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驚!古代輕輕鬆松能年入千萬?

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 常常看到主人公手裡拿著銅錢或者銀兩, 有的還會提著一串的銅錢。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好奇, 這些錢到底價值幾何呢?

古人又是怎樣花錢的呢?

宋代當官年薪1500萬?!

根據《宋史·食貨志》中記載的銀兩對大米的購買力可知, 宋朝時期一兩銀子約折合人民幣1, 425元 。

宋朝時期官員工資收入之豐, 為歷代之最。

拿掌握實權的正一品官員來說, 宋朝官員的月收入, 折合成人民幣約為128.3萬元, 年收入超過1500萬元。

而唐朝一品官員的年收入是172.6萬元, 到明朝就只有13.3萬元了, 差距顯而易見。

這與宋朝時期發達的經濟狀況是分不開的。

經濟好, 自然生活水準、工資收入就上來了。

但有意思的是, 由於官制本身十分混亂, 在宋代官階相同的兩個官職工資居然有天壤之別。

比如同為正一品的三師和宰相, 俸祿卻相差一倍多。

三師的月收入(月俸、正俸與其他加總)為360兩銀子, 那麼360兩銀子折合成人民幣就是51.3萬元。

而正兒八經把持朝政的宰相, 一個月的收入(月俸、正俸與其他加總)則有900兩銀子,

折合成人民幣約為128.3萬元, 年收入超過1500萬元!

儘管如此, 宋代俸祿低下的官員也不在少數, 他們的收入大都在12到15貫錢之間, 在貧困線附近掙扎。

雖然唐朝官員的收入無法與宋朝相比, 但也相當可觀, 福利待遇也比較完善。

而明朝時期官員的收入, 就連高級官員也只能艱難維持生活, 大部分還要靠收受地方官員的賄賂來養家糊口。

在地方為官, 連基本的飲食都不能保證, 只能靠截留稅收了。

這樣看來,在宋朝當官是很不錯的,收入穩定,福利待遇又好。

那麼平民百姓的收入怎麼樣呢?

北宋詩人張耒有詩雲:「負薪入市得百錢,歸守妻兒蒸鬥粟。」說的是洛陽山區的山民每日劈柴賣柴,可獲得100文錢的收入。

由此可見,底層民眾一天的收入大約為100文左右,在宋代,1貫錢是1000枚銅幣,折合人民幣約465元,100枚銅錢,則為46.5元。

唐朝時,雖然從事商業活動的百姓逐漸增多,但大部分百姓的生活仍然是貧困的。

就連大詩人韓愈都在溫飽線上掙扎。

韓愈做國子博士時的月收入為25貫錢,要養活家裡百餘口人,平均下來一人大約250文錢左右,那麼每人每日就是8.3文錢。

在唐代,1枚銅錢折算成人民幣大約為0.2元錢,8.3文錢,折算下來只有1.6元,一家人只能吃了上頓兒沒下頓了。

要是一個人能夠日掙300文錢以上,就已經是中產階級的水準了。

明朝時期農民的收入算是比較低的,只夠溫飽。

農民一年的糧食收入為280斤,一斤糧食價格約為40文錢,280斤糧食就是11200文錢,那麼日收入則為30文錢,折算人民幣為24元。

一文錢到底能買啥?

宋人的生活,可以說是十分有趣味的。

宋朝的城鎮內商鋪林立,瓦肆勾欄遍佈,無論是巨賈富商還是小工商業者,都有一隅棲身之地。

米行、水果鋪、茶肆、藥房、果子行、肉行等,有160行以上。酒樓相對,連門外招攬生意的重重錦旆隨風揚起,都遮住了天日。

在沒出現紙幣前,宋朝的流通貨幣是銅錢,一文銅錢折算成人民幣約為0.465元錢,1貫錢是1000枚銅錢,折算為人民幣就是465元。

1文錢看似不多,但卻能做很多事。

1文錢可以買到兩隻廣東的小螃蟹,在杭州的歌舞瓦肆中聽一曲宛轉悠揚的清平樂,配上一杯清茶,可以買一塊陸遊同款飴糖,七顆蒸棗。

10文錢,即4.65塊錢,則可以在開封府普通的小飯店裡吃一份精細時蔬,當然了,如果不嫌單調,或者趕時間,也可以去粥店囫圇吞咽5碗白粥。

在杭州城的大浴場泡一次澡,還可以買一個鴨蛋。

100文錢,即46.5塊錢,可以買一顆產自建安的殼朱似火、肉白若水晶的皺玉荔枝,或一顆蘇州產的皮薄味珍、香甜溫潤,味似乳酪的蜜柑。

可以在江陵與舊友飲一場酒,浮一大白,再高談秋月,低吟春風,暢快至極。還可以租借馬匹,在開封城內不限里程,遊玩一日。

1貫錢,即465元錢,則可以買一本正入時的,校勘精湛的《杜甫詩集》,品味一隻專供宋仁宗的螃蟹的風味。

浮生一日,銀錢多少可以暫且不論,各有各有的歡喜。

由於唐朝時就放開了一切商業賦稅,且社會環境定,使得從事工商業的人數開始逐漸增長。

百姓的收入增加了,對商品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也提高了,據說,當時市場上的消費品達到了450種以上。

