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律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來自家長的約束,這3種方法讓孩子更優秀

PubDate:2022-11-18

這年頭我們看看那些有成就的人,大體上都是非常自律的。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也期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自律。是自律,真的是孩子天生就具有的能力嗎?事實很殘忍,不過,孩子的父母不吉利,對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沒有自律這兩個字對孩子的影響。那你想要孩子自律基本是不可能。

那麼,到底什麼是自律呢?就是孩子有意識地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他自己應該去完成的事情。首先,孩子主觀上要認可,然後在行動上有所體現,克服自己的惰性,加倍努力。看她就是相信有些家長都會唏噓,作為我們都很難達到這個標準嗎,怎麼能讓孩子覺得大呢?

我恰恰是有些孩子真的做得到了,對自己要求嚴格,甚至對自己的行為有些自虐的傾向。比如他們強迫自己四點半起來,就絕對不會四點半起。他們每天要背十個單詞,那就只會多背,不會少背。

難道他們天生就具有自我約束的能力?顯然,答案並不是我們所認同的那樣。

我們要了解自律,首先要了解人性中最普遍的一面懶惰。一個小孩子為什麼會懶惰?是不是和家長的教育有關係?是不是跟孩子所處的環境影響有關係呢?我們不止一次地聽到有人抱怨,我是打算要跑步的,可準備好了衣服和鞋子只跑了一天,第二天就沒了力氣,還會無奈地說:「看來計畫又失敗了」。

大人都是這種狀態,那你帶孩子在模仿你的過程當中又能有多少自律的成分?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是你的孩子出現了這種無法兌現自己約定的事情,時家長又是如何表態的?

如果從大人的角度來看,還記得自我擬定的計畫就是「瞎折騰」,那孩子以後可能就會不斷地把自己擬定行為的態度視為一種可以不完成的任務。

由此可見,想讓一個孩子完全做到自律,家長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懶惰情緒,而是成為一個孩子榜樣和鼓勵者、支持者以及引導者。這裡最需要強調的就是最後一條引導者。

能被我排除有這種情況,有些家長的確自己做得非常地好,帶孩子卻始終沒有動力,無法從內心贊同父母自律的做法。

現在家長多方的教育中,還會把家長的行為視為嘮叨。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把孩子培養得很自律呢?方法和引導真的很重要。

一、能力大于成績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在面對孩子時,無論是他的學習,還是平日的表現。都要注意孩子的能力大于成績的好壞。

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做到什麼時間該讓孩子做什麼樣的事。到底該起床了,孩子就不能賴床。到了孩子該學習的時候,孩子就不能看電視。但是到了孩子該遊戲的時候,家長也不要只一味地以作業作為要脅。

而且,在孩子的更早期,我們一定要強調孩子該自己吃飯家長就不要喂,就讓孩子自己吃。孩子能夠自己整理房間,那就讓孩子自己來整理房間。等等做法都是在強調孩子必備的能力。

相當多的缺乏自律性的孩子,就是因為他們在該幹什麼的年齡?家教沒有讓他們幹什麼?于是他們無法體驗到努力帶給自己的自信,

進而失去了內心的能動性。

二、早早讓孩子體會到先苦後甜

孩子真得不能夠從小嬌慣他。而是讓他們很早的就體會到先苦後甜的感覺。你們可以從鼓勵孩子日常的行為做起。比如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房間很亂,

那還得自己整理,然後看著整齊的屋子,孩子心裡會有一種很高興的感覺。

幫助孩子進行適當的競爭,還得通過不斷地努力來體會勝利的感覺。這些都能夠培養出孩子內心對于吃苦耐勞的優秀質量,對孩子未來有所成就,有很大的幫助。

三、賞罰要分明

因為小孩子比較小,大家一定要懂得如何利用賞罰分明來給予孩子一定的引導。

你可以把賞罰當成約束孩子的條框,這樣孩子起碼知道自己哪些事做的是對的,哪些事做的是錯的。一旦養成習慣,也就形成了下意識的自律。

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