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關於拉肚子的就診誤區,您有嗎?

腹瀉(俗稱「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 糞質稀薄, 水分增加, 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 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

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 急性腹瀉發病急劇, 病程在2~3周之內。 慢性腹瀉指病程在2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誤區1:為什麼都是拉肚子就診, 檢查內容不一樣?

同為腹瀉, 病因不同, 檢查內容亦不同。

醫生通過詢問患者腹瀉起病時的情況, 大便的顏色性狀味道, 腹瀉時的伴隨癥狀如腹痛、皮疹、發熱等, 及同食者有無類似癥狀發生, 既往疾病史, 結合大便及血常規檢查等, 可初步判斷病因。 如不能明確病因, 醫生會根據情況建議患者作進一步的相關檢查。

誤區2:為什麼醫生不給我用抗生素?

腹瀉常有明顯的不適感, 患者常急切希望儘快用藥, 儘快控制癥狀。 隨著抗生素的普及, 不少患者自己服用抗生素。 然而, 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

可以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兩大類。

非感染性腹瀉無需使用抗生素。 感染性腹瀉中又因病原體不同可分為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蟲感染等。 其中能用抗生素治療的僅占一部分病例。

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的病毒感染或寄生蟲感染均不是應用抗生素能解決的。 且不恰當地使用抗生素會造成病菌耐藥、腸道菌群失調等後果, 適得其反。

誤區3:拉肚子這麼久了, 醫生為什麼不用止瀉藥?

臨床上部分腹瀉患者由於上廁所次數頻繁, 一出現腹瀉便催促醫生用止瀉藥。 腹瀉的病因複雜, 病因不同, 治療方法不同。 首先應補充足夠的水分, 糾正電解質紊亂, 這對腹瀉患者至關重要。 同時應進行相關檢查, 明確病因, 並根據病因選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如細菌性腹瀉需抗生素治療;病毒性腹瀉一般為自限性, 不能用抗生素治療;自身免疫性及腫瘤相關性腹瀉等應治療原發病。 另外需加強營養支援治療, 並可根據病情應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

嚴重非感染性腹瀉可適當應用止瀉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