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普通人該怎樣過好一生?

PubDate:2021-03-23

我們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怎麼評論別人,就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親密關係》

微博有一個熱門話題:#普通人該怎樣過好一生# 。

有人說:讀書。這個觀點我不能再同意了。

但書再厲害,是作者寫的;方法,也得實踐才行;就算別人通過這本書改變了人生,那也是人家的本事......

這些和你有什麼關係呢?

看書的本質,不是吸取作者的知識,而是通過作者文字,產生自己的思考,從而做出改變。

不管這本書有多厲害,書中的方法論有多科學,有多少人通過這本書改變的人生,都不要妄想讀一本書,

就可以幫你解決所有問題。

這本書中也講了:「人生的幸福是來自每一天的積累,而不是某一兩次的選擇」

《親密關係》不是一套證理的公式,只是作者在分享他的經驗,可能部分對你有用,也有可能有的根本不適合你,這就要全看自己的判斷了。

所以,普通人怎麼過,才能過好這一生呢?

01

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地負責

我的妻子曾經得過產後抑鬱,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那叫產後抑鬱。我不能理解她為什麼那麼焦慮,而且總是想幫她解決她的焦慮。

於是她的焦慮變成了我的焦慮。

然而,當我越不能接納她的焦慮的時候,她的內在安全感的警鈴就響了起來。

所以潛意識裡,她反而越發得想用類似的事情來確認我是否能接納她,關注她,還是排斥和抵抗她。 

當我自己能夠應對自己的焦慮時,我對我太太的焦慮反而有了平常心。

而她也覺得我柔軟和真實了很多。

當我不再輕易的被她的焦慮激發之後,她的焦慮反而也減弱了。 

再說了,

我是她最親近的人,她的焦慮不跟我說,那讓她跟誰說?反過來,如果我有焦慮的時候,我也不再需要排斥、壓抑、隱藏。 

如此一來,我們真正可以互相依靠,而且也可以爭吵,但爭吵之後復原的速度快了很多,我們也不必假裝沒事。

02

專注和你的伴侶共度一些時光

如今這個世界干擾太多了,尤其以手機首當其衝。

連關上螢幕之後,各種APP仍然不遺餘力的在鎖屏的介面上跳出各種APP、新聞的通知,而各種新聞的通知又專門寫的特別驚悚抓眼。 

要想專注的做任何事情都變得前有未有的困難。 

但我想說的不是要專注的工作,而是要專注的和你的伴侶共度一些時光。

這一點,我特別感謝我太太把喝茶這件事情帶到家裡。 

梁文道先生曾經說,福建人喝茶,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甚至廈門航空的空姐在航班供應飲料的時候都會表演茶藝,然後用小茶杯給旅客供茶。

功夫茶,費工夫。值得欣賞的東西,不怕費工夫。 

親密關係也是這樣,如果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各種事情,

要做這個,要做那個,你又如何能夠體會關係的溫度呢?

03

感恩與欣賞,才會讓關係流動起來

很多人都覺得「感恩」這個詞有點雞湯,就好像也有很多人提到錢會自動聯想到「銅臭味」。

其實,這些其實都是內在的信念與防禦的反映。 

我們身邊幾乎任何東西,

吃穿住行,都不是「理應」存在的。 

美國人裡德,在 1958 年發表了一篇題為《我,鉛筆》(I, Pencil)的散文,生動敘述了市場經濟運行的深刻哲理。

其中說到,一隻不起眼的鉛筆,可能是由上百萬人的不同地區的不同行當的人的無形的協作,才能來到我們手中的。 

你既可以說,這是我花錢買的,我不欠任何人的。

你也可以說,這是多麼神奇的東西,我喜歡這種與他人無形中產生聯結的感覺。

你能看出這兩種反應的差別是什麼嗎?

 「我不欠任何人的」,就是一種「對錯」、「責任」的防禦性的思考方式,帶著這種思路,就會在關係中計較我該做什麼,你該做什麼,事情不順利的時候要算在誰的頭上。

一個充滿了算計的關係,如同枷鎖。 

而感恩與欣賞,才會讓關係流動起來。

04

親密關係中你最怕什麼?

