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競技»正文

馬琳李雪芮汪鑫...為何膝傷的女選手比男選手多?

本文來自愛羽客特約作者:茍波

前幾天看到馬琳因為左膝十字韌帶撕裂, 需要手術, 放棄東京奧運會的消息後, 還是挺讓人遺憾的。 近些年來, 因為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損傷不得不退賽, 退役的知名羽毛球運動員為數不少, 上網隨便一搜, 就能找到不少。 比如:  2010年:王琳(2010的常州大師賽, 左膝前十字韌帶和內側副韌帶斷裂)  2011年1月:皮紅豔(法國, 左膝前十字韌帶斷裂)  2012年12月21日:王琳(全國錦標賽,
王琳第三次受傷, 左膝前交叉韌帶斷裂)  2012年:佐藤冴香(日本, 左膝前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受傷)  2012年8月4日:汪鑫(倫敦奧運會, 右膝前十字韌帶斷裂)  2015年:吉希奴•桑亞爾(印度男子羽毛球運動員)。
 2016年8月18日:李雪芮(裡約奧運會羽毛球女單半決賽, 左膝前十字韌帶斷裂)。
 2019年1月:馬琳(印尼大師賽, 右膝前十字韌帶撕裂)  2021年5月:馬琳(左膝十字韌帶撕裂)

說到羽毛球運動員前十字韌帶損傷, 網上相關介紹很多, 從解剖、發病原因、治療和康復都有,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的內容看看。 我只是對羽毛球圈子裡與前十字韌帶傷相關的一些內容進行一點分析, 和廣大羽友交流一下:

十字韌帶是膝關節的主要穩定結構, 膝關節內有前、後十字韌帶(又稱交叉韌帶), 膝關節不論伸直或屈曲, 前後十字韌帶均呈緊張狀態, 前十字韌帶可防止脛骨向前移動, 後十字韌帶可防止脛骨向後移動。

通常認為,前交叉韌帶損傷是由於膝關節強力過伸或強力外展時導致(羽毛球比賽中,多數情況是強行起跳打頭頂球,單腳落地時,膝外展位受傷)。流行病學研究認為,前交叉韌帶損傷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但在羽毛球圈,事實上還是女性運動員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運動員)。 一般而言,運動損傷的發生與專項技術要求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運動項目有不同的損傷易發部位及專項多發病。羽毛球運動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就是腰和膝。

主要原因是: 1.運動專案的特殊要求(專項動作特點會導致薄弱部位更容易在大負荷、高對抗情況下受傷)。 2.身體某些部位存在一定的生理解剖弱點(膝關節穩定性差,在跑跳過程中,在完成屈曲緩衝過程中,還需要進行旋轉、內外翻等複合動作時,更容易受傷;尤其是女性骨盆相對男性寬,大小腿形成的夾角更大;肌力相對弱等原因)。 常規教科書中總結的運動損傷原因有: 1.對運動損傷不重視 對多數人而言,包括運動員,沒受傷的人永遠會覺得損傷是別人的事,很難重視起來。 2.訓練水準不夠(體能、技術、心理等) 本來損傷無非是導致損傷的「破壞力」大於自身的「防禦力」,通常增加體能,主要是力量、柔韌、神經肌肉控制能力、本體感覺等訓練,對預防損傷會大有裨益。但運動員永遠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強」,即便身體素質強如馬琳,也會有自己的天花板,超過可控范圍,一樣會受傷。 3.教學、訓練和比賽活動安排不當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王琳之前,大家聽說羽毛球運動員十字韌帶斷的有幾個?我是沒印象,但這之後國內外普遍增多,有人可能會解釋為現代女子羽毛球打法變化,對抗更激烈,對運動員的體能要求更高。其實我在考慮,是不是訓練方面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尤其是體能訓練在國內外大行其道之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為此也和圈子裡一些隊醫交流過,但這個事情一是插不上手,二是也沒有條件進行對比實驗研究,所以到現在我也沒辦法給出一個準確的解釋。但有地方隊專業老教練跟我聊天說起過,他多年來給女隊員訓練,主要還是用傳統、經典的力量器械訓練,如杠鈴、啞鈴。 核心訓練,功能性訓練這些新興方法,他也學習,但只是補充,不是主體,反正他幾十年下來,手上沒有女運動員前叉斷裂的,而且進到國家隊的也有不少。 4.運動參加者的生理(形態、機能)、心理(自負、焦慮等)狀態不良 我的看法是:運動員術後重返賽場,很少有運動員能重返巔峰的,除了生理上的恢復不足,更多是心理上的陰影難以抹去。 5.場地(硬、濕滑、不平、規劃不合理等)、器材、保護用具、服裝不符合衛生要求以及不良氣候(大雨、高溫、低溫、高原等)等 汪鑫的傷最讓人生氣,地面有汗,她請求裁判擦地,裁判認為她有意拖延比賽,不同意,結果直接受傷,外戰女皇從此退隱。林丹比賽中也有過類似情況,工作人員不擦,人家自己拿個毛巾自己來擦,或者自己動手拖。 從損傷預防來講,選材、運動模式檢查還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性動作的不正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運動員損傷發生的可能性。發現身體的薄弱環節,及時進行預防性的功能鍛煉,也可以有效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 重點是基本運動的控制、穩定性、平衡性、靈活性等表現,如果有代償動作模式,就可能會導致損傷發生。因此,定期體檢,瞭解運動員的全身健康狀況,儘早發現易患病、受傷因素非常重要。健康檢查的內容有:一般史、運動史、體格、機能(有氧、無氧代謝能力等)、素質和運動模式檢查等。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一些預防要點有:熱身、牽拉練習、整理活動;提高身體素質;健康教育;環境安全;適合的運動裝備等等。 避免運動中的所有傷害是不可能的,但有效的損傷預防策略可以減少損傷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如力量,耐力和本體之間的平衡的訓練計畫已被證明能減少足球、手球、籃球的運動損傷(下肢,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的發生率28-80%。美國曾經推行過「ACL預防專案」,設計了一套ACL功能訓練方法和計畫,損傷率下降50%。 運動員ACL術後重返賽場的時間大約在術後6~9個月。研究證實,大多運動員(65%~88%) 能在一年之內重返運動,一般再斷率在0%~13%,多數再次損傷發病率在3%~9% 。研究認為,ACL重建術後6~9個月是ACL再次損傷發病率最高的時間段,術後9個月後參加對抗性的運動則可以大大降低損傷的發病率。 不管怎麼,古訓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還是預防為主,建議廣大球友,在打球之餘,抽點時間,做點預防傷病的功課,這樣才能開開心心一直打到老,也希望大家能一直健康地活躍在羽毛球場上。

