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它被稱為「神仙葉」,經常吃一吃,三高降了,肝臟 眼睛越來越好!很多人家門口就有

桑樹全身都是寶, 無一不可入藥。 之前更多的是提到它的果實——「民間聖果」桑葚的功效, 今天就來說說另一樣寶貝、被古人稱為「神仙葉」的桑葉, 應該怎麼用來幫助養生吧~桑葉味甘、苦, 性寒。 歸肺、肝經, 能疏散肺、肝二經邪氣, 乃辛涼解表藥物。 為治療風熱咳嗽、扁桃腺炎、頭痛發熱、目赤腫痛之良藥。 用桑葉、菊花、夏枯草水煎服。
桑葉性寒, 味甘、苦。 早在3000多年前從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有了桑葉入藥的記載, 《本草圖經》中認為經常服用桑葉可以延年益壽。 從現代營養學來看, 桑葉富含黃酮類、生物鹼等物質, 在調節三高、保護血管等方面都有助益。 1 穩定血壓 桑葉中含有的黃酮類化合物可以幫助舒張血管、增加冠脈及腦血管流量、降低血液粘稠度, 有輔助降壓作用。 對於有視目昏花、頭重腳輕等癥狀的高血壓患者來說, 用桑葉泡水喝能起到一定的保健療效,
如果再搭配上菊花、龍井, 效果更好。 清頭飲

配方:桑葉5g, 菊花10g, 龍井茶10g

這是京城四大名醫施今墨之子施小墨施老自用了十年的降壓代茶飲, 具有輔助降壓、清熱明目的功效, 不僅適合高血壓人群, 脾氣急、生活不規律、長期熬夜的人也可以常喝。

 藥理研究, 桑葉中含有降低血液黏度的黃酮類成分, 所以在改善高脂血癥的同時, 又有預防心肌梗死和腦出血的作用。 高血壓患者每日用15~20g桑葉, 煎湯代茶, 能有效控制血壓上升。

2 調節血糖 桑葉的輔助降糖作用在古書上早有記載, 《本草綱目》上就有記錄桑葉煎汁有止消渴的作用。 現代醫學也認為桑葉富含的氨基酸、維生素、食物纖維等營養物質對血糖能起到一定的調節控制作用。
尤其是桑葉中含有的生物鹼, 它可以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刺激胰島素的分泌, 降低胰島素的分解速率, 對糖尿病有輔助防治效果。 降糖代茶飲

配方:桑葉3g, 菊花3g, 山楂3g, 麥冬3g, 將藥材一起用養生壺煮3~5分鐘即可。 這個代茶飲適合日常飲用, 可幫助調節血糖, 緩解糖尿病導致的咽幹、眼幹、傷脾胃等問題。

3 清理血脂 桑葉中富含的桑葉多糖、纖維素等物質還可以幫助抑制血脂升高。 體型肥胖, 有血脂高、脂肪肝問題, 經常感到腹脹、頭腦昏沉、肢體困重癥狀的人可以用桑葉搭配蒼術、陳皮一起泡茶, 降脂同時還能健脾、祛濕。 祛濕降脂代茶飲

配方:桑葉5g, 蒼術5g, 陳皮5g。 蒼術和陳皮先用水煮10~20分鐘, 最後再放入桑葉煮幾分鐘, 每日代茶飲即可。

4 清肝潤肺 桑葉有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肺潤燥的功效。 春夏交替之時, 肝火旺盛、肺燥、感冒高發, 這時可以用出自《溫病條辨》的桑菊飲來調理, 清肝、養肺的同時對嗓子疼也能起到輔助防治功效。 桑菊飲

配方:桑葉10g, 菊花10g, 薄荷5g。

5 補腎固精 桑葉還有補骨中之髓、填腎中之精、止身中之汗等功效。
取6~10克桑葉加大米煮製成粥經常食用, 有助於調理多汗癥狀;而將其搭配菊花、山茱萸、山楂用水沖泡成茶, 則能更好地補腎益壽, 中老年人、乾燥綜合征人群(眼幹、眼澀)以及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都適合飲用。 清腦補腎長壽茶