「我們不單是在尋覓愛情,還是在尋找一種能讓我們一再陷入熱戀的經驗。就像勇敢的騎士尋找聖杯一樣,我們希望從親密關係中得到能滿足身、心、靈三方面渴望的東西」。《親密關係》

自從「喪文化」、「宅文化」、996、催婚、「從幼稚園開始的內卷」,

這些詞席捲祖國大江南北之後,大城市的青年一代中國人(50歲以下)對於渴望親密關係的態度似乎變得複雜而多元了。

再加上父母對家中獨子(女)的高度關注(過度養育),新一代青年人中出現了以下新的生活形態: 

一、習慣獨處,不太適應和其他人分享空間和時間;

二、寧可宅著,也不願意去面對人際交往中的不適感;

三、寧可與虛擬世界的人相處,也不遠面對現實。

你們也許還記得 2018 年有個日本宅男,和虛擬偶像「初音未來」進行了現實世界裡的婚禮;

四、參加各種社群活動,但是並沒有興趣(或者其實是害怕)進入一段兩個人的親密關係 ;

五、有錢留給自己花多好,何必養個孩子從小讓他體驗內卷呢?!

所以即使結婚,也不想要生小孩,或者以養寵物來代替養孩子。 

六、因為 996,呈現出的「互聯網喪偶」或者「創業式喪偶」 等新的生活形態,我們看見了某種回避和恐懼。

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可能需要其他的道路和橋樑,開啟尋找自己和認識自己的道路,或者找到自己的鏡子。 

我自己覺得「聖杯」,並不只是對深愛、真愛的嚮往,其實也包括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深深的歸屬和連接感。

因為人都是媽媽生的,每個人離開母體之後,仍然深深懷念那種在媽媽懷中的溫暖、安全、連接、歸屬。

而「聖杯」其實就是離開原生家庭之後的一次再次尋找無條件的愛的旅程。

我想到在今年豆瓣高分新片《無依之地》,女主角孑然一身的開著她的小麵包車流浪。

縱然她不願意回到父母家,縱然她享受流浪的自由,然而她仍然深深的被孤獨所侵蝕,她依然嚮往穩定的友情,無時不刻的懷念她和逝去的丈夫的生活。 

「聖杯」將向我們展示的巨大財富,其實是精神層面的成長。

假如你已經陷入對尋找「聖杯」的旅程的回避,可以問問自己,對於親密關係這個「聖杯」,你最害怕的是什麼? 

——寫在最後——

巴菲特曾過一句話:

「閱讀改變了我的一生。」

HBO 曾為巴菲特拍了一部紀錄片,名為 Becoming Warren Buffett 《成為沃倫·巴菲特》。

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目前為止記錄巴菲特的生活最真實的一部。

紀錄片中,你可以看到巴菲特早上起床,先是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瞭解當下的趨勢。

然後吃了早餐來到辦公室,開始工作。但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沒有手機,只有身後書架上的各種書籍,和一桌子攤開的新聞報紙。

他每天就坐在那裡閱讀和學習。

查理·芒格曾這樣評價巴菲特: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所以,普通人該怎樣過好一生? 

用心讀書,用力行動,用愛活著。

也不想要生小孩,或者以養寵物來代替養孩子。 

六、因為 996,呈現出的「互聯網喪偶」或者「創業式喪偶」 等新的生活形態,我們看見了某種回避和恐懼。

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可能需要其他的道路和橋樑,開啟尋找自己和認識自己的道路,或者找到自己的鏡子。 

我自己覺得「聖杯」,並不只是對深愛、真愛的嚮往,其實也包括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深深的歸屬和連接感。

因為人都是媽媽生的,每個人離開母體之後,仍然深深懷念那種在媽媽懷中的溫暖、安全、連接、歸屬。

而「聖杯」其實就是離開原生家庭之後的一次再次尋找無條件的愛的旅程。

我想到在今年豆瓣高分新片《無依之地》,女主角孑然一身的開著她的小麵包車流浪。

縱然她不願意回到父母家,縱然她享受流浪的自由,然而她仍然深深的被孤獨所侵蝕,她依然嚮往穩定的友情,無時不刻的懷念她和逝去的丈夫的生活。 

「聖杯」將向我們展示的巨大財富,其實是精神層面的成長。

假如你已經陷入對尋找「聖杯」的旅程的回避,可以問問自己,對於親密關係這個「聖杯」,你最害怕的是什麼? 

——寫在最後——

巴菲特曾過一句話:

「閱讀改變了我的一生。」

HBO 曾為巴菲特拍了一部紀錄片,名為 Becoming Warren Buffett 《成為沃倫·巴菲特》。

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目前為止記錄巴菲特的生活最真實的一部。

紀錄片中,你可以看到巴菲特早上起床,先是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瞭解當下的趨勢。

然後吃了早餐來到辦公室,開始工作。但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沒有手機,只有身後書架上的各種書籍,和一桌子攤開的新聞報紙。

他每天就坐在那裡閱讀和學習。

查理·芒格曾這樣評價巴菲特: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所以,普通人該怎樣過好一生? 

用心讀書,用力行動,用愛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