通常認為,前交叉韌帶損傷是由於膝關節強力過伸或強力外展時導致(羽毛球比賽中,多數情況是強行起跳打頭頂球,單腳落地時,膝外展位受傷)。流行病學研究認為,前交叉韌帶損傷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但在羽毛球圈,事實上還是女性運動員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運動員)。 一般而言,運動損傷的發生與專項技術要求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運動項目有不同的損傷易發部位及專項多發病。羽毛球運動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就是腰和膝。

主要原因是: 1.運動專案的特殊要求(專項動作特點會導致薄弱部位更容易在大負荷、高對抗情況下受傷)。 2.身體某些部位存在一定的生理解剖弱點(膝關節穩定性差,在跑跳過程中,在完成屈曲緩衝過程中,還需要進行旋轉、內外翻等複合動作時,更容易受傷;尤其是女性骨盆相對男性寬,大小腿形成的夾角更大;肌力相對弱等原因)。 常規教科書中總結的運動損傷原因有: 1.對運動損傷不重視 對多數人而言,包括運動員,沒受傷的人永遠會覺得損傷是別人的事,很難重視起來。 2.訓練水準不夠(體能、技術、心理等) 本來損傷無非是導致損傷的「破壞力」大於自身的「防禦力」,通常增加體能,主要是力量、柔韌、神經肌肉控制能力、本體感覺等訓練,對預防損傷會大有裨益。但運動員永遠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強」,即便身體素質強如馬琳,也會有自己的天花板,超過可控范圍,一樣會受傷。 3.教學、訓練和比賽活動安排不當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王琳之前,大家聽說羽毛球運動員十字韌帶斷的有幾個?我是沒印象,但這之後國內外普遍增多,有人可能會解釋為現代女子羽毛球打法變化,對抗更激烈,對運動員的體能要求更高。其實我在考慮,是不是訓練方面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尤其是體能訓練在國內外大行其道之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為此也和圈子裡一些隊醫交流過,但這個事情一是插不上手,二是也沒有條件進行對比實驗研究,所以到現在我也沒辦法給出一個準確的解釋。但有地方隊專業老教練跟我聊天說起過,他多年來給女隊員訓練,主要還是用傳統、經典的力量器械訓練,如杠鈴、啞鈴。 核心訓練,功能性訓練這些新興方法,他也學習,但只是補充,不是主體,反正他幾十年下來,手上沒有女運動員前叉斷裂的,而且進到國家隊的也有不少。 4.運動參加者的生理(形態、機能)、心理(自負、焦慮等)狀態不良 我的看法是:運動員術後重返賽場,很少有運動員能重返巔峰的,除了生理上的恢復不足,更多是心理上的陰影難以抹去。 5.場地(硬、濕滑、不平、規劃不合理等)、器材、保護用具、服裝不符合衛生要求以及不良氣候(大雨、高溫、低溫、高原等)等 汪鑫的傷最讓人生氣,地面有汗,她請求裁判擦地,裁判認為她有意拖延比賽,不同意,結果直接受傷,外戰女皇從此退隱。林丹比賽中也有過類似情況,工作人員不擦,人家自己拿個毛巾自己來擦,或者自己動手拖。 從損傷預防來講,選材、運動模式檢查還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性動作的不正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運動員損傷發生的可能性。發現身體的薄弱環節,及時進行預防性的功能鍛煉,也可以有效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 重點是基本運動的控制、穩定性、平衡性、靈活性等表現,如果有代償動作模式,就可能會導致損傷發生。因此,定期體檢,瞭解運動員的全身健康狀況,儘早發現易患病、受傷因素非常重要。健康檢查的內容有:一般史、運動史、體格、機能(有氧、無氧代謝能力等)、素質和運動模式檢查等。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一些預防要點有:熱身、牽拉練習、整理活動;提高身體素質;健康教育;環境安全;適合的運動裝備等等。 避免運動中的所有傷害是不可能的,但有效的損傷預防策略可以減少損傷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如力量,耐力和本體之間的平衡的訓練計畫已被證明能減少足球、手球、籃球的運動損傷(下肢,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的發生率28-80%。美國曾經推行過「ACL預防專案」,設計了一套ACL功能訓練方法和計畫,損傷率下降50%。 運動員ACL術後重返賽場的時間大約在術後6~9個月。研究證實,大多運動員(65%~88%) 能在一年之內重返運動,一般再斷率在0%~13%,多數再次損傷發病率在3%~9% 。研究認為,ACL重建術後6~9個月是ACL再次損傷發病率最高的時間段,術後9個月後參加對抗性的運動則可以大大降低損傷的發病率。 不管怎麼,古訓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還是預防為主,建議廣大球友,在打球之餘,抽點時間,做點預防傷病的功課,這樣才能開開心心一直打到老,也希望大家能一直健康地活躍在羽毛球場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