配方:桑葉3~5片, 菊花10朵, 山茱萸10~15粒, 山楂5~10片, 冰糖適量(糖尿病人不加)。

幹桑葉多用來泡茶、入藥,而這段時間正茂盛的新鮮桑葉,則可以用來入菜,焯水後涼拌、清炒、煮湯都很美味。 桑葉炒雞蛋 做法:新鮮桑葉焯水後擠幹水分,改刀成段;雞蛋打散,加鹽調味,攪拌均勻。鍋內倒油,下入蛋液,炒成形後先盛出。 另起油鍋,下入蒜片煸香,放入桑葉、蠔油、鹽,翻炒片刻後再放入雞蛋,炒勻即可出鍋。 桑葉絲瓜湯 做法:新鮮桑葉若干片、荷葉半張、絲瓜1個全都洗淨後,把桑葉、荷葉撕成小片,絲瓜切成條狀。 鍋內加1000ml水,把荷葉放進去煎煮,待煮到剩500ml水時把荷葉撈出,放入桑葉、絲瓜條繼續煮,最後加鹽、雞精調味即可。 桑葉是一味常用中藥,其味甘、苦,性寒,主要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功效,常用於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等證。桑葉一般多配方使用,不過,單味桑葉也是治病良藥,現略舉數則桑葉治病效驗方如下: 中國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稱桑葉為「神仙草」,具有補血、疏風、散熱、益肝通氣、降壓利尿之功效;可見,古代醫學家已認識到桑葉是除熱止汗之良藥。 據《本草撮要》記載:「以之代茶,常服止汗」; 據《本草綱目》明確記載:「煎汁代茗,能止消渴」。 據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曾記載:「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止盜汗。」明末清初的名醫傅青主尤擅用桑葉止汗,他先後擬定「止汗神丹」,「遏汗丸」, 「止汗定神丹」等數方,均用桑葉為主藥,譽桑葉為「收汗之妙品」。 熱嗽 冬桑葉12克,麥冬6克(切碎),置杯中沖入鮮開水,燜約5分鐘即可服用,也可泡茶代茶飲服。對因燥熱傷肺所致的咽喉疼痛、咳嗽(乾咳或咳痰少)、咽乾等療效顯著,也可用於急慢性咽喉炎、支氣管炎出現乾咳少痰者。 高血壓 鮮桑葉、鮮菊花各10克,開水沖泡幾分鐘後,再加蜂蜜20克,攪勻即可服用。也可煎煮5分鐘後除去藥渣,再兌入蜂蜜當茶頻飲。本品能降壓,適用於高血壓者服用,還能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化膿性中耳炎 采鮮桑葉300克,用消毒過的器皿搗爛取汁,每次滴耳1~2滴,每天3次,可治化膿性中耳炎。鮮桑葉汁有較強的抑菌作用,據報導:有人採用上法治療一位「內耳發炎、有膿液流出20天」的患兒,每天3次,2~3天即愈。 盜汗、自汗 冬桑葉30~60克,加水適量煎煮,取藥汁300毫升,分2~3次服,1日1劑,連服2~3劑,能止盜汗(睡中出汗)。也可將桑葉焙乾為末,每次取10~15克,以熱米湯調服,1日2次。本方對各類不明原因的自汗、更年期汗多等也有良效。 桑葉止汗,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桑葉除寒熱出汗。」《本草撮要》亦認為:「以之代茶,取經霜者常服治盜汗。」盜汗乃夜間入睡後汗出。為何桑葉須用「經霜者」?蓋經霜桑葉,得秋金之氣最全,藥力最厚。 《百草鏡》也認為:「須大雪壓過,雪霽天晴采下,線穿懸戶陰乾,其色多青黑色,風吹作鐵器聲,故名鐵扇子,冬至後采之良。」作者也常用冬桑葉治療頑固性盜汗、陰汗。 宋·張杲《醫說·上冊·卷四》中還記載了一則用桑葉治癒20年盜汗的故事:嚴州山守有一遊僧,形體羸瘦,飲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濕透。如此20年,無複可療。唯待盡耳。監寺僧曰:「吾有藥絕驗,為故治之。」三日宿恙頓愈。遂並受以方,乃單用桑葉一味,乘露採摘,焙乾研末,空腹溫水調下二錢。 