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300位華爾街精英回國,傳統銀行覺醒,風控行業進入黃金時代?

文 | 零和

2017年, 金融科技的風控逐漸回歸, 從邊緣部門, 逐漸開始走向金融公司的核心。

2018年, 風控行業將發生哪些巨大的改變?

我們採訪了十幾位首席風險官(CRO), 他們的意見頗為統一:2018年, 將成為風控的“黃金時代”。

金融行業面臨強監管, 大家的核心競爭力, 不再是速度和規模, 而是風控和品質;

而最近一年, 300多位風控華人從國外歸來, 正在成為金融科技的中樞力量;

最有意思的一點是, 一直對資料風控和智慧風控持審慎態度的傳統金融機構, 態度緩和, 並開始大力佈局技術, 行業將其稱為“大象的覺醒”。

2018年, 風控行業真正迎來了大爆發……

01強監管時代

最近關於金融的監管, 層出不窮。

從資管新規, 到信託通道業務暫停, 再到最近風聲鶴唳的P2P備案, 在十九大及兩會上, 國家多次定調, 要防範金融風險。

金融行業, 再次進入強監管時代。

金融都具有週期性, 而監管同樣如此, 會有波動週期。

“過去幾年, 金融科技是一個急速發展的階段, 大家真正關注風控會比較少, 都在衝量。 ”多位金融科技公司的CRO, 都發現了這個趨勢。

他們將其稱為“裸奔年代”。

但他們也覺得, 這是可以理解的:在金融快週期裡, 第一要務, 肯定是做大規模。

“所以相對來說, 在現金貸領域, 風控的規則很簡單, 更多都是反欺詐。 ”某現金貸公司的CRO陳思稱。

另外, 也有不少風控從業者, 提出了一個觀點:對部分使用者來說,

現金貸的風控是無效的。

因為很大一部分用戶, 都是借新還舊, 最後借不到錢的時候, 會突然陷入債務危機, 開始逾期。

所以風控表現上, 一個非常好的客戶, 會突然變成壞客戶。

但這個惡性循環, 正在因為監管的介入, 而打破。

行業被強監管之後, 大家競爭的, 不再是規模和速度, 而是品質和風控。

監管在反復強調“去風險、降杠杆”, 也就意味著, 今年是金融收縮的一年。

比如, P2P行業, 已基本不能擴量。

在現有的規模下, 如何保持盈利?

“利率36%之下, 還想賺到錢, 那就只能拼風控。 ”陳思稱, 合規之後, 就是風控的硬仗。

風控從業者, 已明顯感覺自己在公司地位的變化。

陳思以前在公司的許可權不高, 經常要讓位市場部,

“甚至客服都能欺負我們, 說有人投訴產品不人性化”。

“但如今, 很多部門都在裁人, 唯獨風控, 還在招人。 ”而風控部門在公司話語權, 也變得很高, “統籌產品設計、市場行銷、貸後催收所有環節, 可以直接左右CEO的決策”。

監管重壓之下, 風控行業成為終極競爭力, 在公司地位進一步提升。

02 精英歸國潮

“這兩年, 從美國回國了大量的風控精英, 絕大部分都是自己回來的, 小部分是被挖回來的。 ”專注負責金融科技領域的獵頭Lisa稱。

在行業內, 獵頭們笑稱, 要將“華爾街的風控華人挖空”。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 在世界金融的心臟“華爾街”, 其核心的命脈——風控, 並沒有掌控在美國人手中。

而掌控者, 多是“中國人”和“印度人”。

“這是因為中國人和印度人,

都比較擅長邏輯和數學, 所以比較適合做風控。 ”小米金融CRO陳曦稱。

相對來說, 中國人在其中, 會更偏建模、技術的工種。

“有一種說法是, 其實全球的經濟命脈, 是掌控在中國人手中, 這其實非常有道理。 ”Lisa笑稱。

近幾年, 隨著中國金融科技的崛起, 越來越多的華爾街華人, 看到了大洋彼岸展現的強大生命力。

他們紛紛踏上了歸國之路。

很多人都稱, 這可能是他們畢生可以觸及的最大機會。

Capital One、美國運通、美國發現金融、富國銀行、花旗銀行等等金融機構的風控精英, 已在中國站穩了腳跟。

特別是Capital One系, 歸國人數最多, 100多人已形成強大的“第一黑幫”;

而美國發現金融, 在上海建立了一個“大資料風控中心”, 給中國輸出了上百的風控人才;

