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晚清老照片再現考舉人的情景,考生扛著行李進場,9天9夜不能出門

考舉人,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結合老照片和文字材料, 為大家重現清朝江南鄉試的情景。

1873年江南貢院全圖。

江南鄉試的考點位於南京江南貢院,

這裡是安徽和江蘇(含上海)兩省讀書人考舉人的地方。 清初有考棚8000餘間, 後來不斷擴建, 到1873年達到20644間。 其規模之大, 位列全國貢院之冠。

江南貢院的考棚。

鄉試每三年一次, 每次考三場, 每場考三天, 分別於八月初九、十二、十五舉行。 連續九天全封閉,

應考讀書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考棚內解決。

江南貢院明遠樓。

秀才(生員)、貢監生(國子監學生)、教職(府、州、縣學校的儒學教官)均可參加, 其中秀才占絕對多數。 在正式開考前一天, 即八月初八, 從兩省長途跋涉趕到南京的考生, 就得攜帶考籃前往江南貢院,

驗明身份進考場。

等待進入貢院的考生。

每一個入場的考生, 必須脫衣解履, 讓考官搜查是否夾帶書本及其他作弊工具。 由於每次考試人數有一兩萬人, 確保考生安全有序進入貢院難度很大, 往往耗時達一天一夜之久, 甚至還不夠。 據記載,

1813年的江南鄉試恰逢大雨, 道路泥濘難行, 「諸生唯恐失點, 無不爭相擁擠, 以致進闈未能迅速, 至初九辰刻始得點竣封門」。

考生在貢院內尋找自己的號舍。

考生找到指定的號舍位置, 就在裡面老老實實答題, 時刻處於監視之下, 不得隨意走動。 號舍深四尺,

寬三尺, 高約六尺, 面積一平方公尺略多。 三面有牆, 只有南面敞開, 這樣可以防止考生交頭接耳。

東西兩牆離地面一至二尺之間有上下兩條磚縫, 安裝一上一下兩塊木板, 白天為桌凳, 作答題之用;晚上兩塊木板拼在一起, 聊作床鋪休息。

正在應考的讀書人, 桌板上放著考籃。

考生的考籃值得說一說。考試時所用的一切文具和生活物品,均須自備,考生少不了扛著大包小包進場,其中一個考籃尤其重要。

江南貢院的考棚。

李寶嘉在小說《官場現形記》第一回中說:「要中一個舉,是很不容易呢,進去考的時候,祖宗三代都跟了進去,站在龍門老等,幫著你扛考籃,不然,那一百多斤的東西,怎麼拿得動呢?」筆墨紙硯、蠟燭、被褥、食物等等,都在考籃裡了。曾樸又在《孽海花》中進一步寫道:「三屜槅考籃裡,下層是筆墨、稿紙、挖補刀、糨糊等;中層是些精巧的細點,可口的小肴;上層都是米鹽、醬醋、雞蛋等食料……」可謂應有盡有。

以上兩例雖屬小說家言,但作者依據歷史事實寫成,是可信的。

1891年江南鄉試放榜情景。

三年一度的考試,有多少人能中舉成為幸運兒呢?有清一代江南鄉試108科,共錄取舉人13501人,其中江蘇8763人,安徽4738人。根據學者統計,順治朝錄取率最高,為1.75%;康、雍、乾、嘉、道五朝均低於0.8%;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為1.5%左右。競爭之激烈,真是難以想象。

桌板上放著考籃。

考生的考籃值得說一說。考試時所用的一切文具和生活物品,均須自備,考生少不了扛著大包小包進場,其中一個考籃尤其重要。

江南貢院的考棚。

李寶嘉在小說《官場現形記》第一回中說:「要中一個舉,是很不容易呢,進去考的時候,祖宗三代都跟了進去,站在龍門老等,幫著你扛考籃,不然,那一百多斤的東西,怎麼拿得動呢?」筆墨紙硯、蠟燭、被褥、食物等等,都在考籃裡了。曾樸又在《孽海花》中進一步寫道:「三屜槅考籃裡,下層是筆墨、稿紙、挖補刀、糨糊等;中層是些精巧的細點,可口的小肴;上層都是米鹽、醬醋、雞蛋等食料……」可謂應有盡有。

以上兩例雖屬小說家言,但作者依據歷史事實寫成,是可信的。

1891年江南鄉試放榜情景。

三年一度的考試,有多少人能中舉成為幸運兒呢?有清一代江南鄉試108科,共錄取舉人13501人,其中江蘇8763人,安徽4738人。根據學者統計,順治朝錄取率最高,為1.75%;康、雍、乾、嘉、道五朝均低於0.8%;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為1.5%左右。競爭之激烈,真是難以想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