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炎炎夏日,這碗救命糖水解暑又補氣!

一場雨過後, 時間又翻到了夏日這一頁。 暑氣襲人, 暴雨又總是不告而至。 這種天氣裡, 喝水根本不解渴。 心心念念想喝的, 還是一碗健脾去濕、潤肺去燥的清補涼。

嶺南各地都有清補涼, 嶺南人也愛喝清補涼。 古時南方濕熱且有瘴氣, 夏日尤盛。 同時, 人的陽氣也全部外泄, 心力受損, 於是嶺南人用一碗清補涼來補氣護心。

 清補涼真是「東坡最愛」?

清補涼的起源其實無據可考, 古籍中並沒有「清補涼」的記載。

只有民間流傳著兩段傳說, 其一說趙佗領秦始皇命令平定嶺南時, 軍隊水土不服大量生病, 隨軍軍醫製作了一種藥膳, 喝完可以恢復元氣。 趙佗誇讚這種藥膳:「食之清熱氣、補元氣、此物可稱清補涼也。 」

中國的藥膳文化源遠流長, 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 這個故事雖然古籍中查詢不到, 但也不排除有這種可能。

蘇軾

清補涼的另一個民間傳說, 是關於海南清補涼的。 海南很多清補涼店的牆上都寫著這樣一個典故:「西元1097年,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流放海南期間, 品嘗過當地百姓製作的椰奶清補涼後極為稱歎, 當場盛讚:椰樹之上采瓊漿, 捧來一碗白玉香。 此後, 蘇東坡在瓊期間每日必食一碗, 堪稱東坡最愛!」

但這一典故的出處無人知曉, 《蘇東坡全集》和對蘇軾的研究文獻中, 蘇軾提到的所有嶺南風物裡也沒有清補涼。

同時, 在椰樹集團於1988年攻克「油水分離」、「蛋白質凝固」兩大難題前, 「椰汁(奶)」的製作靠的都還是香精勾兌。 那也就是說, 在沒有食用香精的宋代, 是不大可能有「椰奶」的。

因此, 蘇軾吃過椰奶清補涼的傳說, 和乾隆吃過江南每一家小吃店的傳說一樣, 大概只是商家為了宣傳而杜撰的故事。

但在搜集資料的這幾天, 我對這個「杜撰」卻也有不同的看法。 儋州, 也就是海南, 是蘇軾貶謫的最後一站, 也是最窮困和不開化的。

蘇軾在海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 但說出「他年誰作輿地志, 海南萬古真吾鄉」和「我本海南民, 寄生西蜀州」的蘇軾, 無疑是真心愛著海南的。

蘇軾為海南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原本「不麥不稷」、忌醫信巫的海南百姓,也在蘇軾的帶領下開始重視農耕與醫藥。

海南百姓也真愛蘇軾,在自身也不富裕的情況下,幫他蓋房子、送他衣食,彼此之間根本沒有官民之分,完全是平等的朋友關係。

所以作為自古以來的「流放地」,那麼多官員曾被貶到海南,如今卻只有蘇軾在海南留下了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甚至連語言都有「東坡話」。

所以「杜撰」的背後,其實是海南人對蘇軾的緬懷,於是在給自己的產品「攀高枝」時,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蘇軾。又或者,海南人真的會想:「如果一生困苦的蘇軾,當初每日能喝到一碗清補涼就好了。」 

 海南、廣東、廣西,三強爭霸

清補涼的做法主要分為兩派:瓊桂「甜品派」和粵港澳「湯水派」。兩派是因當地不同的風土人情發展而來,各自都有各自的擁躉。

作為共和國最年輕的省份,海南博采兩廣清補涼之特長,又融入了自己的創新,現已成為了在地必吃小吃之一,深受各地遊客喜愛。綠豆、薏米、花生等配料保留養身功效外,還加入本土資源豐富的椰奶、異域漂泊而來的通心粉,初識讓人有些意外,嘗過之後卻立刻變成鐵粉。

記得幾年前出差去三亞,臨走前問同行的小夥伴最後一頓想吃什麼,小夥伴說:「都行,但吃完得再去喝碗清補涼。」

清補涼在粵港澳的做法更重滋補,用淮山、蓮子、紅棗、薏米等食材熬煮成老火湯。形式不拘一格,全看想要如何進補或者當地習慣。常見的做法會再配玉竹、沙參、薏米,注重補氣潤肺。

老梅城人則一般配能調節心血管功能的枸杞、銀耳。與「甜品派」最大的不同在於,粵港澳的清補涼不單有甜的糖水,還有加入各種肉類食材,燉成鹹口的清補涼湯。豬肉止咳、雞肉補腎,都是極好的。

到了廣西,季風氣候造就的水果之鄉選擇把水果加入清補涼。食客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各種時令水果,再配以仙草和白涼粉,做成類似水果什錦冰的甜品。

白涼粉算是廣西清補涼的特色,在別的地方很少能見到。

聽名字有人會以為是川北那種白色的涼粉,看樣子又有人會以為是川渝吃的冰粉。其實都不同,白涼粉是用魔芋粉做的,晶瑩剔透、又比冰粉多一點彈性。

廣西人會把仙草叫做黑涼粉,這一黑一白兩種涼粉和冰鎮水果搭配,產生不斷起伏的口感層次。

嶺南人愛的清補涼就是這樣,它可以是裝在鐵皮飯盒裡的「小時候的味道」,可以是勞累一天回家後媽媽端上的「關心」,也可以是放學後和小夥伴在街口無名小攤的「小奢侈」。它是嶺南人美好記憶中時常存在的一個小小配角。

最後,為大家奉上廣式清補涼和海南清補涼的做法。

廣式清補涼(5人份):

