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從小自己吃飯和阿嬤餵飯的孩子,未來四個方面差距越來越大

孩子吃飯一直是家長比較頭疼的問題, 從寶寶還是小嬰兒該吃奶的時候, 就開始擔心寶寶吃不飽, 孩子長大了一些以後, 怕孩子吃不夠飯耽誤長身體, 總是在孩子吃飯問題上, 家長總是會下很多功夫。

孩子好不容易學會自主進食, 奶奶卻總是追著小孫子餵飯

寶寶吃一口, 再吃一口」走在社區經常看到奶奶帶著孩子在社區裡面餵飯。

孩子到處跑, 奶奶拿著一碗飯追著孩子喂, 一邊喂一邊說:寶寶, 吃一口再吃一口, 吃多點飯飯, 長高高。

但是奶奶的這個願望似乎都很難實現, 這些孩子大多會比較瘦。

孩子一邊跑, 一邊吃飯, 一來比較危險, 孩子嘴巴裡面含著飯, 很可能會嗆到氣管, 而且孩子已經在外面, 到處有很好玩的東西, 他都想著去玩了, 很難對奶奶的那一口飯感興趣。 吃飯吃得少, 孩子自然也會比較瘦。

小何是幼稚園老師教的是小班的孩子, 她最怕碰到奶奶帶的孩子, 孩子已經三歲, 自理能力非常差, 孩子連吃飯都不太會吃, 而且經常會挑食, 老師喂的時候也吃得很慢。

這些孩子也比較嬌氣, 動不動就哭, 玩具被別人搶了哭, 老師說兩句哭, 睡覺起來動作慢了哭。

每次班上動作最慢的就是這些孩子, 動手能力非常的差, 要麼就是很瘦, 要麼就是太胖。

孩子吃輔食後, 給孩子吃手指食物, 對孩子很重要

孩子6個月開始添加輔食, 最開始添加的是高鐵的米粉, 用水沖成米糊, 孩子小精細動作不太完善主要家長餵養, 隨著輔食種類的增多, 家長就要考慮給孩子製作手指食物。

比如說小小的饅頭, 比較軟爛的土豆塊, 香蕉塊, 蘋果塊這些讓孩子手比較輕易拿到送到嘴巴的手指食物。

家長們會發現孩子在吃手指食物的時候跟玩玩具差不多一樣, 認真的, 仔細的才能把手指食物拿到手裡, 吃兩口可能會捏一下手指食物。 去感受這個手指食物的性狀, 增強手部的觸覺敏感性。

讓孩子一歲前自己吃飯大有好處:

讓孩子感受到吃飯的樂趣:

手指食物從碗裡面拿出來再放到自己的嘴巴, 這個過程需要孩子的大腦指揮。

孩子好不容易從碗裡拿到手指食物的時候, 會讓孩子有成就感, 把手指食物送到嘴巴裡面, 開始咀嚼吞下去, 也讓孩子能感受到吃飯的樂趣。

孩子吃手指食物的時候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手指食物上面, 更能感受到食物的美味, 孩子以後不容易挑食。

孩子的嘴巴和手處於敏感期, 自己吃手指食物會讓孩子更聰明

孩子在八個月的時候, 口腔敏感期沒有消退, 也就是孩子什麼都喜歡, 往嘴巴裡面塞, 因為他在通過嘴巴來感受這個世界。

孩子的手敏感期也開始了, 喜歡用手摳東西摸東西拍東西。

捏到手指食物的時候, 孩子會玩食物, 用手去感受這個食物的性狀, 是軟的還是硬的。

代表著孩子的注意力, 發展為以前的被動注意轉為現在的主動注意, 說明孩子的智力發育又上了一個階段。

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

孩子的手指與手指之間拿捏以及移動, 其實也是在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

孩子精細動作,吃飯就能得到鍛煉,有助於孩子的動手能力提升。

有助於瞭解孩子的食量

孩子在小的時候自己吃手指食物,吃飽了也不會再吃,家長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孩子的食量,更好地給孩子準備食物。

從小自己吃飯和奶奶餵飯,不用10年,孩子四方面的差距大

1、挑食情況

自己吃飯的孩子不容易挑食

我們看哪個孩子會對玩這件事情厭惡的?很少吧!

孩子吃手指食物也是在玩,玩的時候會專注食物本身,全身的感官都在體驗吃飯這件事,就能吃到食物,原本的好味道,孩子就會覺得吃飯是一件又好玩又好吃的事情。長大以後挑食的機率會更低。

奶奶餵飯的孩子更容易挑食

一口粥,一口飯一粒米,都是奶奶親自喂到孩子的嘴巴裡面,這會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任務。

這邊我想著玩玩具,看電視了,那邊奶奶還在餵飯,孩子吃飯覺得味同嚼蠟。

對吃飯不感興趣,奶奶開始利誘:吃完飯看電視,吃完飯出去玩,吃完這口飯買一個玩具等。

會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任務,所以孩子對食物的那種美味探索就會慢慢消失,這樣的孩子容易挑食。

2、孩子的獨立情況

孩子從小能夠自己吃飯,獨立意識會更強一些,自己吃飯的孩子更能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孩子會更獨立自主。

