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爲什麼説:人老了,和兒女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PubDate:2021-07-02

農村有句俗語:「樹大會分丫,家大要分家。」

兒女長大之後,就要離開父母,另起爐灶。不管家裡多窮,都別「一鍋端」。

決定一個家庭是否幸福的,除了金錢之外,就是感情。夫妻的愛、父母對兒女的愛、兒女對父母的孝,缺一不可。

很多老人以為,養兒養女能防老。等自己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了,就去兒女家裡住。不管怎樣,還能吃飽穿暖。其中的矛盾、經濟條件等因素,卻沒有充分考慮。

殊不知,人老了,和兒女走得太近,就是一場災難。

老人和兒女走得太近了,代溝會很明顯。

人與人交往,最怕的不是缺衣少食,而是「三觀不合」。

很多夫妻,因為三觀不合,沒有辦法好好過日子,只能離婚。其實,父母和兒女三觀不合,也無法相容,就像水與火一樣。

我的父親過世之後,母親從鄉下搬到城裡,和我一起居住。

剛開始,我抱著一種「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想法,處處容忍母親。隨便她幹嘛,

開心就好。

有一天,我走到陽臺上,聞到了一股餿味。我低頭找了一番,發現角落裡有幾個空牛奶瓶。瓶子裡殘留的牛奶,早已發霉,散發出令人作嘔的味道。

我提著牛奶瓶往外走,準備丟到垃圾堆裡去。

母親緊跟上來,罵罵咧咧。

原來,這些瓶子是她從社區垃圾桶裡撿回來了。母親說,早些年,她靠撿廢品,一年能夠賺五六十塊錢。當年,一個成年人到山裡伐木一天,工資才八九元錢。

母親養成了勤儉節約的作風,我很贊同,但是她不講衛生的習慣,我很討厭。

後來,我發現,家裡的花盆裡,種上了大蔥,原來的蘭花、蘆薈都被拔掉了;牆角的跑步機,被當成了衣架子。

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她一會兒安排他去洗菜,

一會兒安排他去端碗。

母親說,從小就要養成愛勞動的習慣,讀書再多,歸根結底就是「好好勞動」。

孩子的作業很多,被母親一攪和,夜裡十一點鐘都完不成,錯題也明顯增多了。

俗話說:「三年一代溝,五年一鴻溝。」

兩三代人住在一起,思想觀念上的差距,令人難以接受。如果互相之間沒有找到平衡點,爭吵就會越來越多。看到親人,也像看到「眼中釘」一樣。

老人和兒女一起住,有很多附加條件。

兒女長大之後,不僅會賺錢,還會結婚成家。

老人和兒女一起住,不僅要兒女同意,還要看女婿和媳婦的態度。與此同時,要看兒女的家庭是否殷實,有沒有能力負擔。

我的大伯父,把一輩子的積蓄拿出來,給了女兒買房。大伯父年邁的時候,準備去女兒家住,可是女兒拒絕了。

女兒說,公公婆婆都在家裡,如果娘家的老人也過來住,哪有那麼大的房子?哪能管得了?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可惜,大伯父只有一個女兒,要是靠不住的話,只能在鄉下孤獨終老了。

人到了五六十歲之後,要懂得,並不是你把所有的財產都給了兒女,

老了就可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父母對兒女的舔犢之情,令人感動,但是不要期待有太多的回報。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兒女的家庭,也不容易,老人住進來之後,困難就更大了。

老人和兒女走得太近,

錢財方面扯不清。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怎麼看待父母把房子留給兒子,讓女兒養老的?

高贊的回答,只有四個字:「依法辦事。」

作為父母,沒有辦法「兩碗水端平」。只要有兩個兒女的家庭,父母總會厚此薄彼。

如果父母和某一個兒女走得太近,那麼父母就有「偏愛」的嫌疑。另外的兒女,就會遠遠地躲開,把贍養的任務,丟出去。

父母拿錢給兒子買房,女兒覺得自己吃虧了;拿錢給女兒做嫁妝,兒子覺得父母「胳膊往外彎」。父母夾在中間,兩頭受氣。

如果一家人,為了錢財,對簿公堂,滋味不好受啊。

最苦的是,有的父母把錢財都給了兒女,但是兒女不孝順,落得晚景淒涼的下場。

聰明的父母,總是會留一手,等自己年邁的時候,還能老有所依。

哪怕是住養老院,也比看兒女的臉色強。

老人最好不要和兒女走得太近。

父母和兒女之間,需要牽掛、問候、幫助,但是不需要時時刻刻在一起。

距離太近了,安全感有了,但是美感沒有了,矛盾也暴露了;距離太遠了,有美感了,又覺得不夠安全了。

唯有一碗湯的距離,

才能讓這份親情,更加濃厚。也就是說,從母親家裡端一碗湯,到兒女家裡還是溫熱的。

歌手劉德華說過:「對家庭、父母、兄弟、姐妹、不要計較他們曾給你什麼,對你好不好,而你的責任,就是需要對親人做到最好,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

不管用什麼方式相處,距離有多少,作為兒女一定要包容父母。哪怕父母很偏心,虧待了你,也不要計較。

畢竟,骨肉至親的感情,是割捨不掉的,吵吵鬧鬧過日子,也要過下去。

把心放寬,把愛放大,管好自己的嘴,家庭才會更加和諧。

不管父母做了什麼,其初衷一定是為了你好。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