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乖並不是一個誇獎,更是一種馴化】37歲博士回村啃老,父母苦不堪言:想養廢一個人,只誇他乖就行

不要再誇孩子乖了!

今天, 小編想跟你聊聊:「幼稚型人格是怎麼養成的」

37歲博士, 回家啃老

「別人家的孩子」李明亮, 一直是全村的驕傲。

本科985, 之後, 又一路讀了碩士、博士。

在李明亮的老家, 大學生已經很稀有了。

博士生, 更是鳳毛麟角。

他回家時, 父親專門擺了宴席, 很多人上門祝賀。

大家都覺得李明亮出息了。

可接下來, 李明亮的表現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他每天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 只有吃飯才出來。

家人一開始以為孩子要休息, 就沒打擾他。

但這樣的日子, 李明亮一過就是兩年。

「不找工作、不出門, 理直氣壯地啃老。 」

今年, 他37歲了。

家裡為了供他上學, 一貧如洗:

村裡人都蓋了新房, 李明亮家卻還是磚牆泥胚;

父親睡的床, 是別人不要了送給他的;

屋頂漏水, 父親老得上不了房頂, 一直沒有修補;

已婚的妹妹不得不拿錢補貼家裡, 老母親還在做小工賺辛苦錢。

父親年紀大了, 身體不好, 一次暈倒在地裡, 被鄰居抬回家。

李明亮卻不聞不問, 「連扶都不扶一下」。

父母心寒透了, 可李明亮無動於衷。

吵架急了, 他沖父親咆哮:

「你們只知道賺錢, 沒有人知道我的苦。 」

全家的驕傲, 到底怎麼了

後來, 在心理諮詢室, 李明亮說出了自己的苦惱。

博士期間, 同宿舍的同學太吵, 他每晚只能睡3—4小時。

他沒有辦法表達, 也不知如何處理, 時間一長, 就抑鬱了。

後來, 連學業也無法進行下去, 只好肄業回家。

可回家後, 依然睡不好。

身體也因此變得很差, 什麼都做不了。

同住的人太吵。

只要住過校, 大多數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但為什麼, 這種瑣事能把李明亮逼到抑鬱呢?

諮詢師認為, 很可能是因為李明亮的「幼稚型人格」。

「幼稚型人格」, 有4個典型特徵:

以自我為中心, 如果不合他的心意, 則會激動暴怒 缺乏道德感, 義務感, 沒有同情心 適應能力差,

習慣於讓人照顧自己, 不會關心照顧別人 如遇挫折, 會自暴自棄, 暴怒發狂, 甚至傷殘別人或自盡

為了供他上學, 家裡負債累累, 妹妹早早出去打工。

他絲毫不在意, 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家人的付出, 卻一點不會關心別人。

遇到麻煩, 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溝通, 也找不到辦法解決。

只能一味忍受, 直至退學回家。

能讀到博士,智力上,算優秀了。

而生活能力,卻還停留在小學生水準。

為什麼會這樣?

這一切,大概是從那句「只要你學習好,別的什麼都不用操心」開始的。

只重學習,教育失敗的伏筆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可以忽略。

《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就是個學習很好,但基本不跟同學交往的人。

班主任注意到他不合群,旁敲側擊地向他媽媽反映。

但媽媽對老師的反應非常不屑:

「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

在家長眼裡,孩子有沒有朋友不重要,興趣也不重要,成績就是一切。

其他的,長大了自然可以學會。

可是,社交能力、溝通能力等,是一朝一夕就能會的嗎?

