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玉米的全球之路:原來它也叫主食!

長達數千年的人類食物歷史中, 藜麥和土豆是美洲安第斯高地上「雜糧類」補充食物;而在炎熱的美洲瑪雅低地, 木薯和紅薯也僅僅是配角。

美洲主糧的C位, 當仁不讓的只有它——玉米。

玉米之于美洲, 就好比小麥之于西亞和歐洲、稻米之于東亞, 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美洲之路

這幅展開的瑪雅花瓶圖案中, 坐在王座上的瑪雅統治者正在對跪在他面前的僕人訓話。 地上放著一個裝著玉米粉蒸肉的三足祭盆, 圖自《美食與文明》

今天, 我們所熟悉的一次播種能結出上百個籽的大粒玉米, 大約出現於西元前 00年 。

它的祖先, 是西元前7000年出現於墨西哥中部的野生玉蜀黍。 當時野生玉米的個頭, 和人手指差不多大小 。

西元前 000年, 玉米飲食模式已由南美洲向赤道方向傳播, 到達厄瓜多爾附近;西元前 000年, 玉米大軍到達加勒比海地區 。

大約在西元前 00年, 玉米傳播之路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捩點出現了。

當時的美洲原住民發現, 如果在處理玉米時加入自帶鹼性的草木灰, 能改變玉米的屬性。

鹼性條件下, 玉米堅硬的外層表皮得到軟化, 剝起來更容易;加水碾成的玉米麵會形成有彈性的麵團, 能拍成面餅(即現在墨西哥玉米餅, Taco);玉米餅放到陶烤盤裡烘烤後變得柔軟馥鬱又有彈性, 相當於一個容器, 能包進葷素等各種食物 。

有史學家認為, 加堿在美洲烹飪中的重要地位, 不亞於小麥發酵麵包之於歐洲飲食、小麥磨粉做面之於中國飲食 。

加堿後更好吃的玉米, 傳播速度也更快了。

西元第一個千年, 玉米傳播到美國西南部 。

第二個千年, 玉米抵達了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 。

癩皮病/糙皮病癥狀, 主要表現為「 D癥狀」, 皮炎、腹瀉、癡呆, 圖自美國NIH官網

歐洲之路

96年, 發現了新大陸的哥倫布把玉米從美洲帶到了歐洲, 逐漸成為歐洲農民重要主糧。

問題在於, 哥倫布帶回了美洲的玉米, 卻沒有同時帶回美洲原住民的玉米加工技術。

7 年, 義大利種植玉米的農民中暴發了一種可怕的疾病,

由於患者的癥狀與令人恐怖的麻風病非常相似, 被稱為「義大利麻風」 。

900 年代初, 一種癥狀類似的流行病襲擊了美國南部 。

為對抗這種疾病, 美國國會要求流行病學專家約瑟夫·戈德伯格(Joseph Goldberger)博士對此開展研究 。

描寫戈德伯格博士研究癩皮病相關工作

的漫畫書和部分資料,

圖自美國NIH官網。

戈德伯格確信, 美國南方典型飲食(玉米+肉類+糖漿)中有某些壞東西導致了這種疾病。

玉米是他測試的第 種食物。 戈德伯格找到了 名囚犯自願參加一項實驗, 囚犯的食物只有玉米。 實驗開始後大約 個月,癥狀出現了。囚犯先是感到頭痛和食欲不振,隨後6名囚犯出現了「義大利麻風」的所有癥狀。恢復正常飲食後,6名囚犯康復了 。

戈德伯格認為問題肯定出在玉米上。他找對了方向,但沒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癥狀的出現不是因為玉米中有「壞東西」,而是因為玉米中缺乏某種東西。

戈德伯格去世後,接替他工作的康納德·埃爾維耶姆(Conrad Elvehjem)在 9 7年通過動物試驗最終證實,這種怪病並非傳染病,而是長期缺乏一種名為煙酸的維生素所導致;現代醫學稱其為癩皮病或糙皮病 。

康納德後來成為著名營養學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校長,並終生致力於參與美國國家營養政策制定、宣導天然均衡飲食、建議多攝入各種天然食物,以免缺乏維生素。

玉米中沒有煙酸嗎?