而美國運通歸國的, 多為“大佬”級別的人物, 如今已掌控BAT和多家傳統金融機構的風控部門。

而獵頭大軍, 看准了這股歸國大潮, 開始在美國蹲點挖人。

Lisa在Capital One的總部, 維吉尼亞州的麥克利恩長期駐紮、蹲點。

她的工作, 就是每天約Capital One裡面從業6年以上的華人吃飯、喝咖啡、聊天。

“國內的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 都點名要Capital One的人, 開價一個比一個高”, Lisa稱, 對於經驗豐富能擔任CRO的人, 目前價格已開到年薪200萬到400萬, 另外, 還分幹股。

Lisa最近在國外見到很多同行, 他們的目標, 皆是這群華爾街風控精英。

“他們對中國的發展, 確實非常看好, 也覺得機會難得。 但最大的問題, 就是家庭。 ”Lisa稱。

很多華人, 要麼在美國已有美國國籍, 要麼已組建了家庭, 這意味著, 他們將要在“野心”和“家庭”中, 二選其一。

“因此,這些回歸者,都有決絕的勇氣,只能贏,不能辜負了家庭的信任。”Lisa稱,這樣的人,公司反而更喜歡。

2017年,華爾街精英的歸國潮達到了頂峰。

Lisa不完全統計,“一年就回來了300多人。”

整個風控行業,在這個群體的滋養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頂尖的風控技術,開始和中國特殊的金融環境交融結合。

Lisa還發現了一個新的趨勢:這些歸國者,除了進入創新的金融科技企業,另外一部分,卻進入了傳統金融機構。

傳統金融,正在覺醒。

03大象的覺醒

傳統銀行,一直是沉睡狀態嗎?

其實並非如此。

早在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銀監會就要求中國跟上世界的步伐,遵照《巴塞爾協議》進行風險管理,並開始使用計量工具。

“當時銀行都找了一些國外的諮詢機構,也建立了一些計量模型。”某四大行之一的網路部門負責人郭靜河回憶,但是,資料維度和變數都特別少。

比如,征信報告、年齡、性別、教育程度這些簡單指標。

“我們並不認為,這是真正的資料化、技術化,都還沒有邁進金融科技的大門。”郭靜河認為,這時的銀行,頂多算半睡半醒的狀態。

而真正的資料化,是從最近才開始的。

2017年,對傳統銀行來說,是極為特殊的一年。

“受到消費金融的衝擊極大。”郭靜河總結,這是“銀行覺醒”的最大原因。

2017年,金融科技為主力軍的消費金融崛起,幹得熱火朝天,現金貸的利潤,也一度震撼了銀行。

“在中國傳統銀行的業務組成中,對公貸款一直是核心業務,而零售業務一直不溫不火,除了信用卡。”郭靜河稱。

而2017年消金浪潮,讓銀行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量化風控、大資料風控這些模式,在中國進一步落地,並踐行。

另一方面,協力廠商的金融科技公司,時不時就來“遊說”銀行,成了銀行“覺醒”的外部推動力。

“同盾、百融這些公司,隔三差五就來找我們。”郭靜河說,一般合作主要是兩塊:資料合作和建模合作。

資料一般都有免費試用期,“沒效果不要錢”;而建模,很多協力廠商公司也會免費提供,“只想將銀行包裝成合作案例”。

內因和外因同時作用,銀行真的開始覺醒。

在意識上,傳統銀行已改變對量化風控質疑和輕蔑的態度。

“現在我們明白過來,雖然很多資料確實是弱變數,但如果弱變數疊加,就很有想像力了。”郭靜河說,銀行並不是沒有資料,只是一直以來,沒有重視資料分析。

比如,使用者的刷卡流水、消費資訊,都一直沉睡在銀行資料庫中,並未啟動。

“我們嘗試對這些資料進行挖掘,比如,用戶的消費時間,都能成為一個風控維度。”郭靜河發現,經常淩晨消費的用戶,違約率會比其他時段的高。

銀行系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對風控這件事情的認知。

在行動上,同樣如此。

他們除了開始主動接受協力廠商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務之外,也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

“每個銀行的總行,都成立了專門做金融科技的部門。”郭靜河稱,每個銀行的名字都不一樣,有的叫網路銀行部,有的叫科技部。

而這個部門最奇缺的,就是資料建模人才。

郭靜河稱,他們招聘建模人才,底層的,會從學校招電腦和統計學專業的學生;而團隊負責人,他們更喜歡在國外有一定經驗的風控精英。

各大銀行,都在積極招聘相關人才。

在招行銀行的官網上,最近半年招聘的83個職位中,就有15個風控與大資料相關的崗位。

銀行系的覺醒,被行業從業者認為,是2018年最大的趨勢。

目前,金融科技占整個金融的盤子,不過1%。

而剩下的99%,才是金融的主力軍。

大象的蘇醒,一個新的時代到來,還會遠嗎?

