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盔犀鳥:被人類活生生鋸開頭骨,曾經是我國進貢的貢品「鶴頂紅」

PubDate:2022-11-19

活著的時候被鋸下頭骨,無法進食也不能養育妻兒,而自己被鋸下的頭骨則成為無數人爭相購買的工藝品,自己一家老小也只能因為無法進食,最后活活餓死,甚至就連尸體都會被制成標本買賣到全球各地。

這些聽起來就讓人毛骨悚然的可怕遭遇,并不是虛構的,而是一種名叫盔犀鳥的動物一直在經歷的滅頂之災。

價值數十萬的天價貢品「鶴頂紅」

如果說起盔犀鳥你覺得陌生的話,那麼說起「鶴頂紅」大家應該就有印象了吧。當然這里所說的鶴頂紅并不是小說里的毒藥,而是一種取自盔犀鳥身上的珍貴貢品。

在我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鶴頂紅」就是八方來朝從外國進獻的一種貢品。

清代 鶴頂紅鼻煙壺

這種貢品有著象征帝王貴氣的明黃色,與代表著喜慶吉祥的大紅色,質地溫潤,又是數量稀少的番邦貢品,可以想見在古代會有多麼受歡迎。

事實也是如此,鶴頂紅大約在元朝時期進入我國,在明朝鄭和下西洋后廣為人知,因為出產國一直將其作為貢品,明朝便長期要求他們每年都必須進貢鶴頂紅,備受王公貴族們追捧。

各類鶴頂紅工藝品

鶴頂紅的原材料來自于東南亞地區,

只在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和新加坡這幾個國家出產,產量一直不高。

因為原材料有著紅色額頭和尖長鳥嘴的形狀,古代中國沒有人見過這種活物,就形象地把這種東西叫做鶴頂紅,其實這就是盔犀鳥喙和額頭的部位,名為頭胄(zhòu)。

到了明朝中后期,因為國力衰弱,東南亞藩屬國逐漸不再進貢,鶴頂紅也就變得更加珍貴。清朝初期實行海禁之后國內更是失去了鶴頂紅的來源,一直到上世紀末期,鶴頂紅才再次進入中國市場。

自古以來的珍稀導致鶴頂紅價格暴漲,一條其名為「鴻運當頭」的鶴頂紅手串甚至高達數十萬,也就催生出了許多鋌而走險的盜獵者。

隨著時間推移,國內的文玩收藏界逐漸出現了這樣一句約定俗成的禁忌,叫做「一紅二黑三白」,意思是有三種文玩物品是不能碰的。

其中「三白」是指象牙,「二黑」是犀牛角,「一紅」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鶴頂紅——盔犀鳥的頭胄。

之所以成為禁忌有兩個大的原因,一是國家早已規定了這種取材于珍稀野生動物的文玩禁止走私買賣,

無論是捕獵、運輸還是買賣都會喜提銀手鐲和罰款套餐。二則是因為這三種動物如今都已經瀕危,有良知的人就更不應該加速它們的滅絕。

人工加上了木雕眼睛、頭部的盔犀鳥頭骨雕件

長相奇特,卻是堅貞不渝的「愛情鳥」

鶴頂紅產自于盔犀鳥,

是犀鳥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鳥,成年雄鳥的體型能達到一米多,體重3千克,完整的頭骨甚至比成年男人的手掌還要更大一些。

由角蛋白構筑的頭胄直接連在盔犀鳥的頭骨上,和犀鳥科的其它鳥不同,盔犀鳥的頭胄是實心的,重量幾乎占了整只鳥體重的十分之一。即是求偶和自衛的武器,也是它們挖掘泥土尋找食物的工具。

頭胄原本是和鳥嘴同樣的黃色,隨著雄鳥的年齡增長,它們身上的腺體里會分泌出一種紅色的蠟質液體,將頭胄逐漸染紅,最后呈現出鶴頂紅的外紅內黃顏色。

野生雄性盔犀鳥

盔犀鳥主要生活在低海拔的熱帶雨林中,食物主要是各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偶爾也會吃一些蝸牛、昆蟲、蛇等等蛋白質。

和大部分鳥類一樣,盔犀鳥會把消化不了的果核排泄出去,因為它們體型大吃得多,相應排泄出去的果核也更多,幫助了不少植物在熱帶雨林里散播種子,也曾被當地人稱為「雨林農夫」。

和其它犀鳥一樣,盔犀鳥也會在石洞、巖縫或者樹洞里筑巢。到了繁殖期,雌性盔犀鳥會找一個合適住進去,在里面產卵之后就不再出門,還會和雄鳥一起用濕泥、朽木、果實殘渣,混合自己粘性的胃液等分泌物把洞口堵得嚴嚴實實,只留下一條縫隙。

一直到雛鳥長到差不多能飛行的時候,雌性盔犀鳥才會從洞里出來。因而在筑巢后5個月的時間里,雌鳥和雛鳥都要靠雄鳥喂食,而雄鳥還要獨自承擔守衛巢穴的任務。

盔犀鳥終身都是一夫一妻制,一旦選定配偶之后就不會再更換,若是一方死亡,另一方有很大機率不再尋找新的伴侶,獨身一鳥直到死亡。

所以在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當地的原住民就把盔犀鳥視為神鳥,不僅認為它是帶領亡者穿越冥界的引路人和傳達上天神諭的信使,更代表著忠貞不渝的愛情。

一鳥被捕,全家滅門

工業革命后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造成了許多野生動物失去棲息地,如世界上大多數野生動物一樣,盔犀鳥原本的生存范圍就不大,隨著雨林縮小進一步被壓縮了生存空間。