這方面的例子,真是數不勝數。

「東方神童」魏永康,13歲考入大學。

上大學前,他媽媽還在喂他吃飯,為了幫他「節省」時間學習。

20歲時,因為自理能力太差,他被校方勸退。

很多從小學習很好的孩子,都是「聽話」、「懂事」的「乖孩子」。

這是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出來的。

但如果一個孩子,真事事都「聽話」,這個「乖孩子」很可能活成一場悲劇。

總是聽別人的,那他自己的人生呢?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是一個人的終極目標和需求。

而「乖孩子」只是父母實現夢想的「工具」。

一個人如果活不出自己,TA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這可能也是這些「工具人」,抑鬱、甚至自盡的原因。

他們找不到自己活著的意義。

樊登曾講過一件事:

有一個孩子,考上北大就自盡了,他在遺書中說:「我已經替你們考上了北大,請你們不要再來煩我,不要把我的屍體運回去,我討厭那個地方」。

一個曾經的「乖孩子」說:「‘乖’並不是一個誇獎,更是一種馴化。」

為了學習好,只有學習,屬於孩子「自理」的范圍。

學習之外的,都交給爸媽來辦。

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能力,生生把孩子養成「廢人」。

長期高度依賴的生活,一旦走出去,一旦遇到挫折,就是巨大的創傷,一如李明亮。

如何預防幼稚型人格?

有句古話:欲成事,先成人。

如何算是成人了呢?

古今中外都有「成人禮」。

「成人禮」是通過儀式,告訴孩子:你長大了,從今以後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

羅振宇上大學時,父母來送他,晚上,父親跟他說:以前你是個孩子,你闖了禍有爸爸媽媽,從此以後,無論你做什麼,都要你自己負責了。

「成人」的標準就是:

有健康的人格基礎,有能力為自己負責任。

而健康人格,包括幾個基本能力:

與人相處和親密的能力 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穩定而統合的自我意識 充滿生活熱情和動力 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

這5種能力,和學習一樣,是需要時間發展的。

發展完善的孩子,遇到困難時,懂得去溝通、去解決問題,對生活充滿熱情。

而發展遇到障礙的孩子,會下意識地否定、回避或逃跑。

心理學家阿德勒把兒童的社會情感放在首位,一個人有了社會情感,才會有責任心,不會成為「空心人」。

而社會情感,指的就是通過與他人不斷合作,對社會做出貢獻得到的。

有很多人失敗後一蹶不振,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遇到問題時,從不求助。

因為,他們對社會生活沒有安全感,更沒興趣。

其他人無法分享他們的個人理想。

李明亮,就是很典型的「社會情感」不足。

預防幼稚型人格,最重要的是適應性培養。

a. 把孩子的人格培養放到首位

b.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家長的包辦太多,已經損害了孩子的自我發展能力,所以家長要「退後」一步,把孩子的事情還給孩子自己。

阿德勒有句名言:如果孩子不求助,家長就不要干預。

即使孩子習慣性地求助,家長也只提啟發性的問題:

你覺得可以怎麼解決呢?

要是這樣的話會有什麼後果?

怎麼做會更好?

還有別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嗎?

……

只是啟發,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最後,當問題解決時,別忘記鼓勵孩子,讓他看到自己是可以的,提高他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 鼓勵孩子積極溝通

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急著去幫助孩子,而是要讓他主動求助,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孩子在跟你溝通時,你要積極地反聵感受,讓孩子知道如何溝通是能夠不傷害關係,還能夠解決問題。

養好孩子不容易,好的家長會利用孩子遇到的挫折,啟發與幫助孩子成長。

而包辦和代替,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種剝奪,最終將孩子「培養」成「巨嬰」。

允許「幼稚型人格」小步前進

a. 停止責駡,接納現狀,鼓勵他看到自身的資源

對他們來說,責駡是無效的。

他們不是不願走出來,而是沒有能力走出來。

要給他們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允許他們慢慢走出來。

而且,要看到他們身上的能力:他們有學習能力,能考上大學,甚至能讀到博士,這個學習能力也是可以遷移的,這是他們的資源。

b. 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援系統

空心人憑一己之力,可能很難走出來。

前面提到的「東方神童」魏永康,後來重新進入社會,娶妻生子,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是因為他母親開始改變,一點一滴,從擠牙膏開始,讓兒子自理。

