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學】越來越沉默,面對家人也無話可說是什麼心理?放輕鬆,只有「2個原因」

有人提問說:為什麼自己越來越沉默, 即使對著家人, 自己也無話可說?這到底是怎麼了?

在旁觀者看來, 能如此自問的人, 心理狀態尚屬正常。

因為, 在思維層面, 他尚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審查和判斷, 並希望找到答案。

與其說這樣問的人是想給自己找答案, 不如說是潛意識裡的那個自我, 驅趕他走出或改變當前這種生活狀態。

這種生活狀態可能會是什麼樣的呢?

1. 被孤獨包圍, 無人可以交流

2. 內心想法很多卻找不到可以信賴的人加以傾訴

3. 自己把自己隔離在人群之外, 既享受孤獨的安全感, 又焦慮於自身的孤寂狀態, 恐慌自己被人徹底遺忘和誤解。

我們都知道, 獨身狀態久了, 一個人會漸漸失去生活座標和行為參照, 甚至無法從他人的行為和言行中判斷出自己到底有什麼怪異之處, 自己的行為言行舉止是否得體或合理, 是否與周圍大環境有較大的差異。

若從心理學角度去分析, 我們還會發現, 當一個人經常陷入孤獨不語的狀態時, 他的語言系統以及行為指標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首先, 語言傾向於自言自語, 內心獨白式表達。 一說話就顯得深刻無比, 比思想家還凝重。

其次, 行為上不修邊幅,

以自身舒適為主, 卻失去了對周圍環境的參考, 並完全不照顧陌生人的感受。

此外, 舉止拘謹, 肢體動作上, 會表現出明顯的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冷漠、孤寂、拒絕感, 整體給人一種冷冰冰的, 不可侵犯的姿態與暗示。

最後還傾向于武力、暴力、科幻、犯罪等重口味表達,

試圖以空間故事情節上的誇張深重, 來改變現實生活的乏味與平淡。

以上種種特徵, 雖然有些不甚明顯, 但縱觀離群索居者的日常, 基本上都有如上特徵。

即使他們偶爾回家與家人相聚, 感情上也因為長久的隔離不溝通, 而顯得生硬、冰冷。 甚至會對家人過於私密的詢問心生厭煩和抗拒。

因為, 長久不與人交往的他們, 會變得異常敏感, 稍微一點風吹草動就會撩動他們敏感而脆弱的心理和神經, 使得他們像貓遇見了狗一樣, 立刻拱起身子, 以緊急狀態應對外人對他們的問詢或關注。

在他們看來, 外人, 哪怕是家人的問詢, 都是對自己的一種干擾, 甚至是侵犯。

長時間的孤獨狀態, 導致他們在心理上豐富多彩, 神經系統卻脆弱敏感, 甚至人為地放大了自己的敏感程度, 並且不允許外人未經他們的允許而接近他的私人領地。

這種情況, 類似於心理學上的孤獨癥癥狀, 但實際上, 這些癥狀並不是孤獨癥。

心理學上的孤獨癥是指較為嚴重的器質性病變, 而非人們簡單理解的孤獨狀態。

事實上,當人們自問自己為什麼越來越沉默,連家人面前都不想說話時,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 與家人有心理、精神、現實上的情感障礙與隔閡,情感交流不暢,關係不融洽而不願意進行交流。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在面對親近的家人時,都沒有說話的想法,那麼50%的原因,可能來自家庭關係的不和睦。

這種不和睦狀態下,聊天講話這些尋常小事,就會變成一種交往負擔。

為了減少這種負擔,人會選擇保持沉默,而越沉默,情感也就越淡漠;

很多原本可以說得清楚的誤會,也許會因此而逐漸加深,最終變成深刻的情感隔閡或裂痕。

第二, 工作太累,家人也無法在相同層面上溝通交流,索性讓自己陷入沉默中,權當是休息和自我調節。

一般而言,一個人在職場上的際遇與苦悶,很難對家庭中的另一半或父母訴說。

一來,自己於心不忍,不想把苦惱和困境感傳遞給家人,讓他們在無法幫助自己的基礎上,跟自己一起勞心受累;

二來,很多情況下,家人所關注的重點似乎總會放在自己掙了多少錢,跟同事關係是否融洽上,甚少關注當事人自己的苦衷和困境。

甚至有些較為極端或不明就裡的父母,還會習慣性地自我歪曲,認為是子女自己沒做好,進而對子女加以斥責。

這就讓原本希望通過傾訴和訴苦來放鬆自己的人,倍感壓力。

進而放棄對家人傾訴自己工作或生活上的苦衷,寧可自己一個人咀嚼痛苦。在快節奏又高效率的競爭環境下,每一個職場人幾乎都活得不輕鬆。

如果你不是獨居,卻發現自己越來越沉默,連面對家人時也無話可說,或許就是因為內心仍有傷痛還未痊癒,這時就不必勉強自己。

實際上,有時候適當地順應自己的疲勞和沉默,是對自己的一種醫治和療愈。

因為身體和大腦明確地表示:無話可說的狀態、沉默的狀態,就是此時此刻你最需要的。

那麼,索性不要打攪自我的這種需求,反而要認真地去面對它,並滿足它。

當你遵循身體和大腦指令,讓自己得到良好的恢復之後,你會發現,自己依然會有話可說,並不會陷入病態的孤獨沉默之中。

- The End -

而非人們簡單理解的孤獨狀態。

事實上,當人們自問自己為什麼越來越沉默,連家人面前都不想說話時,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 與家人有心理、精神、現實上的情感障礙與隔閡,情感交流不暢,關係不融洽而不願意進行交流。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人在面對親近的家人時,都沒有說話的想法,那麼50%的原因,可能來自家庭關係的不和睦。

這種不和睦狀態下,聊天講話這些尋常小事,就會變成一種交往負擔。

為了減少這種負擔,人會選擇保持沉默,而越沉默,情感也就越淡漠;

很多原本可以說得清楚的誤會,也許會因此而逐漸加深,最終變成深刻的情感隔閡或裂痕。

第二, 工作太累,家人也無法在相同層面上溝通交流,索性讓自己陷入沉默中,權當是休息和自我調節。

一般而言,一個人在職場上的際遇與苦悶,很難對家庭中的另一半或父母訴說。

一來,自己於心不忍,不想把苦惱和困境感傳遞給家人,讓他們在無法幫助自己的基礎上,跟自己一起勞心受累;

二來,很多情況下,家人所關注的重點似乎總會放在自己掙了多少錢,跟同事關係是否融洽上,甚少關注當事人自己的苦衷和困境。

甚至有些較為極端或不明就裡的父母,還會習慣性地自我歪曲,認為是子女自己沒做好,進而對子女加以斥責。

這就讓原本希望通過傾訴和訴苦來放鬆自己的人,倍感壓力。

進而放棄對家人傾訴自己工作或生活上的苦衷,寧可自己一個人咀嚼痛苦。在快節奏又高效率的競爭環境下,每一個職場人幾乎都活得不輕鬆。

如果你不是獨居,卻發現自己越來越沉默,連面對家人時也無話可說,或許就是因為內心仍有傷痛還未痊癒,這時就不必勉強自己。

實際上,有時候適當地順應自己的疲勞和沉默,是對自己的一種醫治和療愈。

因為身體和大腦明確地表示:無話可說的狀態、沉默的狀態,就是此時此刻你最需要的。

那麼,索性不要打攪自我的這種需求,反而要認真地去面對它,並滿足它。

當你遵循身體和大腦指令,讓自己得到良好的恢復之後,你會發現,自己依然會有話可說,並不會陷入病態的孤獨沉默之中。

- The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