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清華校長忠告,孩子厭學不讀書,帶他去三個地方,比打罵管用

PubDate:2022-11-19

青春期孩子厭學怎麼辦?這或許是不少家長正在遭遇的難題。

前幾天,三姨打電話向我哭訴,說讀初三的表弟,在家里鬧翻了天。

一向乖巧的表弟,不知道從哪天起,開始厭學。為了不上課,他裝病、逃學、打架,被老師父母批評后,就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吃不喝。

父母哪句話說急了,他就像炸彈一樣瞬間被點爆,不僅和父母動手,還出現了自殘傾向。

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一位清華校長曾給出忠告:孩子厭學不讀書,帶他去三個地方,比打罵管用。

與其在家里苦口婆心地勸學,不如帶孩子走出家門,讓他們上一堂「社會課」,真切地感受生存的殘酷。

孩子厭學不讀書,帶他去三個地方

清華校長說的這三個地方分別是:飛機場、火車站和鄉下。

在飛機場,孩子們會看到人被分流到「頭等艙」和「經濟艙」,接受不同檔次的服務;

在火車站,孩子們會看到形形色色的打工人,

他們扛著包袱,滿臉疲倦,目光茫然;

在鄉下,孩子們會看到很多人掙扎在溫飽線上,上不了學,讀不起書,走不出貧窮。

每當孩子覺得學習沒用,讀書無趣,不妨帶他們去這些地方看看。

為他們敲響警鐘,也讓他們明白:不吃讀書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不走求學的路,就得走打工的路。

紀錄片《18歲的流水線》,曾在家長圈里引起過不小的轟動。

影片里,我們就看到太多孩子,因為沖動任性,又缺乏長輩約束,過早離開校園,結果吃盡了苦頭,悔青了腸子。

95后小伙子楊鵬,國中沒畢業就去了東莞一家電子廠打工。

一進去,就被分配到最苦的崗位當一名修理工,十幾個小時下來,直接累癱,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

有時候,他累得集中不了精力,鋒利的刀子硬生生扎進指頭,鮮血直流。

而楊鵬也只是被帶去辦公室,簡單包扎一下,就被送回去繼續干活。

流水線上,有的是楊鵬這樣的「廠哥廠妹」。

這群青春期的孩子,本以為離開校園,就獲得了自由,卻不想陷入了社會這座更大的牢籠。

在這之前,他們根本想不到,這個世界上,有的是比讀書艱難的事。

紀錄片里,不少孩子對著鏡頭說:「那時候小,不懂事,現在后悔也來不及了。」

有人說,青春期是人這輩子最迷茫的階段,想出門闖蕩,卻羽翼未豐;不滿于當下,又看不清未來。

恰如教育家李玫瑾教授所言:「厭學的孩子,重要原因在于他對未來迷茫,不知道學習能干什麼。」

想讓孩子擺脫迷茫,知道學習能干什麼,不妨先讓他們看看,不讀書的人后來都怎麼樣了。

尤其是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越早讓他們看清社會的殘酷,越能避免他們誤入歧途。

人生道路千萬條,讀書很苦,但卻是最好走的那一條路。

孩子厭學背后,是青春期在作祟

作家麥家曾講過自己和兒子的一件事。

大約是兒子初二的時候,麥家某天忽然發現,兒子和以前不一樣了。

孩子性情大變,不愿意出門,除了吃飯,全家人基本聽不見兒子的半點動靜。

別說學習,哪怕是普通的對話,兒子也不配合。

麥家急了,和兒子的沖突升級為家庭大戰,可是他越嚴厲,兒子越叛逆。

家里的火藥味持續了很久,直到三年后,似乎又是忽然之間,麥家感覺兒子身上的戾氣散了,爺倆的關系緩和了不少。

可見,孩子成長過程中,身體里仿佛有個關于「青春期」的開關鍵。

一旦跨入青春期的門檻,孩子自我意識會空前高漲,容易沖動、熱衷于反抗,像一只時時豎著刺兒的刺猬。

父母稍有不慎,哪怕是一個眼神,一聲嘆氣,都足以引起他們的叛逆和防衛。

而「不學習」、「拒絕溝通」,則是孩子們與父母對抗的有力砝碼。

很多時候,孩子們并非討厭書本上的具體知識點,而是厭煩了 「聽話與順從」。

身為父母,想要孩子平緩地度過青春期,需要先知道一點:

青春期里,你的孩子正在經歷什麼?