魏永康的小學老師,也提供了很多幫助。

她建議魏永康的母親將他送到長沙,讓他在陌生環境中鍛煉。

魏永康不會跟人交流時,張老師循循善誘。

後來,整個社會都伸出援手,魏永康才學會照顧自己,並且正常社交。

c. 允許「幼稚型人格「小步前進

無論是魏永康,還是李明亮,強求他們應該「像一個博士」或「成功人士」,其實是一種打擊。

他們走不出來,因為已經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路在哪裡。

魏永康的媽媽,接納自己有一個「失敗」的兒子之後,降低要求,從刷牙、洗臉開始,讓兒子獨立,慢慢讓兒子成長。

對類似狀態的孩子,重建信心是重要的。

可以慢慢要求他,比如幫家裡打掃衛生,肯定他。

也可以讓他輔導別的小朋友寫作業,讓他看到自己是有用的,從小事做起。

這類孩子的悲劇,是失敗教育的悲劇。

因為覺得「學習最重要」,他變成了一個學習工具,這是他今天痛苦而無奈的根源。

同時,從李明亮身上,我也看到,走彎路的教育,要調整有多困難。

我們總以為學習改變人生,於是,將寶都壓在學習上。

卻南轅北轍,讓孩子失去了人的基本功能。

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前提是,成為一個會生活的人。

會合作,能創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

有了這些,才不至迷失方向。

所以,對教育來說:

讓孩子回歸生活、回歸社會,讓他成為一個有社會情感、有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能讀到博士,智力上,算優秀了。

而生活能力,卻還停留在小學生水準。

為什麼會這樣?

這一切,大概是從那句「只要你學習好,別的什麼都不用操心」開始的。

只重學習,教育失敗的伏筆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可以忽略。

《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就是個學習很好,但基本不跟同學交往的人。

班主任注意到他不合群,旁敲側擊地向他媽媽反映。

但媽媽對老師的反應非常不屑:

「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

在家長眼裡,孩子有沒有朋友不重要,興趣也不重要,成績就是一切。

其他的,長大了自然可以學會。

可是,社交能力、溝通能力等,是一朝一夕就能會的嗎?

這方面的例子,真是數不勝數。

「東方神童」魏永康,13歲考入大學。

上大學前,他媽媽還在喂他吃飯,為了幫他「節省」時間學習。

20歲時,因為自理能力太差,他被校方勸退。

很多從小學習很好的孩子,都是「聽話」、「懂事」的「乖孩子」。

這是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出來的。

但如果一個孩子,真事事都「聽話」,這個「乖孩子」很可能活成一場悲劇。

總是聽別人的,那他自己的人生呢?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是一個人的終極目標和需求。

而「乖孩子」只是父母實現夢想的「工具」。

一個人如果活不出自己,TA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這可能也是這些「工具人」,抑鬱、甚至自盡的原因。

他們找不到自己活著的意義。

樊登曾講過一件事:

有一個孩子,考上北大就自盡了,他在遺書中說:「我已經替你們考上了北大,請你們不要再來煩我,不要把我的屍體運回去,我討厭那個地方」。

一個曾經的「乖孩子」說:「‘乖’並不是一個誇獎,更是一種馴化。」

為了學習好,只有學習,屬於孩子「自理」的范圍。

學習之外的,都交給爸媽來辦。

剝奪了孩子自我發展的能力,生生把孩子養成「廢人」。

長期高度依賴的生活,一旦走出去,一旦遇到挫折,就是巨大的創傷,一如李明亮。

如何預防幼稚型人格?

有句古話:欲成事,先成人。

如何算是成人了呢?