桑葉又為補虛良藥 桑葉之補屬於清補,而非人參之溫補,桑葉可補虛。桑葉味甘、苦,性寒。古人早已用其補虛,如古方「胡僧桑麻丸」,即以桑葉為主組成的方劑。 方是桑葉去梗莖500g,黑芝麻(炒)125g,共研為末,白蜜適量為丸。早晚各服10g,開水下。此方有滋養肝腎,祛風明目的功效。用於肝腎不足,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迎風流淚。 肥胖 每晚用溫開水1杯浸泡10克幹桑葉,第二天早晨空腹服下(冬季可適當加溫服),然後再用開水沖泡,白天當茶飲。據報導,有人堅持服用本方3~5個月,不僅可以減肥,還能使肥胖者兼四肢乏力、麻木、盜汗等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乾眼癥 霜桑葉30克,洗淨,水煎去渣,放涼後用小毛巾浸藥液敷眼,可直接將霜桑葉煎水溫洗也可,1日3次,能起潤眼明目之功,對防治乾眼癥有效。 燒燙傷 桑葉、地榆、黃連各等量,三味焙乾後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與香油調勻塗傷處,每日數次,至愈為止。本方能止痛、促進結痂脫落,適用於I、II度燒燙傷。 頭屑 桑葉、麻葉等量,水煮(用淘米水更佳)去渣洗頭,每日1次,連洗7次。此方 能疏風清熱,可去頭屑及止癢功效。本法還有助生髮、防止脫髮作用。 《本草逢原》還稱:「久服(此方)鬚髮不白,不老延年。」說明桑葉確能補虛。頭髮脫落或頭髮疏稀,多為氣血不足,也可用桑葉、芝麻葉(或者芝麻梗)煮淘米水煎後洗頭,不到10次,頭髮即可長出。 《千金方》中就有記載:「治頭髮不長,桑葉、麻葉,煮泔水沐之,7次,可長數尺。」少年白髮,用霜桑葉為末,白開水送服,長期堅持服用,白髮可逐漸轉黑,面容亦轉紅潤。 現代研究也證實,桑葉有類似人參的補益和抗衰老作用。人參屬於溫補,而桑葉屬於清補,老幼均可,四季皆宜。此外桑葉煎水,溫洗眼目,還有止淚明目的作用。 幹桑葉多用來泡茶、入藥,而這段時間正茂盛的新鮮桑葉,則可以用來入菜,焯水後涼拌、清炒、煮湯都很美味。 桑葉炒雞蛋 做法:新鮮桑葉焯水後擠幹水分,改刀成段;雞蛋打散,加鹽調味,攪拌均勻。鍋內倒油,下入蛋液,炒成形後先盛出。 另起油鍋,下入蒜片煸香,放入桑葉、蠔油、鹽,翻炒片刻後再放入雞蛋,炒勻即可出鍋。 桑葉絲瓜湯 做法:新鮮桑葉若干片、荷葉半張、絲瓜1個全都洗淨後,把桑葉、荷葉撕成小片,絲瓜切成條狀。 鍋內加1000ml水,把荷葉放進去煎煮,待煮到剩500ml水時把荷葉撈出,放入桑葉、絲瓜條繼續煮,最後加鹽、雞精調味即可。 桑葉是一味常用中藥,其味甘、苦,性寒,主要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功效,常用於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等證。桑葉一般多配方使用,不過,單味桑葉也是治病良藥,現略舉數則桑葉治病效驗方如下: 中國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稱桑葉為「神仙草」,具有補血、疏風、散熱、益肝通氣、降壓利尿之功效;可見,古代醫學家已認識到桑葉是除熱止汗之良藥。 據《本草撮要》記載:「以之代茶,常服止汗」; 據《本草綱目》明確記載:「煎汁代茗,能止消渴」。 據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曾記載:「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止盜汗。」明末清初的名醫傅青主尤擅用桑葉止汗,他先後擬定「止汗神丹」,「遏汗丸」, 「止汗定神丹」等數方,均用桑葉為主藥,譽桑葉為「收汗之妙品」。 熱嗽 冬桑葉12克,麥冬6克(切碎),置杯中沖入鮮開水,燜約5分鐘即可服用,也可泡茶代茶飲服。