2017年,我們等到了風控的回歸。

2018年,我們迎接風控的黃金時代。

生在這個萬物生長的時代,大概是風控從業者之萬幸。

(應受訪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二選其一。

“因此,這些回歸者,都有決絕的勇氣,只能贏,不能辜負了家庭的信任。”Lisa稱,這樣的人,公司反而更喜歡。

2017年,華爾街精英的歸國潮達到了頂峰。

Lisa不完全統計,“一年就回來了300多人。”

整個風控行業,在這個群體的滋養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頂尖的風控技術,開始和中國特殊的金融環境交融結合。

Lisa還發現了一個新的趨勢:這些歸國者,除了進入創新的金融科技企業,另外一部分,卻進入了傳統金融機構。

傳統金融,正在覺醒。

03大象的覺醒

傳統銀行,一直是沉睡狀態嗎?

其實並非如此。

早在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銀監會就要求中國跟上世界的步伐,遵照《巴塞爾協議》進行風險管理,並開始使用計量工具。

“當時銀行都找了一些國外的諮詢機構,也建立了一些計量模型。”某四大行之一的網路部門負責人郭靜河回憶,但是,資料維度和變數都特別少。

比如,征信報告、年齡、性別、教育程度這些簡單指標。

“我們並不認為,這是真正的資料化、技術化,都還沒有邁進金融科技的大門。”郭靜河認為,這時的銀行,頂多算半睡半醒的狀態。

而真正的資料化,是從最近才開始的。

2017年,對傳統銀行來說,是極為特殊的一年。

“受到消費金融的衝擊極大。”郭靜河總結,這是“銀行覺醒”的最大原因。

2017年,金融科技為主力軍的消費金融崛起,幹得熱火朝天,現金貸的利潤,也一度震撼了銀行。

“在中國傳統銀行的業務組成中,對公貸款一直是核心業務,而零售業務一直不溫不火,除了信用卡。”郭靜河稱。

而2017年消金浪潮,讓銀行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量化風控、大資料風控這些模式,在中國進一步落地,並踐行。

另一方面,協力廠商的金融科技公司,時不時就來“遊說”銀行,成了銀行“覺醒”的外部推動力。

“同盾、百融這些公司,隔三差五就來找我們。”郭靜河說,一般合作主要是兩塊:資料合作和建模合作。

資料一般都有免費試用期,“沒效果不要錢”;而建模,很多協力廠商公司也會免費提供,“只想將銀行包裝成合作案例”。

內因和外因同時作用,銀行真的開始覺醒。

在意識上,傳統銀行已改變對量化風控質疑和輕蔑的態度。

“現在我們明白過來,雖然很多資料確實是弱變數,但如果弱變數疊加,就很有想像力了。”郭靜河說,銀行並不是沒有資料,只是一直以來,沒有重視資料分析。

比如,使用者的刷卡流水、消費資訊,都一直沉睡在銀行資料庫中,並未啟動。

“我們嘗試對這些資料進行挖掘,比如,用戶的消費時間,都能成為一個風控維度。”郭靜河發現,經常淩晨消費的用戶,違約率會比其他時段的高。

銀行系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對風控這件事情的認知。

在行動上,同樣如此。

他們除了開始主動接受協力廠商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務之外,也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發團隊。

“每個銀行的總行,都成立了專門做金融科技的部門。”郭靜河稱,每個銀行的名字都不一樣,有的叫網路銀行部,有的叫科技部。

而這個部門最奇缺的,就是資料建模人才。

郭靜河稱,他們招聘建模人才,底層的,會從學校招電腦和統計學專業的學生;而團隊負責人,他們更喜歡在國外有一定經驗的風控精英。

各大銀行,都在積極招聘相關人才。

在招行銀行的官網上,最近半年招聘的83個職位中,就有15個風控與大資料相關的崗位。

銀行系的覺醒,被行業從業者認為,是2018年最大的趨勢。

目前,金融科技占整個金融的盤子,不過1%。

而剩下的99%,才是金融的主力軍。

大象的蘇醒,一個新的時代到來,還會遠嗎?

2017年,我們等到了風控的回歸。

2018年,我們迎接風控的黃金時代。

生在這個萬物生長的時代,大概是風控從業者之萬幸。

(應受訪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