古今中外都有「成人禮」。

「成人禮」是通過儀式,告訴孩子:你長大了,從今以後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

羅振宇上大學時,父母來送他,晚上,父親跟他說:以前你是個孩子,你闖了禍有爸爸媽媽,從此以後,無論你做什麼,都要你自己負責了。

「成人」的標準就是:

有健康的人格基礎,有能力為自己負責任。

而健康人格,包括幾個基本能力:

與人相處和親密的能力 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穩定而統合的自我意識 充滿生活熱情和動力 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

這5種能力,和學習一樣,是需要時間發展的。

發展完善的孩子,遇到困難時,懂得去溝通、去解決問題,對生活充滿熱情。

而發展遇到障礙的孩子,會下意識地否定、回避或逃跑。

心理學家阿德勒把兒童的社會情感放在首位,一個人有了社會情感,才會有責任心,不會成為「空心人」。

而社會情感,指的就是通過與他人不斷合作,對社會做出貢獻得到的。

有很多人失敗後一蹶不振,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遇到問題時,從不求助。

因為,他們對社會生活沒有安全感,更沒興趣。

其他人無法分享他們的個人理想。

李明亮,就是很典型的「社會情感」不足。

預防幼稚型人格,最重要的是適應性培養。

a. 把孩子的人格培養放到首位

b.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家長的包辦太多,已經損害了孩子的自我發展能力,所以家長要「退後」一步,把孩子的事情還給孩子自己。

阿德勒有句名言:如果孩子不求助,家長就不要干預。

即使孩子習慣性地求助,家長也只提啟發性的問題:

你覺得可以怎麼解決呢?

要是這樣的話會有什麼後果?

怎麼做會更好?

還有別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嗎?

……

只是啟發,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最後,當問題解決時,別忘記鼓勵孩子,讓他看到自己是可以的,提高他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 鼓勵孩子積極溝通

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急著去幫助孩子,而是要讓他主動求助,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孩子在跟你溝通時,你要積極地反聵感受,讓孩子知道如何溝通是能夠不傷害關係,還能夠解決問題。

養好孩子不容易,好的家長會利用孩子遇到的挫折,啟發與幫助孩子成長。

而包辦和代替,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種剝奪,最終將孩子「培養」成「巨嬰」。

允許「幼稚型人格」小步前進

a. 停止責駡,接納現狀,鼓勵他看到自身的資源

對他們來說,責駡是無效的。

他們不是不願走出來,而是沒有能力走出來。

要給他們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允許他們慢慢走出來。

而且,要看到他們身上的能力:他們有學習能力,能考上大學,甚至能讀到博士,這個學習能力也是可以遷移的,這是他們的資源。

b. 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援系統

空心人憑一己之力,可能很難走出來。

前面提到的「東方神童」魏永康,後來重新進入社會,娶妻生子,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是因為他母親開始改變,一點一滴,從擠牙膏開始,讓兒子自理。

魏永康的小學老師,也提供了很多幫助。

她建議魏永康的母親將他送到長沙,讓他在陌生環境中鍛煉。

魏永康不會跟人交流時,張老師循循善誘。

後來,整個社會都伸出援手,魏永康才學會照顧自己,並且正常社交。

c. 允許「幼稚型人格「小步前進

無論是魏永康,還是李明亮,強求他們應該「像一個博士」或「成功人士」,其實是一種打擊。

他們走不出來,因為已經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路在哪裡。

魏永康的媽媽,接納自己有一個「失敗」的兒子之後,降低要求,從刷牙、洗臉開始,讓兒子獨立,慢慢讓兒子成長。

對類似狀態的孩子,重建信心是重要的。

可以慢慢要求他,比如幫家裡打掃衛生,肯定他。

也可以讓他輔導別的小朋友寫作業,讓他看到自己是有用的,從小事做起。

這類孩子的悲劇,是失敗教育的悲劇。

因為覺得「學習最重要」,他變成了一個學習工具,這是他今天痛苦而無奈的根源。

同時,從李明亮身上,我也看到,走彎路的教育,要調整有多困難。

我們總以為學習改變人生,於是,將寶都壓在學習上。

卻南轅北轍,讓孩子失去了人的基本功能。

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前提是,成為一個會生活的人。

會合作,能創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

有了這些,才不至迷失方向。

所以,對教育來說:

讓孩子回歸生活、回歸社會,讓他成為一個有社會情感、有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