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秦始皇為什麼用「朕」代稱「我」?專家:將「朕」拆開你就懂了

郭德綱在某一期相聲舞臺上, 曾經調侃道:「在秦始皇之前, 老百姓的口頭禪都是:朕上廁所去了, 朕出去溜個彎, 朕想和你出去吃個飯~」下面的觀眾聽完哄堂大笑。

很多人都以為這只是個笑話, 畢竟在中國人幾千年的認知中, 「朕」是皇帝才有的專屬稱呼, 古代百姓是沒有資格這麼稱呼的。 亂叫要面臨被殺頭的危險。 但是實際上, 在秦始皇之前人人都可稱「朕」。 那麼秦始皇為啥用「朕」自稱?史學家:將「朕」拆開你就明白了。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 各國文化差異都很大, 所以各種稱呼也是參差不齊。 在當時「朕」和「餘」「吾」還有「我」一樣, 都是代表自己的稱呼。 屈原寫的《離騷》中:朕皇考曰伯庸。 就是自稱的意思。 《爾雅·釋詁》中也曾記載:「朕, 身也。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決定給整個社會來一個大洗牌。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文化上的統一, 讓各國都使用一樣的文字,

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 百姓們都開始使用一樣的稱呼, 自認為功高三皇五帝的秦始皇, 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特, 便決定給自己單獨取一個稱呼。

於是秦始皇便規定普通百姓不能稱朕, 只有皇帝才可以自稱為朕。 在秦始皇之後的數千年,

朕變成了歷代皇帝的專屬稱謂。 那麼為何有「餘」「吾」「我」那麼多代表自己的稱呼, 秦始皇非要選「朕」作為自己的稱呼呢?

首先「朕」的出現時間比「餘」「吾」「我」更早。 最早的「朕」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有出現, 到了戰國時期用的已經比較少了。 流傳甚廣的「餘」、「我」、「吾」則更得士農工商的青睞。 秦始皇選用這個「朕」, 可以更好地教化百姓更改稱呼的習慣。

其次「朕」拆開有特殊的含義。 「朕」如今是簡體字分開是月和關, 但是古代最早的「朕」字是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的「朕」——左邊一個舟, 右邊一個灷(zhuàn), 意思就是舟中火種。

我國數千年文明起源於河流,

坐船出行成了必要的交通工具。 而我們都知道, 人類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會不會製造工具。 人類學會保存火種和製作船出行的工具, 是人類進化史非常重要的一步。

所以「舟」和「火」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 有了「舟」才能出行打獵獲得財富, 而「火」則可以作為武器, 趕走野獸, 因而成為權利地位的最高權杖。

「舟」和「火」是古人眼中財富地位的絕對象徵。而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績,比三皇五帝還要高,自然整個生物鏈中最高的主宰。於是他便選擇了這個非常具有意義的「朕」字,作為自己的稱呼。想要以此證明天下的財富和權利都是皇帝一個人。

也許是這種稱呼迎合了歷代統治者共同的心理,所以儘管後來朝代更替,但是「朕」這個稱呼,一直被皇室保留著。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朕」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變成了火熱的網路用語。比如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句「總有刁民想害朕。」

「舟」和「火」是古人眼中財富地位的絕對象徵。而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績,比三皇五帝還要高,自然整個生物鏈中最高的主宰。於是他便選擇了這個非常具有意義的「朕」字,作為自己的稱呼。想要以此證明天下的財富和權利都是皇帝一個人。

也許是這種稱呼迎合了歷代統治者共同的心理,所以儘管後來朝代更替,但是「朕」這個稱呼,一直被皇室保留著。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朕」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變成了火熱的網路用語。比如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句「總有刁民想害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