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媽媽,我可以買這個嗎?」別讓孩子忐忑不安地花每一分錢

PubDate:2022-11-19

過去的年代物資匱乏,人們養成了「精打細算」「節衣縮食」「把錢花在刀刃上」的金錢觀,并且在家庭教育中代代傳承。

哪怕物質條件好轉,觀念也很難改變。

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別再心懷忐忑地花每一分錢,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我的媽媽在她年僅7歲的時候,我姥姥就過世了,是她的大哥大嫂把她帶大的。

我的舅舅家也有很多孩子,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養活那麼多孩子是及其不易的。

所以我的媽媽就養成了節儉的習慣。

在我的印象里,對于非生活必需品,媽媽則能省則省。想買個東西,總是反反復復的貨比數家,來回挑選,挑出最劃算的。

對于非必要的消費,比如看電影、旅游等,媽媽總有種罪惡感,總覺得這些跟享受生活有關的花銷是沒有必要的。

說到底,還是把錢看得太重,把滿足自我需求看得太輕。

這種觀念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了我,

在面對孩子「買買買」的需求時,我也會十分掙扎。

默薇說過:「過度節約實質上就是過度看重金錢,這是一種內在匱乏感的表現。

孩子將來可能會形成吝嗇的毛病,或者因為從小形成匱乏感,對物質反而有很大的貪欲。」

之前我是一個花錢小心翼翼的人,

也見不得孩子痛快的花錢。

后來,我開始積極培養興趣愛好,享受生活既,不把「金錢衡量一切」的思維傳遞給孩子。

其次,我有時候會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單位坐坐,讓他知道我的工作流程,明白家里的每一分錢都是很辛苦得到的。

給孩子零花錢也不是之前每天給一點,摳摳搜搜的樣子。

我和他商量了一個金額,每個月把零花錢給足,錢給出去以后,讓他自行支配。

只要條件允許,盡量滿足他的需求,讓孩子在愛與錢上都有豐足感。

之前一直擔心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會不會培養出一個貪得無厭、過分追求物質的孩子。

默薇老師說,其實不然。

「往往是有過物質奇缺的經歷,或者情感方面十分匱乏,需要物質來填補。

而需求能得到及時充分地滿足的人,往往更具備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

如果孩子的物質需求超出了我的能力,我也會跟孩子實事求是的說:

」媽媽知道你很想要,但是它太貴了,我們無法承擔。「

不評判孩子的物質需求,這才是「不帶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