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小「有零用錢和沒零用錢」的孩子,長大后區別多大?影響不只是性格

PubDate:2022-11-18

我高中時有兩個同村同學,兩人相貌相當、學習相當、家庭條件相當、并且從小到大都是同班,可是性格卻截然相反。

一個女孩性格開朗、自信,很容易跟人打成一片。而另一個,則內向、敏感,很少與人交往。

了解了一下兩個人的過往,才發現性格的塑造真的跟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

性格開朗那個女孩,雖家庭條件不好,但從小父母未曾短過她的零花錢。

而性格內向的女孩,父母則從小給她灌輸「賺錢不易,能不買的東西就不要買」的概念,使得她生活十分拮據,買東西也從來抱著「便宜、能用就行」的思想。

最典型的一件事,初二時兩人學校組織去三峽旅游一周,每人需要交300元錢,外向女孩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沒好意思跟父母開口,可是父母得知后非但主動交了這筆錢,還另外給女孩100元讓女孩零花。

而內向女孩父母,則是千方百計跟女孩哭窮,告訴她自己家庭如何不易,

300元不是小數目,花在旅游上實在不值得等等,最終女孩成了班級為數不多沒參加那次旅游的人數之一。

上了高中以后,內向女孩從不參加集體活動,也幾乎沒有朋友,雖然成績不錯,但好像成為了班級中的透明人。

她沒有和同學一起吃飯的機會,因為她沒有聚餐的費用;

她和同學聊不到一起去,因為她聽不懂同學討論的哪個電影,哪個網劇,哪個明星都是什麼;

她甚至沒有自己的手機。

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沉默寡語,敏感孤僻。

畢業多年再遇到她,聊起上學時的事,她坦言,直到現在條件好了、有錢了,每到花錢時她也還是忐忑不安,給自己買件好衣服都十分有愧疚感,不知道賺錢的意義何在。

窮養的教育帶來了惡果,它使得眾多孩子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本身樂觀的天性,逐步走向沉默的深淵。

那麼,如果拒絕窮養型教育,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1、拒絕窮養,但也不能盲目富養。

過于富養很容易令孩子形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在孩子的價值觀還沒有真正形成的時候,

作為父母,平衡好孩子能夠擁有的零花錢數量是極為重要的。

孩子平時持有的零花錢數額,既不能令孩子日常大吃大喝,成為揮舞鈔票的人型機器,又不能令孩子連偶爾出去聚餐,買很少一部分零食都需要詢問父母的意見。

在這里,建議父母按周給孩子少部分零花錢,每周不需要給很多,大概20-30元足以。

這部分零花錢既可以讓孩子時不時和同學好友一起溜出去買些零嘴,又不用擔心孩子天天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既不影響孩子之間的交友,又能控制住孩子的額外花銷。

如果孩子能夠將這些錢積攢下來,一年下來也是不小的數字,足夠孩子和朋友一起玩樂,聚餐等,還可以花自己的零用錢購買自己喜歡的書籍,周邊等。

給孩子帶來成就感,滿足感的同時,還能夠加強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何樂而不為?

2、把壓歲錢「還」給孩子。

可能會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得到壓歲錢,如果父母不給他存起來,他就會亂花。

這種思想其實是存在主觀偏見的。

孩子的思路深受父母的影響,如果一件事情,父母數次嚴詞強調不能做,少年孩子去做的機率基本為零。

事實上,作為一名孩童,能夠花錢的部分也就只有幾個:零食,做東請同學們吃點小吃,部分游戲等等,并沒有大額揮霍的途徑。

所以將孩子的壓歲錢全額控制起來,除了體現父母的控制欲支配欲以外,并沒有給孩子帶來什麼良好的影響。

如果父母是在不放心,可以控制孩子拿出壓歲錢的數量,但要將孩子的壓歲錢放在他能夠看到的位置上,并和孩子說明原因。

其實孩子往往是足夠明事理的,只要家長能夠耐心和孩子解釋清楚,

孩子往往會虛心聽從,并對此產生被父母信任的偉大自豪感。

這有助于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自我理財的能力。讓孩子保有應有的自信與開朗樂觀的精神態度。

3、從小教孩子認識金錢,培養孩子金錢觀。

孩子上小學的父母都知道,小學一年級就有一個重要單元,教孩子認識金錢、認識貨幣,所以我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讓孩子豎立正確的金錢觀。

l 針對3-6歲孩子,讓孩子認識金錢,知道錢的作用。

針對這個年齡段孩子,可以通過繪本的形式讓孩子認識金錢、知道金錢的作用。

小學一年級就有一個重要單元,教孩子認識金錢、認識貨幣,所以我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讓孩子豎立正確的金錢觀。

l 針對3-6歲孩子,讓孩子認識金錢,知道錢的作用。

針對這個年齡段孩子,可以通過繪本的形式讓孩子認識金錢、知道金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