首先是大腦。

這段時期,大腦中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成熟,這一變化的直接結果,就是青少年的反應速度加快,更加敏感了;但大腦中負責控制情緒的「杏仁核」,卻發育得較慢,這就導致了孩子們控制不了情緒,容易「喜怒無常」。

很多時候,孩子并非故意胡鬧,而是他們根本控制不了自己。

其次是心理。

青春期,一直被心理學家稱為「心理斷乳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覺醒,更注重「自我關注」。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想再依賴父母,拒絕做那個「乖孩子」。

這也就不難解釋,孩子們在明知道父母看重成績的情況下,為何厭學,任由成績一落千丈。

除此之外,孩子的生理、性格、價值觀念等都在發生劇變。

我們看到的,是孩子脾氣大了,不聽話了;看不到的,

是他們的身心正在經歷一場成長的海嘯。

真正的教育,是贏得孩子,不是贏了孩子

作家李中瑩曾說:「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跟自己的父母有一場戰爭,如果孩子贏了,是喜劇;如果父母贏了,是悲劇。」

與青春期作戰,我們的目的是贏得孩子,而非贏了孩子。

關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世界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約翰•科爾曼博士,給了五點建議:

① 時機

青少年內心敏感,格外在意外界的看法,因此父母何時何地與孩子溝通,顯得尤其重要。

有的孩子被父母當眾斥責,之后惱羞成怒,用傷害自己的方式懲罰父母;

有的孩子本想靜一靜,父母卻哐哐敲門,強行溝通,逼得孩子無路可退;

這些父母并非不愛孩子,而是沒有把握好教導孩子的時機。

約翰•科爾曼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睡前談談心、去車里聽著音樂聊聊天、或者寫信、留言等。

多感受一下孩子的處境,就能找到與孩子交流的最佳時機。

② 有效的方式

你有沒有聽到過父母這樣的抱怨?

「我天天跟孩子說,要好好學習,不然將來找不到工作。」

「我整天跟孩子在一起,陪他做作業,給他講題,這不是交流嗎?」

「我家孩子總是不聽話,我每天都要罵他,他才會坐在書桌前學習。」

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可謂費盡了心力,可效果卻是,無論他們說多少,孩子就是一點兒也聽不進去。

問題的癥結就在于:這些話,觸動不了孩子,這種溝通,完全無效。

想要溝通有效,先要與孩子產生共鳴,說他們想聽的,再把我們想表達的內容,融入對話中。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切忌高高在上地命令,也不要喋喋不休地啰嗦。最好是點到為止,為彼此留有余地。

③ 分享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在教訓、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都是教育。」

將自己的生活與孩子分享,言傳身教,比一味地命令有效得多。

不少人問主持人董卿:你是怎麼養成閱讀習慣的?

董卿笑笑說,也沒刻意培養,就是小時候父親總和我一起讀書,一起分享看到的內容,這個習慣就慢慢養成了。

與其聲嘶力竭地逼孩子看書,不如和孩子分享咱們自己的學習心得。

在分享中,成為孩子的榜樣,更讓孩子感受到尊重。

④ 行動

還記得那位辭職帶14歲兒子去旅行的爸爸嗎?

