方面要應付消費稅和物價的上漲,一方面又因為收入超過了政府的規定而無法獲得補助,另一方面企業在疫情時期加薪幅度趕不上通脹速度,如果經濟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新加坡勢必將會像西方國家一樣,中產階級的比例會不斷萎縮和下降。

而為了提升中產階級的收入水平,新加坡政府也在積極轉型,比如通過金管局的優惠吸引基金的設立,以激活新加坡的創新環境和生態。積極打造新加坡+1的產業園區,保持制造業的比例,同時吸引高端制造,生物醫藥企業在新加坡落地等等。

俗話說有國才有家,病毒引發的戰役考驗了各個國家各個政府的戰斗力,新加坡因為新冠死亡人數極低而獲得了世界的認可,但這場戰役也需要這個國家人民的理解和奉獻。消費稅的上漲對于新加坡勢在必行以應對疫情下龐大的財政補貼,國家公共設施的維護以及國家安全。

期待民眾能夠全民一心,在這場對抗病毒的戰役中雪中送炭同時理解消費稅的提高勢在必行!

那么米的賣價實際是93元,7元消費稅由顧客支付給政府,超市只是代替政府收到了這個7元的流轉稅,并按季度繳納給稅務局。通俗的理解是消費稅是由顧客承擔,而并不是超市。

但如果買大米的這個顧客是餐廳而不是個人,餐廳將這個米煮熟后變成米飯賣給顧客150元(含稅),那么米飯的實際收入是140元,10元消費稅屬于顧客支付給政府。由于餐廳并不是最終消費者,同時餐廳購買原始大米的時候已經支付了7元消費稅,因此餐廳只需要將多收的3元繳納給政府就可以了。從這里可以看到,最終消費產生的10元消費稅其實是由米飯的消費者支付的,不是餐廳,也不是由超市支付。

(餐廳小票清楚標明7%消費稅)

由此我們看到,消費稅是由普通大眾共同承擔的,就像結婚時的誓言一樣,不論貧窮還是富有,不論疾病還是健康,都一視同仁。不像公司所得稅,只在公司有利潤的情況下才繳納;也不像個人所得稅,個人收入需要達到一定的額度才繳納。

至于為何消費稅不能像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一樣分類或分檔呢?我想這就像陽光和雨水灑在所有人身上是一樣的,有很多的公共服務和設施比如公路和橋梁,學校和教育,警察和軍隊,這些都是公共服務提供給所有的人,而并不是服務于某一個群體,因此由所有人承擔是更公平的。

那么消費稅有沒有辦法差異化對待不同群體?答案依然是有的,只是每個國家差異化的方式不一樣。

比如中國,現在消費稅的標準稅率是13%(這里補充一句,中國的消費稅一路下調從17%調整到15%,再調整到13%),但中國的消費稅分為多個檔次,按照行業劃分比如貿易類生產類標準稅率是13%,而電信郵政類消費稅率9%,生活服務類消費稅率則更低為6%,而對于高端奢侈品,比如高端手表則除了13%的標準稅率外,還額外增收20%的關稅。中國的這種消費稅分類,讓普通生活用品承受較低的稅率,同時從奢侈品額外征收獲得補償。

新加坡的消費稅標準稅率現在是7%(這里也要補充一句,新加坡的消費稅率一路上調,從3%調整到5%,再到7%),接下來將調整到9%。消費稅的上調會不會引起物價的上漲?

我的答案是:會。

為什么呢?消費稅增加2%后如果生活用品價格不上漲,那必然是需要商家自己吸收。在目前的經濟形式下,由于疫情造成的人員短缺,物流的不便利以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商家最終無法吸收這部分2%并勢必將轉嫁給消費者。

然而新加坡政府為何不能像中國政府一樣將生活用品類消費稅和奢侈品類區分,從奢侈品那里獲得補償呢?從政府一刀切根據公司的公積金繳納而不是根據企業的盈利發放疫情補助可以看出,將消費稅按照行業分類勢必增加很多的工作量,比如政府有沒有足夠的人手查核?比如是否要檢查那些申報為生活用品類的企業是不是不符合資格?會不會引發企業為了符合資格而去修改經營范圍?而只針對某些領域調高消費稅會不會增加跨國企業和富人的成本而失去新加坡對于跨國企業和富人的吸引力?

(圖源:Unsplash)

而同時政府為了獲得民意和民心,將補貼給與特定的群體,比如家庭收入多少元以下,住房多少面積以下的群體將獲得消費稅卷的補助,這樣是不是針對性更好?

也因此我們看到,消費稅一刀切的方式或許會對白領形成擠壓,一方面要應付消費稅和物價的上漲,一方面又因為收入超過了政府的規定而無法獲得補助,另一方面企業在疫情時期加薪幅度趕不上通脹速度,如果經濟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新加坡勢必將會像西方國家一樣,中產階級的比例會不斷萎縮和下降。

而為了提升中產階級的收入水平,新加坡政府也在積極轉型,比如通過金管局的優惠吸引基金的設立,以激活新加坡的創新環境和生態。積極打造新加坡+1的產業園區,保持制造業的比例,同時吸引高端制造,生物醫藥企業在新加坡落地等等。

俗話說有國才有家,病毒引發的戰役考驗了各個國家各個政府的戰斗力,新加坡因為新冠死亡人數極低而獲得了世界的認可,但這場戰役也需要這個國家人民的理解和奉獻。消費稅的上漲對于新加坡勢在必行以應對疫情下龐大的財政補貼,國家公共設施的維護以及國家安全。

期待民眾能夠全民一心,在這場對抗病毒的戰役中雪中送炭同時理解消費稅的提高勢在必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