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寫一首詩,得一個雅號!唐代詩人寫下一首「鳥」詩,被贊了一千多年

PubDate:2022-11-20

在文學史上,有一群幸運的詩人。

寫一首詩,得一個雅號。宋代詩人宋祁就是其中之一。

某一年早春時節,正是郊游的好時候。

宋祁來了興致,出門游賞。

春風吹拂著臉龐,柳枝在風中飄搖,紅色的杏花開得真好。

他順手寫下一首詞: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備受后世贊賞。

于是,后人送了他一個雅號——紅杏尚書,此時的宋祁,擔任工部尚書。

寫一首詩,得一個雅號,不止宋祁一人。

早在唐代,一位詩人寫下一首「鳥」詩,得了一個雅號,被贊了一千多年。

詩人叫鄭谷,詩名《鷓鴣》。

鷓鴣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鷓鴣,是一種鳥,其鳴聲為「鉤辀格磔」,古人認為其聲似「行不得也哥哥」,所以,經常用鷓鴣來寫行旅之思。

因為這首詩,鄭谷得了一個雅號——鄭鷓鴣。

歷代無數詩評家贊美此詩,贊美鄭谷高超的寫作水平。

那麼這首詩,好在哪里呢?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開篇兩句刻畫鷓鴣的形貌和習性。

鷓鴣怕寒,很少在早晚活動,鄭谷用一個「暖」字精準描摹鷓鴣的習性。

「錦翼」二字描繪鷓鴣絢麗的毛色。

形貌美,品性更好。

在鄭谷眼中,鷓鴣的美麗和品行可以優雅的山雞相比。

詠物,開篇不俗,別開生面,又生動入神,怪不得人夸寫得好。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這兩聯寫鷓鴣的鳴叫聲,用了兩個典故。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

黃陵廟,即二妃廟,是祭祀娥皇、女英的廟。

相傳,舜死在蒼梧,娥皇女英追尋舜的足跡到了湘江,最后投水而死。

細雨蒙蒙,青草湖邊,鷓鴣雙雙飛過。

花兒落了,黃陵廟里,鷓鴣相對而啼。

雨落時節,落花飛舞,耳邊似乎還傳來娥皇、女英的哭聲,在此時,聽到鷓鴣叫,真是無限悲戚。

詩人沒有刻畫鷓鴣叫聲有多苦,卻打造了一個巧妙的氛圍,讀者即使沒聽過鷓鴣叫,也能感受其鳴之悲。

游子乍聞征袖濕,

佳人才唱翠眉低。

聽到鷓鴣叫,是一種什麼感受。

鄭谷接著說:遠行在外的人,剛聽到鷓鴣叫,就流下眼淚,將衣袖也沾濕了。而美麗的女子,才聽到,翠眉低了下去,陷入了悲戚。

一個「乍」、「才」用得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也許,游子只是聽了一聲,佳人只是聽了一句,就紛紛陷入了悲傷之中。

一句話道盡鷓鴣聲之不可聞。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在遼闊的湘江上,雌雄鷓鴣相呼相應,叫聲響徹整個湘江。

在苦竹深處,它們尋找溫暖的棲息之地,共看著夕陽落下。

江水遼闊,鷓鴣的聲音回環繚繞,余韻悠長。

夕陽西下之時,竹林中的鷓鴣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暖窩。

而游子呢?何時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暖窩,何時才能回到故鄉呢?

夕陽西下之時,竹林深處地鷓鴣是何種情態,只待讀者自己去想象了。

毋庸置疑的是,那一定是一幅憂思地令人遐想的畫面。

歷代以來,無人不贊《鷓鴣》,無人不贊鄭谷。

《對床夜語》:鄭谷《鷓鴣》詩云:「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不用「鉤辀」、「格磔」等字,而鷓鴣之意自見,

善詠物者也。

《唐詩繹》:無一筆呆賦,而渲染有情,神韻欲絕。宜當時詩人稱為「鄭鷓鴣」也。

《初白庵詩評》:如此詠物,方是摹神。結處與三四意重。

全詩沒有一個鷓鴣,卻將鷓鴣的形貌美,憂傷地內里表達得明明白白。

鷓鴣的鳴叫與游子之情類比,是那麼貼合而巧妙。

讀完了詩,即使你沒有聽到鷓鴣的叫聲,依然能體會其中的悠長余韻,這就是神手吧。

很早之前,就知道鄭谷叫「鄭鷓鴣」,但卻從來沒有好好讀過這首詩。

如今一讀,方知真有意味。正如評論者說:好詩耐得百回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