商人隊伍不斷壯大,一些消費量大的城市,成為了商人們的中轉站,一日在洛陽停靠的大小船隻,就有200到300只。

到了明朝,「畫風」就變了。

明朝前期,經濟發展良好,出現過一次「消費升級」,人們開始追求奢侈的物質享受。

但由於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整個社會都彌漫著「賤商」氣氛,市場消費也就開始萎縮。

市場通貨緊縮的情況維持了一百多年,這一時期的米價超穩定,僅為2至3文錢一石,也就是說,1.4元到2.1元就可以買到200斤米!

哪個朝代的幸福感更強?

就收入情況來看,宋人的生活成本不算太高,且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涵蓋面積很高,和唐、明兩朝相比生活相對安逸。

但是宋朝的經濟,其實並不怎麼健康,財政危機和惡性通脹早就為它的覆滅埋下了種子。

宋朝初期,中央與地方財政分立,除了上交中央的那一部分財賦,其他部分主要留於地方日常開支。

但到中後期,由於軍費吃緊、宮廷奢靡,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增強,將地方財政收入盤剝殆盡。

土地兼併盛行,又無精確的土地記錄,導致田賦流失嚴重。且這一時期的稅雜稅、重稅也層出不窮。

此時地方的財政已經是空中樓閣,近乎崩潰。

而且宋朝初期使用銅錢,又出現了嚴重的「錢荒」,就是市場上沒錢了。

為了解決「錢荒」,紙幣登上了歷史舞臺。

但晚宋時,朝廷瘋狂印錢,大量紙幣流入市場,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英宗時期三十文,即13.95元一斤的羊肉,到了宋朝末年,漲到了一斤要385文錢,即179.03元。

這幾乎是唐朝滅亡的歷史重現。

「安史之亂」後,大量戶口和土地流失,政府收入銳減,而「兩稅法」未得到正確施行,百姓依舊需要繳納大量稅賦。

後期還要強制徵收糧食,徵收的糧食要押運到京城,路途遙遠,車牛都容易死亡。

且朝廷壟斷食鹽的經營,導致鹽價暴漲,很多百姓連基本的調味品都買不起了。

「苛政猛於虎」,哪還有什麼幸福感可言呢?

明朝和宋朝正好相反,大量白銀沒有進入市場進行流通,物價長期低迷,經濟轉入通貨緊縮。

大量白銀囤積在商人手中,他們不擴大生產,而是迅速退出市場,買地買房。

市場不發達,就算有錢也沒處花,消費生活低迷、壓抑,百姓的幸福感自然就弱了。

百姓的幸福感降低,往往預示著政權的危機,它潛藏于這一片繁華笙簫之下,終將撕破假像,冷眼旁觀王朝的坍塌。

這樣看來,在宋朝當官是很不錯的,收入穩定,福利待遇又好。

那麼平民百姓的收入怎麼樣呢?

北宋詩人張耒有詩雲:「負薪入市得百錢,歸守妻兒蒸鬥粟。」說的是洛陽山區的山民每日劈柴賣柴,可獲得100文錢的收入。

由此可見,底層民眾一天的收入大約為100文左右,在宋代,1貫錢是1000枚銅幣,折合人民幣約465元,100枚銅錢,則為46.5元。

唐朝時,雖然從事商業活動的百姓逐漸增多,但大部分百姓的生活仍然是貧困的。

就連大詩人韓愈都在溫飽線上掙扎。

韓愈做國子博士時的月收入為25貫錢,要養活家裡百餘口人,平均下來一人大約250文錢左右,那麼每人每日就是8.3文錢。

在唐代,1枚銅錢折算成人民幣大約為0.2元錢,8.3文錢,折算下來只有1.6元,一家人只能吃了上頓兒沒下頓了。

要是一個人能夠日掙300文錢以上,就已經是中產階級的水準了。

明朝時期農民的收入算是比較低的,只夠溫飽。

農民一年的糧食收入為280斤,一斤糧食價格約為40文錢,280斤糧食就是11200文錢,那麼日收入則為30文錢,折算人民幣為24元。

一文錢到底能買啥?