材料:銀耳15克、薏米25克、百合10克、玉竹10克、沙參10克、淮山15克、蓮子20克、紅棗8個、枸杞5克、黃冰糖120克。

做法:銀耳先用溫水泡發後剪小塊。薏米用小火炒制2-3分鐘後,加入銀耳、百合、玉竹、沙參、淮山、蓮子、2000克純淨水,開中小火燉30分鐘。再加入紅棗、枸杞、黃冰糖,燉10分鐘即成。

海南清補涼(10人份):

材料:冰糖300克、椰漿400毫升、紅豆200克、綠豆200克、薏米200克、雞屎藤200克、冬瓜薏200克、通心粉200克、龜苓膏200克、熟花生適量、葡萄乾適量、甜玉米適量、西瓜適量。

做法:冰糖加入1200克純淨水煮成糖水後盛出放涼。取三隻空碗盛水,分別放入紅豆、綠豆、薏米,水沒過食材,蒸1個小時。雞屎藤放入水中,中火煮5分鐘,撈出過冷水。冬瓜薏放入水中,中火煮5分鐘,撈出過冷水。通心粉提前在水中浸泡10分鐘,放入水中,中火煮10分鐘,撈出過冷水。把所有食材按喜好組合,即成。

蘇軾為海南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原本「不麥不稷」、忌醫信巫的海南百姓,也在蘇軾的帶領下開始重視農耕與醫藥。

海南百姓也真愛蘇軾,在自身也不富裕的情況下,幫他蓋房子、送他衣食,彼此之間根本沒有官民之分,完全是平等的朋友關係。

所以作為自古以來的「流放地」,那麼多官員曾被貶到海南,如今卻只有蘇軾在海南留下了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甚至連語言都有「東坡話」。

所以「杜撰」的背後,其實是海南人對蘇軾的緬懷,於是在給自己的產品「攀高枝」時,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蘇軾。又或者,海南人真的會想:「如果一生困苦的蘇軾,當初每日能喝到一碗清補涼就好了。」 

 海南、廣東、廣西,三強爭霸

清補涼的做法主要分為兩派:瓊桂「甜品派」和粵港澳「湯水派」。兩派是因當地不同的風土人情發展而來,各自都有各自的擁躉。

作為共和國最年輕的省份,海南博采兩廣清補涼之特長,又融入了自己的創新,現已成為了在地必吃小吃之一,深受各地遊客喜愛。綠豆、薏米、花生等配料保留養身功效外,還加入本土資源豐富的椰奶、異域漂泊而來的通心粉,初識讓人有些意外,嘗過之後卻立刻變成鐵粉。

記得幾年前出差去三亞,臨走前問同行的小夥伴最後一頓想吃什麼,小夥伴說:「都行,但吃完得再去喝碗清補涼。」

清補涼在粵港澳的做法更重滋補,用淮山、蓮子、紅棗、薏米等食材熬煮成老火湯。形式不拘一格,全看想要如何進補或者當地習慣。常見的做法會再配玉竹、沙參、薏米,注重補氣潤肺。

老梅城人則一般配能調節心血管功能的枸杞、銀耳。與「甜品派」最大的不同在於,粵港澳的清補涼不單有甜的糖水,還有加入各種肉類食材,燉成鹹口的清補涼湯。豬肉止咳、雞肉補腎,都是極好的。

到了廣西,季風氣候造就的水果之鄉選擇把水果加入清補涼。食客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各種時令水果,再配以仙草和白涼粉,做成類似水果什錦冰的甜品。

白涼粉算是廣西清補涼的特色,在別的地方很少能見到。

聽名字有人會以為是川北那種白色的涼粉,看樣子又有人會以為是川渝吃的冰粉。其實都不同,白涼粉是用魔芋粉做的,晶瑩剔透、又比冰粉多一點彈性。

廣西人會把仙草叫做黑涼粉,這一黑一白兩種涼粉和冰鎮水果搭配,產生不斷起伏的口感層次。

嶺南人愛的清補涼就是這樣,它可以是裝在鐵皮飯盒裡的「小時候的味道」,可以是勞累一天回家後媽媽端上的「關心」,也可以是放學後和小夥伴在街口無名小攤的「小奢侈」。它是嶺南人美好記憶中時常存在的一個小小配角。

最後,為大家奉上廣式清補涼和海南清補涼的做法。

廣式清補涼(5人份):

材料:銀耳15克、薏米25克、百合10克、玉竹10克、沙參10克、淮山15克、蓮子20克、紅棗8個、枸杞5克、黃冰糖120克。

做法:銀耳先用溫水泡發後剪小塊。薏米用小火炒制2-3分鐘後,加入銀耳、百合、玉竹、沙參、淮山、蓮子、2000克純淨水,開中小火燉30分鐘。再加入紅棗、枸杞、黃冰糖,燉10分鐘即成。

海南清補涼(10人份):

材料:冰糖300克、椰漿400毫升、紅豆200克、綠豆200克、薏米200克、雞屎藤200克、冬瓜薏200克、通心粉200克、龜苓膏200克、熟花生適量、葡萄乾適量、甜玉米適量、西瓜適量。

做法:冰糖加入1200克純淨水煮成糖水後盛出放涼。取三隻空碗盛水,分別放入紅豆、綠豆、薏米,水沒過食材,蒸1個小時。雞屎藤放入水中,中火煮5分鐘,撈出過冷水。冬瓜薏放入水中,中火煮5分鐘,撈出過冷水。通心粉提前在水中浸泡10分鐘,放入水中,中火煮10分鐘,撈出過冷水。把所有食材按喜好組合,即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