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將來不用掃我墓」黃越綏對兒媳講:我離開不用刻意清明祭祖,「生前盡孝」比走後排場重要,真愛是永恆追思

清明, 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 也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又稱掃墓節、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等。 在臺灣漢人之中, 有七成以上為閩南後裔, 故大部分人掃墓習俗與閩南相同, 由於不同的祖籍與族群(福建泉州閩南人、漳州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等), 掃墓日期迥異, 民眾並不一定會在這一天掃墓, 例如客家人春節開始即可掃墓, 漳州人則在上巳節(小清明)掃墓。 而且因為要集合宗族親戚共赴祭掃, 臺灣人向來自行調整掃墓時間, 在清明或小清明前後半個月內, 都是正常情況。 清明掃墓象徵著緬懷先祖、飲水思源的倫理精神,

不過隨著意識形態的轉變, 當初本著對先人的感念, 自發性的美德, 如今卻也成了對子女是否孝順的道德評比。

對此專業婚姻與家庭諮商師黃越綏老師, 對此則提出不同的看法, 認為「形式上的含義不如心意重要」, 甚至還直接交代兒媳將來不用為她掃墓!

黃越綏表示, 隨著時代變遷, 掃墓的形式其實早已發生很大的改變, 過往多採土葬強調入土為安的觀念, 在現今寸土寸金、追求環保的時代思維下, 已採火化方式, 並安置在靈骨塔中。

而她也坦言, 自己並不會刻意遵循傳統, 選擇在清明節這天掃墓, 反倒是在思念故去的雙親時, 隨時都會到安置的地方去追思一番。

事實上, 黃越綏在父母晚年相伴他們的日子裡, 就曾坦率地告訴爸媽不會選在清明掃墓的想法, 因為她認為「生前盡孝比走後重排場, 來得有價值。 」

因此,

她也同樣交代兒媳, 將來不用花費心思替她掃墓, 只要在思念時用心遙祭就可以了, 說到此處, 黃越綏不禁有感而發:「真愛是永恆的追思, 不必太在乎形式」, 不過她也強調, 若是祖先有墓還是要清掃整頓, 千萬不要因為懶惰而讓祖墓長滿了草。

除此之外,

黃越綏也分享了她自己的看法, 在她看來祭祖掃墓的習俗, 同時也考驗著人性的弱點, 因為一旦不做, 在儒道思想、鬼人信仰相當普及的文化薰陶下, 大家往往會害怕祖先會因此半夜託夢, 甚是因此背上不孝、累及子孫的罵名。

然而就現今的社會相關規范而言, 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為若不做好環保措施, 當心環保局找上門開罰, 所以究竟掃不掃墓, 該如何做, 從來都不是個簡單的問題。

黃越綏說得非常有道理,相較於形式上的掃墓,心意更為重要,人生在世時多關心照顧父母,有時間多陪陪家人,這便是最好的盡孝方式,別等到親人離開後才盡孝,那樣即使想見到親人也無處可見,所以在有限的時間裡,抽出時間去看看家人,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黃越綏說得非常有道理,相較於形式上的掃墓,心意更為重要,人生在世時多關心照顧父母,有時間多陪陪家人,這便是最好的盡孝方式,別等到親人離開後才盡孝,那樣即使想見到親人也無處可見,所以在有限的時間裡,抽出時間去看看家人,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