宋人的生活,可以說是十分有趣味的。

宋朝的城鎮內商鋪林立,瓦肆勾欄遍佈,無論是巨賈富商還是小工商業者,都有一隅棲身之地。

米行、水果鋪、茶肆、藥房、果子行、肉行等,有160行以上。酒樓相對,連門外招攬生意的重重錦旆隨風揚起,都遮住了天日。

在沒出現紙幣前,宋朝的流通貨幣是銅錢,一文銅錢折算成人民幣約為0.465元錢,1貫錢是1000枚銅錢,折算為人民幣就是465元。

1文錢看似不多,但卻能做很多事。

1文錢可以買到兩隻廣東的小螃蟹,在杭州的歌舞瓦肆中聽一曲宛轉悠揚的清平樂,配上一杯清茶,可以買一塊陸遊同款飴糖,七顆蒸棗。

10文錢,即4.65塊錢,則可以在開封府普通的小飯店裡吃一份精細時蔬,當然了,如果不嫌單調,或者趕時間,也可以去粥店囫圇吞咽5碗白粥。

在杭州城的大浴場泡一次澡,還可以買一個鴨蛋。

100文錢,即46.5塊錢,可以買一顆產自建安的殼朱似火、肉白若水晶的皺玉荔枝,或一顆蘇州產的皮薄味珍、香甜溫潤,味似乳酪的蜜柑。

可以在江陵與舊友飲一場酒,浮一大白,再高談秋月,低吟春風,暢快至極。還可以租借馬匹,在開封城內不限里程,遊玩一日。

1貫錢,即465元錢,則可以買一本正入時的,校勘精湛的《杜甫詩集》,品味一隻專供宋仁宗的螃蟹的風味。

浮生一日,銀錢多少可以暫且不論,各有各有的歡喜。

由於唐朝時就放開了一切商業賦稅,且社會環境定,使得從事工商業的人數開始逐漸增長。

百姓的收入增加了,對商品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也提高了,據說,當時市場上的消費品達到了450種以上。

商人隊伍不斷壯大,一些消費量大的城市,成為了商人們的中轉站,一日在洛陽停靠的大小船隻,就有200到300只。

到了明朝,「畫風」就變了。

明朝前期,經濟發展良好,出現過一次「消費升級」,人們開始追求奢侈的物質享受。

但由於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整個社會都彌漫著「賤商」氣氛,市場消費也就開始萎縮。

市場通貨緊縮的情況維持了一百多年,這一時期的米價超穩定,僅為2至3文錢一石,也就是說,1.4元到2.1元就可以買到200斤米!

哪個朝代的幸福感更強?

就收入情況來看,宋人的生活成本不算太高,且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涵蓋面積很高,和唐、明兩朝相比生活相對安逸。

但是宋朝的經濟,其實並不怎麼健康,財政危機和惡性通脹早就為它的覆滅埋下了種子。

宋朝初期,中央與地方財政分立,除了上交中央的那一部分財賦,其他部分主要留於地方日常開支。

但到中後期,由於軍費吃緊、宮廷奢靡,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增強,將地方財政收入盤剝殆盡。

土地兼併盛行,又無精確的土地記錄,導致田賦流失嚴重。且這一時期的稅雜稅、重稅也層出不窮。

此時地方的財政已經是空中樓閣,近乎崩潰。

而且宋朝初期使用銅錢,又出現了嚴重的「錢荒」,就是市場上沒錢了。

為了解決「錢荒」,紙幣登上了歷史舞臺。

但晚宋時,朝廷瘋狂印錢,大量紙幣流入市場,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英宗時期三十文,即13.95元一斤的羊肉,到了宋朝末年,漲到了一斤要385文錢,即179.03元。

這幾乎是唐朝滅亡的歷史重現。

「安史之亂」後,大量戶口和土地流失,政府收入銳減,而「兩稅法」未得到正確施行,百姓依舊需要繳納大量稅賦。

後期還要強制徵收糧食,徵收的糧食要押運到京城,路途遙遠,車牛都容易死亡。

且朝廷壟斷食鹽的經營,導致鹽價暴漲,很多百姓連基本的調味品都買不起了。

「苛政猛於虎」,哪還有什麼幸福感可言呢?

明朝和宋朝正好相反,大量白銀沒有進入市場進行流通,物價長期低迷,經濟轉入通貨緊縮。

大量白銀囤積在商人手中,他們不擴大生產,而是迅速退出市場,買地買房。

市場不發達,就算有錢也沒處花,消費生活低迷、壓抑,百姓的幸福感自然就弱了。

百姓的幸福感降低,往往預示著政權的危機,它潛藏于這一片繁華笙簫之下,終將撕破假像,冷眼旁觀王朝的坍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