對因燥熱傷肺所致的咽喉疼痛、咳嗽(乾咳或咳痰少)、咽乾等療效顯著,也可用於急慢性咽喉炎、支氣管炎出現乾咳少痰者。 高血壓 鮮桑葉、鮮菊花各10克,開水沖泡幾分鐘後,再加蜂蜜20克,攪勻即可服用。也可煎煮5分鐘後除去藥渣,再兌入蜂蜜當茶頻飲。本品能降壓,適用於高血壓者服用,還能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化膿性中耳炎 采鮮桑葉300克,用消毒過的器皿搗爛取汁,每次滴耳1~2滴,每天3次,可治化膿性中耳炎。鮮桑葉汁有較強的抑菌作用,據報導:有人採用上法治療一位「內耳發炎、有膿液流出20天」的患兒,每天3次,2~3天即愈。 盜汗、自汗 冬桑葉30~60克,加水適量煎煮,取藥汁300毫升,分2~3次服,1日1劑,連服2~3劑,能止盜汗(睡中出汗)。也可將桑葉焙乾為末,每次取10~15克,以熱米湯調服,1日2次。本方對各類不明原因的自汗、更年期汗多等也有良效。 桑葉止汗,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桑葉除寒熱出汗。」《本草撮要》亦認為:「以之代茶,取經霜者常服治盜汗。」盜汗乃夜間入睡後汗出。為何桑葉須用「經霜者」?蓋經霜桑葉,得秋金之氣最全,藥力最厚。 《百草鏡》也認為:「須大雪壓過,雪霽天晴采下,線穿懸戶陰乾,其色多青黑色,風吹作鐵器聲,故名鐵扇子,冬至後采之良。」作者也常用冬桑葉治療頑固性盜汗、陰汗。 宋·張杲《醫說·上冊·卷四》中還記載了一則用桑葉治癒20年盜汗的故事:嚴州山守有一遊僧,形體羸瘦,飲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濕透。如此20年,無複可療。唯待盡耳。監寺僧曰:「吾有藥絕驗,為故治之。」三日宿恙頓愈。遂並受以方,乃單用桑葉一味,乘露採摘,焙乾研末,空腹溫水調下二錢。 桑葉又為補虛良藥 桑葉之補屬於清補,而非人參之溫補,桑葉可補虛。桑葉味甘、苦,性寒。古人早已用其補虛,如古方「胡僧桑麻丸」,即以桑葉為主組成的方劑。 方是桑葉去梗莖500g,黑芝麻(炒)125g,共研為末,白蜜適量為丸。早晚各服10g,開水下。此方有滋養肝腎,祛風明目的功效。用於肝腎不足,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迎風流淚。 肥胖 每晚用溫開水1杯浸泡10克幹桑葉,第二天早晨空腹服下(冬季可適當加溫服),然後再用開水沖泡,白天當茶飲。據報導,有人堅持服用本方3~5個月,不僅可以減肥,還能使肥胖者兼四肢乏力、麻木、盜汗等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乾眼癥 霜桑葉30克,洗淨,水煎去渣,放涼後用小毛巾浸藥液敷眼,可直接將霜桑葉煎水溫洗也可,1日3次,能起潤眼明目之功,對防治乾眼癥有效。 燒燙傷 桑葉、地榆、黃連各等量,三味焙乾後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與香油調勻塗傷處,每日數次,至愈為止。本方能止痛、促進結痂脫落,適用於I、II度燒燙傷。 頭屑 桑葉、麻葉等量,水煮(用淘米水更佳)去渣洗頭,每日1次,連洗7次。此方 能疏風清熱,可去頭屑及止癢功效。本法還有助生髮、防止脫髮作用。 《本草逢原》還稱:「久服(此方)鬚髮不白,不老延年。」說明桑葉確能補虛。頭髮脫落或頭髮疏稀,多為氣血不足,也可用桑葉、芝麻葉(或者芝麻梗)煮淘米水煎後洗頭,不到10次,頭髮即可長出。 《千金方》中就有記載:「治頭髮不長,桑葉、麻葉,煮泔水沐之,7次,可長數尺。」少年白髮,用霜桑葉為末,白開水送服,長期堅持服用,白髮可逐漸轉黑,面容亦轉紅潤。 現代研究也證實,桑葉有類似人參的補益和抗衰老作用。人參屬於溫補,而桑葉屬於清補,老幼均可,四季皆宜。此外桑葉煎水,溫洗眼目,還有止淚明目的作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