玉米其實含有豐富的煙酸,但其屬於結合型煙酸,無法被人體吸收利用;加草木灰煮玉米的過程,恰好讓結合型煙酸變成了游離型煙酸,也能被人體吸收了 。

如果飲食模式中玉米只是主糧的補充,其他食物提供的煙酸尚能滿足人體需要;但若因為饑荒、糧食短缺等原因,僅以玉米為唯一主食時,如果不加堿處理,玉米中的結合型煙酸就無法滿足人體需求,糙皮病也就出現了 。

玉米加堿這個偶然的偉大發現,不僅讓玉米變得美味,也變得更營養。

中國之路

玉米何時傳入中國?具體時間已不可考。

明嘉靖三十年( 年),河南《襄城縣誌》中有了玉米在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6。

從美洲舶來的玉米能在海拔高、氣溫低、缺水的山地大面積種植,可源源不斷提供充足能量和碳水化合物,與清朝「康乾盛世」出現人口激增有密不可分的聯繫7。

晚清國力貧弱,內外交困。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玉米突破了只在山地「窮鄉僻壤」種植的限制,在傳統富庶的長江、黃河中下游廣泛傳播8;並突破長城,進入到內蒙和東北地區。

到了民國,玉米歷經四百多年傳播,不僅在中國紮根下來;中國人龐雜而不單調的食物譜,也讓橫掃歐美的糙皮病在中國幾乎沒有大面積施虐(上世紀 0年代曾在新疆南疆地區小范圍發病9)。

當玉米跨越南北「甜鹹之爭」,以或甜或糯的玉米棒子、清香的玉米餅,細膩的玉米窩頭、蓬鬆的玉米發糕,筋道的玉米麵條、香甜的玉米烙、酥脆的松仁玉米、醇香的玉米酒等各種形式,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重要主糧時,水稻、小麥、玉米為三大主糧的中國糧食種植結構也最終定型,並助力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

水稻、小麥、玉米。

全球化進程中,三大主糧早已模糊了最初的地域邊界,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間搭建橋樑。

無論是稻米的馴化、小麥的傳入,還是玉米的種植,每一種主食背後,都是中國人在「吃」方面的天賦與勤勞的體現,凝聚著的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實驗開始後大約 個月,癥狀出現了。囚犯先是感到頭痛和食欲不振,隨後6名囚犯出現了「義大利麻風」的所有癥狀。恢復正常飲食後,6名囚犯康復了 。

戈德伯格認為問題肯定出在玉米上。他找對了方向,但沒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癥狀的出現不是因為玉米中有「壞東西」,而是因為玉米中缺乏某種東西。

戈德伯格去世後,接替他工作的康納德·埃爾維耶姆(Conrad Elvehjem)在 9 7年通過動物試驗最終證實,這種怪病並非傳染病,而是長期缺乏一種名為煙酸的維生素所導致;現代醫學稱其為癩皮病或糙皮病 。

康納德後來成為著名營養學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校長,並終生致力於參與美國國家營養政策制定、宣導天然均衡飲食、建議多攝入各種天然食物,以免缺乏維生素。

玉米中沒有煙酸嗎?

玉米其實含有豐富的煙酸,但其屬於結合型煙酸,無法被人體吸收利用;加草木灰煮玉米的過程,恰好讓結合型煙酸變成了游離型煙酸,也能被人體吸收了 。

如果飲食模式中玉米只是主糧的補充,其他食物提供的煙酸尚能滿足人體需要;但若因為饑荒、糧食短缺等原因,僅以玉米為唯一主食時,如果不加堿處理,玉米中的結合型煙酸就無法滿足人體需求,糙皮病也就出現了 。

玉米加堿這個偶然的偉大發現,不僅讓玉米變得美味,也變得更營養。

中國之路

玉米何時傳入中國?具體時間已不可考。

明嘉靖三十年( 年),河南《襄城縣誌》中有了玉米在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6。

從美洲舶來的玉米能在海拔高、氣溫低、缺水的山地大面積種植,可源源不斷提供充足能量和碳水化合物,與清朝「康乾盛世」出現人口激增有密不可分的聯繫7。

晚清國力貧弱,內外交困。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玉米突破了只在山地「窮鄉僻壤」種植的限制,在傳統富庶的長江、黃河中下游廣泛傳播8;並突破長城,進入到內蒙和東北地區。

到了民國,玉米歷經四百多年傳播,不僅在中國紮根下來;中國人龐雜而不單調的食物譜,也讓橫掃歐美的糙皮病在中國幾乎沒有大面積施虐(上世紀 0年代曾在新疆南疆地區小范圍發病9)。

當玉米跨越南北「甜鹹之爭」,以或甜或糯的玉米棒子、清香的玉米餅,細膩的玉米窩頭、蓬鬆的玉米發糕,筋道的玉米麵條、香甜的玉米烙、酥脆的松仁玉米、醇香的玉米酒等各種形式,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重要主糧時,水稻、小麥、玉米為三大主糧的中國糧食種植結構也最終定型,並助力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

水稻、小麥、玉米。

全球化進程中,三大主糧早已模糊了最初的地域邊界,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間搭建橋樑。

無論是稻米的馴化、小麥的傳入,還是玉米的種植,每一種主食背後,都是中國人在「吃」方面的天賦與勤勞的體現,凝聚著的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