但造成這種人畜無害的大鳥數量銳減的最大原因還是盜獵。

據相關資料顯示,在2007年紐約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一個齊白石作「一品仙鶴」鶴頂紅鼻煙壺成交價高達65萬,從那以后鶴頂紅的價格就在國際上一路走高。

有著高額利潤的驅動,盜獵者們蜂擁向東南亞,而當地貧困的原住民也加入了捕獵盔犀鳥的行列。曾把盔犀鳥視作神鳥的印尼加里曼丹地區,僅僅2013年一年時間,就有6000多只盔犀鳥死于盜獵。

不僅捕獵的數量巨大,盜獵者們捕殺盔犀鳥的手段還非常殘忍。

為了運輸和攜帶方便,偷獵者在抓住盔犀鳥后往往直接鋸下它的頭胄部位,運氣好一點的盔犀鳥會因為無法進食而慢慢餓死,運氣差的盔犀鳥當場就會慘死。

不僅如此,為了得到成色最好的鶴頂紅,盜獵者們全都瞄準了頭胄最大最鮮艷的雄性盔犀鳥。而前文也說過,雄性盔犀鳥承擔著喂養保護雌鳥和雛鳥的責任,當雄鳥被獵殺之后,雌鳥和雛鳥也只能迎來死亡的命運。

因為如此猖獗的盜獵,盔犀鳥的數量銳減極快。

國外查獲的大量盔犀鳥頭骨

2004年至2012年期間,盔犀鳥的野外種群數量還是比較穩定,一直是近危級別,這個級別的定義是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滅絕風險。

但隨著市場需求量大增和盜獵越來越多,到了2015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一份緊急聲明,宣布將盔犀鳥的保護級別提升到了極危,也就是僅次于滅絕的級別。

要知道就算是國寶大貓熊,最初也只是被定為瀕危級別。

盔犀鳥本來只是熱帶雨林中人畜無害的大鳥,只是因為人類對裝飾、收藏的需求,和高額利潤所帶來的貪婪欲望,短短數年間幾乎快要被獵殺到滅絕。

盡管如今各國已經有了相關的立法保護,人們也逐漸產生了「一紅二黑三白」的禁忌,但誰也不能確定,一個遭受滅頂之災的物種是否還能恢復到原來的種群數量。

只要能有更多人拒絕這樣帶著血的有機寶石,那「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句標語也就不會只是一句空話。

雌性盔犀鳥才會從洞里出來。因而在筑巢后5個月的時間里,雌鳥和雛鳥都要靠雄鳥喂食,而雄鳥還要獨自承擔守衛巢穴的任務。

盔犀鳥終身都是一夫一妻制,一旦選定配偶之后就不會再更換,若是一方死亡,另一方有很大機率不再尋找新的伴侶,獨身一鳥直到死亡。

所以在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當地的原住民就把盔犀鳥視為神鳥,不僅認為它是帶領亡者穿越冥界的引路人和傳達上天神諭的信使,更代表著忠貞不渝的愛情。

一鳥被捕,全家滅門

工業革命后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造成了許多野生動物失去棲息地,如世界上大多數野生動物一樣,盔犀鳥原本的生存范圍就不大,隨著雨林縮小進一步被壓縮了生存空間。

但造成這種人畜無害的大鳥數量銳減的最大原因還是盜獵。

據相關資料顯示,在2007年紐約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一個齊白石作「一品仙鶴」鶴頂紅鼻煙壺成交價高達65萬,從那以后鶴頂紅的價格就在國際上一路走高。

有著高額利潤的驅動,盜獵者們蜂擁向東南亞,而當地貧困的原住民也加入了捕獵盔犀鳥的行列。曾把盔犀鳥視作神鳥的印尼加里曼丹地區,僅僅2013年一年時間,就有6000多只盔犀鳥死于盜獵。

不僅捕獵的數量巨大,盜獵者們捕殺盔犀鳥的手段還非常殘忍。

為了運輸和攜帶方便,偷獵者在抓住盔犀鳥后往往直接鋸下它的頭胄部位,運氣好一點的盔犀鳥會因為無法進食而慢慢餓死,運氣差的盔犀鳥當場就會慘死。

不僅如此,為了得到成色最好的鶴頂紅,盜獵者們全都瞄準了頭胄最大最鮮艷的雄性盔犀鳥。而前文也說過,雄性盔犀鳥承擔著喂養保護雌鳥和雛鳥的責任,當雄鳥被獵殺之后,雌鳥和雛鳥也只能迎來死亡的命運。

因為如此猖獗的盜獵,盔犀鳥的數量銳減極快。

國外查獲的大量盔犀鳥頭骨

2004年至2012年期間,盔犀鳥的野外種群數量還是比較穩定,一直是近危級別,這個級別的定義是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滅絕風險。

但隨著市場需求量大增和盜獵越來越多,到了2015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了一份緊急聲明,宣布將盔犀鳥的保護級別提升到了極危,也就是僅次于滅絕的級別。

要知道就算是國寶大貓熊,最初也只是被定為瀕危級別。

盔犀鳥本來只是熱帶雨林中人畜無害的大鳥,只是因為人類對裝飾、收藏的需求,和高額利潤所帶來的貪婪欲望,短短數年間幾乎快要被獵殺到滅絕。

盡管如今各國已經有了相關的立法保護,人們也逐漸產生了「一紅二黑三白」的禁忌,但誰也不能確定,一個遭受滅頂之災的物種是否還能恢復到原來的種群數量。

只要能有更多人拒絕這樣帶著血的有機寶石,那「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句標語也就不會只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