孩子在進食敏感期的時候,奶奶餵飯,孩子會搶著自己吃,但是奶奶怕髒,怕孩子吃不飽,硬是要堅持喂。

吃飯怕髒,穿衣服怕慢穿錯,穿鞋子覺得太慢,所有的事情都容易包辦,會讓孩子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3、孩子的動手能力

自己吃飯的孩子更加自信,動作會更靈活,注意力會更容易集中,所以在玩玩具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時候,能夠集中注意力,能夠去思考動手能力會更強。

奶奶餵飯的孩子,經常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或者看電視,所以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加上手部不經常得到鍛煉,動作也不夠嫺熟,動手能力會更差。

4、孩子身材

自己吃飯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要感受食物的美味,所以會更加的注重咀嚼,也更能感應到自己身體發出吃飽的信號,孩子不容易吃撐。

自己吃飯也不容易挑食,孩子的身材會更加的勻稱,生長發育會更加的標準。

奶奶餵飯的孩子,要麼就是每天都吃得很撐,導致孩子變胖,要麼就是每天吃飯像打卡完成任務一樣,體重增長慢,孩子比較瘦。

所以孩子在八九個月開始給孩子吃手指食物,在孩子一歲左右,給孩子用勺子慢慢地吃飯,髒了搞衛生就行,孩子吃不飽,等孩子自己吃完再喂兩口,讓孩子自己吃飯很重要。

Wendy媽有話說:

作為父母還是要多一點耐心給孩子,不要為了一時的清閒,而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記得一位兒科主任醫師曾經發過一個小圖文,內容大概是,「孩子超過1歲半你還在餵飯,你是親媽嗎?你是想毀掉這個原本聰明伶俐、心靈手巧的小天使嗎?」語氣雖重,卻不無道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僅有責任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要讓孩子在適當的年齡承擔相應的家務,才能讓孩子擁有生存必需的生活技能和社會技能。

孩子精細動作,吃飯就能得到鍛煉,有助於孩子的動手能力提升。

有助於瞭解孩子的食量

孩子在小的時候自己吃手指食物,吃飽了也不會再吃,家長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孩子的食量,更好地給孩子準備食物。

從小自己吃飯和奶奶餵飯,不用10年,孩子四方面的差距大

1、挑食情況

自己吃飯的孩子不容易挑食

我們看哪個孩子會對玩這件事情厭惡的?很少吧!

孩子吃手指食物也是在玩,玩的時候會專注食物本身,全身的感官都在體驗吃飯這件事,就能吃到食物,原本的好味道,孩子就會覺得吃飯是一件又好玩又好吃的事情。長大以後挑食的機率會更低。

奶奶餵飯的孩子更容易挑食

一口粥,一口飯一粒米,都是奶奶親自喂到孩子的嘴巴裡面,這會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任務。

這邊我想著玩玩具,看電視了,那邊奶奶還在餵飯,孩子吃飯覺得味同嚼蠟。

對吃飯不感興趣,奶奶開始利誘:吃完飯看電視,吃完飯出去玩,吃完這口飯買一個玩具等。

會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任務,所以孩子對食物的那種美味探索就會慢慢消失,這樣的孩子容易挑食。

2、孩子的獨立情況

孩子從小能夠自己吃飯,獨立意識會更強一些,自己吃飯的孩子更能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孩子會更獨立自主。

孩子在進食敏感期的時候,奶奶餵飯,孩子會搶著自己吃,但是奶奶怕髒,怕孩子吃不飽,硬是要堅持喂。

吃飯怕髒,穿衣服怕慢穿錯,穿鞋子覺得太慢,所有的事情都容易包辦,會讓孩子自理能力越來越差。

3、孩子的動手能力

自己吃飯的孩子更加自信,動作會更靈活,注意力會更容易集中,所以在玩玩具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時候,能夠集中注意力,能夠去思考動手能力會更強。

奶奶餵飯的孩子,經常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或者看電視,所以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加上手部不經常得到鍛煉,動作也不夠嫺熟,動手能力會更差。

4、孩子身材

自己吃飯的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要感受食物的美味,所以會更加的注重咀嚼,也更能感應到自己身體發出吃飽的信號,孩子不容易吃撐。

自己吃飯也不容易挑食,孩子的身材會更加的勻稱,生長發育會更加的標準。

奶奶餵飯的孩子,要麼就是每天都吃得很撐,導致孩子變胖,要麼就是每天吃飯像打卡完成任務一樣,體重增長慢,孩子比較瘦。

所以孩子在八九個月開始給孩子吃手指食物,在孩子一歲左右,給孩子用勺子慢慢地吃飯,髒了搞衛生就行,孩子吃不飽,等孩子自己吃完再喂兩口,讓孩子自己吃飯很重要。

Wendy媽有話說:

作為父母還是要多一點耐心給孩子,不要為了一時的清閒,而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記得一位兒科主任醫師曾經發過一個小圖文,內容大概是,「孩子超過1歲半你還在餵飯,你是親媽嗎?你是想毀掉這個原本聰明伶俐、心靈手巧的小天使嗎?」語氣雖重,卻不無道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僅有責任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要讓孩子在適當的年齡承擔相應的家務,才能讓孩子擁有生存必需的生活技能和社會技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