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金文泰叢林深處“暗藏”一間老舊鋅板木屋,里頭似乎還有人在住?

自從建國開始, 新加坡經歷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 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現代的國家/城市之一, 當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發展大力公共房屋, 不少居民從甘榜(Kampung)上樓住上組屋, 大量甘榜也隨之消失。

金文泰樹林里的甘榜, 如今只剩下最后一間承載三代人回憶的鋅板屋子。 (陳斌勤攝)

金文泰叢林深處, “暗藏”一間老舊鋅板木屋, 周邊10多戶人家已在多年前陸續搬走, 老屋拆的拆、倒的倒, 老婦卻帶著五個兒子留守甘榜僅剩的一間木屋, 而且一守30多年直到老去逝世。

《聯合晚報》早前獲知讀者通知, 指金文泰某個公寓對面的樹林里有一間相當老舊的鋅板木屋, 里頭似乎還有人在住。 記著于是根據讀者提供的“貼士”, 找到暗藏樹林間的木屋, 并順利聯絡上每周打理木屋的林森輝(59歲)和他的太太黃玉枝(55歲), 以及林森輝同母異父的大哥許先生(70歲), 向他們了解這間木屋的“歷史”。

林森輝受訪時說, 他家木屋的所在地, 早期是一個小甘榜, 這個甘榜的歷史可追溯到二戰時期。 “我母親上世紀40年代在這里落腳, 當時這個甘榜住著10多戶人家, 我們住的木屋還是母親跟家人親手蓋的。 ”

在林森輝夫婦和許先生的帶領下, 記者在甘榜的原址走了一趟, 盡管樹林里只剩下一間木屋, 但記者還是可以從突出地面的石磚塊, 寸草不生、光禿禿的石灰地板等, 看出曾經存在過木屋的一些蛛絲馬跡。

林森輝的老家是典型的亞答屋, 木屋本身不大, 但周邊的“活動空間”不少, 木屋的一個角落還有一口井。 黃玉枝說, 這口老井多年以來為全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水, 飲用或洗澡用的水都可以從井里取得。

隨著時代的變遷, 甘榜的居民一戶戶搬到政府組屋, 而因甘榜所在位置, 交通很不方便, 搬出去的人也很少回去看看了。

黃玉枝說, 家婆去年4月心臟病過世, 享壽88歲, 老人家因病住院前, 一直住在這間木屋里。

雖然母親已不在, 林森輝每周還是會帶著妻子回來甘榜。 他說:“這是媽媽留下來的, 我們一定會常回來看看。 ”

網絡圖

承載三代回憶 后人盼疫后重訪

母親畢生心系老屋, 子孫在她過世后要把老屋看好, 如今只期盼疫情快過, 好讓一家大小回老屋團聚, 一起睹“屋”思人, 緬懷母親。

黃玉枝說, 家婆過世后, 大哥許先生有次在修理木屋屋頂時摔倒, 傷的不輕, 好在后來他已無大礙。

“他在這里陪媽媽最久, 每次回來就會想到媽媽走了, 一直開心不起來。 ”

黃玉枝知道大哥想好好打理家婆留下來的木屋, 但他受傷后身子不好, 一家人不想他傷身傷神, 于是她和丈夫答應周末都回甘榜一趟。

疫情關系, 我國再次收緊防疫措施。 黃玉枝說:“等措施放寬后, 我們一家人一定要再回來這里聚聚。

老婦喝慣井水搬組屋又搬回

習慣了井水的甘甜, 老母親從來不喝自來水, 曾搬去組屋后住不習慣, 結果又回到木屋生活, 五兄弟體恤媽媽, 即便婚后各自成家, 還是輪流帶孩子回木屋小住陪媽媽。

黃玉枝告訴記者, 30幾年前, 家婆曾隨著孩子搬到政府組屋里居住。 她說:“她說組屋四四方方的, 住不慣。 她一輩子喝的是井水, 突然改喝水龍頭的水, 家婆也喝不慣。 ”

由于住不習慣, 許先生的母親決定搬回木屋住。 五兄弟當時都已成家, 但還是決定順著母親的心意, 讓她搬回老家, 兄弟五人則輪流回家陪媽媽住。

網絡圖

黃玉枝說:“大哥一家人星期一到五會在甘榜陪媽媽,我們其他人星期五六日過來陪她。”

最難能可貴的是,五兄弟的孩子長大后,也還會跟著父母回家看奶奶。疫情暴發前,逢年過節,這個甘榜總是熱熱鬧鬧,老奶奶陪著兒孫等數十人一起歡聚。黃玉枝說:“這個甘榜是我們三代人的回憶。”

網絡圖

黃玉枝說:“大哥一家人星期一到五會在甘榜陪媽媽,我們其他人星期五六日過來陪她。”

最難能可貴的是,五兄弟的孩子長大后,也還會跟著父母回家看奶奶。疫情暴發前,逢年過節,這個甘榜總是熱熱鬧鬧,老奶奶陪著兒孫等數十人一起歡聚。黃玉枝說:“這個甘榜是我們三代人的回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