當時,遼寧丹東的徐先生,面對兒子厭學,不打不罵,反而和孩子開啟了一場「公路之旅」。

爺倆開著房車,經山海關、洛陽,一路奔赴云南,全程4000多公里。

旅行結束后,兒子內心充實,不再厭學,一切回歸正軌。

當溝通不再奏效,不如直接行動。

或許是周末的一場戶外郊游,或許是深夜里的一次慢跑,或許是一場短途旅行,或許是和兒子打一場球賽,和女兒看一場電影……

別把自己和孩子禁錮在家和書本里,用一個個行動驅散青春期的迷霧。

⑤ 傾聽

在真人秀節目《少年說》上,看到過這樣揪心的一幕。

與父母對話環節中,有個女孩委屈地說:妹妹經常到爸爸那里告狀,每次爸爸都直接來教訓我……

不等女孩說完,媽媽打斷她,說:你是姐姐,要學會包容和擔當……

一連幾分鐘,這位媽媽都在「教導」女孩,卻看不見女孩眼里打轉的眼淚,更看不見女孩心里的委屈和對愛的渴望。

教育家成尚榮曾說:「傾聽,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是教育的藝術和智慧。」

學會傾聽孩子,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是青春期溝通的重要一環。

心理學上有個「冰山效應」。

你看見海面上的冰山,卻看不見隱藏在水面下的巨大山體。

厭學、煩躁、叛逆,就像海面上的那點冰山,隱藏起來的,是漫長又激蕩的青春期。

青春期雖然來勢洶洶,但只要父母調整心態和觀念,更多體諒和理解孩子,也一定可以在青春期里為孩子保駕護航。

成長不易,父母難當,愿天下的父母與孩子,在歲月里共同成長,一起蛻變。

約翰•科爾曼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睡前談談心、去車里聽著音樂聊聊天、或者寫信、留言等。

多感受一下孩子的處境,就能找到與孩子交流的最佳時機。

② 有效的方式

你有沒有聽到過父母這樣的抱怨?

「我天天跟孩子說,要好好學習,不然將來找不到工作。」

「我整天跟孩子在一起,陪他做作業,給他講題,這不是交流嗎?」

「我家孩子總是不聽話,我每天都要罵他,他才會坐在書桌前學習。」

這些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可謂費盡了心力,可效果卻是,無論他們說多少,孩子就是一點兒也聽不進去。

問題的癥結就在于:這些話,觸動不了孩子,這種溝通,完全無效。

想要溝通有效,先要與孩子產生共鳴,說他們想聽的,再把我們想表達的內容,融入對話中。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切忌高高在上地命令,也不要喋喋不休地啰嗦。最好是點到為止,為彼此留有余地。

③ 分享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在教訓、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都是教育。」

將自己的生活與孩子分享,言傳身教,比一味地命令有效得多。

不少人問主持人董卿:你是怎麼養成閱讀習慣的?

董卿笑笑說,也沒刻意培養,就是小時候父親總和我一起讀書,一起分享看到的內容,這個習慣就慢慢養成了。

與其聲嘶力竭地逼孩子看書,不如和孩子分享咱們自己的學習心得。

在分享中,成為孩子的榜樣,更讓孩子感受到尊重。

④ 行動

還記得那位辭職帶14歲兒子去旅行的爸爸嗎?

當時,遼寧丹東的徐先生,面對兒子厭學,不打不罵,反而和孩子開啟了一場「公路之旅」。

爺倆開著房車,經山海關、洛陽,一路奔赴云南,全程4000多公里。

旅行結束后,兒子內心充實,不再厭學,一切回歸正軌。

當溝通不再奏效,不如直接行動。

或許是周末的一場戶外郊游,或許是深夜里的一次慢跑,或許是一場短途旅行,或許是和兒子打一場球賽,和女兒看一場電影……

別把自己和孩子禁錮在家和書本里,用一個個行動驅散青春期的迷霧。

⑤ 傾聽

在真人秀節目《少年說》上,看到過這樣揪心的一幕。

與父母對話環節中,有個女孩委屈地說:妹妹經常到爸爸那里告狀,每次爸爸都直接來教訓我……

不等女孩說完,媽媽打斷她,說:你是姐姐,要學會包容和擔當……

一連幾分鐘,這位媽媽都在「教導」女孩,卻看不見女孩眼里打轉的眼淚,更看不見女孩心里的委屈和對愛的渴望。

教育家成尚榮曾說:「傾聽,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是教育的藝術和智慧。」

學會傾聽孩子,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是青春期溝通的重要一環。

心理學上有個「冰山效應」。

你看見海面上的冰山,卻看不見隱藏在水面下的巨大山體。

厭學、煩躁、叛逆,就像海面上的那點冰山,隱藏起來的,是漫長又激蕩的青春期。

青春期雖然來勢洶洶,但只要父母調整心態和觀念,更多體諒和理解孩子,也一定可以在青春期里為孩子保駕護航。

成長不易,父母難當,愿天下的父母與孩子,在歲月里共同成長,一起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