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他媽媽說了算」

PubDate:2022-11-16


看到一個視訊,心里五味雜陳。

小男孩在客廳吃東西,一邊吃一邊掉碎屑,孩子爸爸坐在沙發上玩手機,無動于衷。

這時,孩子媽媽走過來,嚴厲指出這個習慣不好,并要求孩子把碎屑撿起來,否則不能再吃了。

誰知,剛才沒動靜的孩子爸爸,突然站出來厲聲阻止:「不要緊,不用管,別搭理你媽媽。」

媽媽氣得不行,把孩子抱離客廳,隨后飛身踹了爸爸一腳,力度不大,憤怒值拉滿。

評論區有人說:這個媽媽至于嗎,不就是掉了點碎屑,犯得著這麼生氣嗎?

我回答他,還真的至于。

因為這位爸爸選擇站在媽媽對立面,

不僅破壞了教育成果,還會讓孩子分不清對錯。

想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那句話:「管孩子,只需要有一種聲音。」

當下社會的家庭形態,常常是好幾個大人照顧一個孩子。

如果互相抬杠、彼此拉扯,都想爭個輸贏,那麼最終受傷的,一定是孩子。

只有大家觀念統一,步調一致,才能讓孩子更有方向感,變得健康優秀和成熟。

電視劇《虎媽貓爸》里,圍繞女兒茜茜的教育,趙薇飾演的「虎媽」可謂是操碎了心。

她時刻緊盯女兒的學習狀態,每天提出嚴標準高要求,只要女兒稍微落后,就著急上火,生怕女兒輸在起跑線。

而佟大為飾演的「貓爸」則相反,他認為女兒的快樂高于一切,總是想盡辦法,幫女兒逃避「虎媽」的管理。

并且,他還反復跟女兒強調,

絕對不能告訴媽媽。

「爸爸,我知道,不能說帶我去吃羊肉串,不能說要玩游戲機,不能說我不洗澡,而且不能說往花盆里倒止咳糖漿。」

聽到這,「貓爸」有些慚愧,覺得自己帶著女兒做了這麼多離譜的事情,但兩秒后,又陪女兒打游戲,玩得不亦樂乎。

慢慢地,女兒學會了流利撒謊,也學會投機取巧,一旦自己不想寫作業了,就求助爸爸。

結果如她所愿,「貓爸」表示贊同:「不想寫就不寫了。」

貓爸的行為,看上去是寵孩子和滿足孩子的需求,其實時間久了會發現,他留給孩子的是困惑、是混亂、更是錯誤的人生觀。

心理學上有個「手表定律」,說的是擁有一塊手表,可以準確判斷時間;如果擁有兩塊或以上手表,那就分不清時間,會帶來混亂。

放在家庭教育中,「手表」可以代指孩子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

一個家庭里,不要給孩子兩套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

爸爸媽媽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理應彼此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助推孩子成長,而不是給孩子錯誤引導,讓孩子感覺無所適從,埋下成長隱患。

一位媽媽告訴我,結婚5年以來,她越來越覺得失望和無助。

明明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一切,換來的卻是丈夫的不理解和孩子的不尊重。

原來,丈夫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否定她的教育,嘲笑她的做法,甚至慫恿孩子反抗媽媽。

比如,媽媽為了給孩子立規矩,板著臉提要求,希望孩子能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

爸爸就會橫加阻攔:「壞媽媽,我們不要聽她的,回頭讓你媽媽來做,她就是想偷懶。」

又比如,媽媽為了保護孩子眼睛,不讓孩子沉迷手機游戲,時間一到就收走手機。

爸爸又會跳出來:「看一下怎麼了?好像你從來不看手機一樣!你就是故意惹孩子不痛快。」

被爸爸的觀念引導,孩子自然不懂得尊重媽媽,非但不聽提醒和勸阻,甚至會揮起拳頭砸向媽媽。

而每當孩子這樣做,爸爸又會把責任推到媽媽身上,指責她整天在家連個孩子都看不好,活該孩子瞧不起她。

聽到這些,我真的感覺窒息。

這位爸爸沒有想過,她的妻子是那麼美好,因為她堅持原則,懂教育,為孩子的成長付出許多。

恰恰是他的一次次「拆臺」,一次次拱火,讓孩子和媽媽之間豎起一道高墻。

媽媽使盡渾身解數,卻無法觸及到孩子內心;孩子只看到媽媽的嚴厲,卻感受不到媽媽的關心。

后來,媽媽累了,不想再堅持了,也恰恰是一個家庭的崩塌,和一個孩子迷失的開始。

前不久,去一個朋友家做客,感覺特別溫暖。

三代人同住一起,卻沒有想象中的混亂與爭執,反而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孩子相處融洽,孩子禮貌又自律。

問及教育秘訣,朋友神秘一笑:「聽媽媽的話。」

孩子吃飯挑食,媽媽出來管教,其他人不會阻攔,用沉默表示支持;

孩子情緒失控,爸爸出來安撫:「媽媽是對的,爸爸陪著你,等你緩過來再好好吃飯。」

換作以前,爺爺奶奶心疼孩子,

連忙阻攔孩子媽媽的做法;

爸爸為了樹立權威,強迫孩子立刻吃飯;

而媽媽付出最多,卻成了那個不被理解的人,自然傷心又沮喪。

朋友的話,讓我想起郭晶晶。她嫁入豪門,并沒有因此失去自主權,而是牢牢把握著孩子的教育決策權。

爺爺霍震霆想見孫子,必須先預約時間,如果碰上孩子正在閱讀,那不好意思,得換個時間。

如果來家里了,孩子作業還沒寫完,那麼爺爺就必須先安靜等待一會兒,孩子完成作業了才能出來玩。

看到這里,也許很多爸爸不理解,自己是一家之主,理應挑大梁、拿主意,為什麼要把孩子教育的決策權交給媽媽?

不妨聽聽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臺灣著名教育家洪蘭的建議。

她指出,時代不一樣,帶來的觀念也不一樣,在一個家庭里,難免產生教育方式的沖突。

比如媽媽不允許孩子吃飯前吃零食,爺爺奶奶和爸爸或許就會溺愛,拼命給孩子塞零食。

但越是這個時候,越應該聽媽媽的。

「因為將來這個孩子長得好不好,很大一部分是母親的責任。母親有這個責任,就應該有這個權利。」

并且,爸爸們會發現,一旦開始「讓孩子媽媽說了算」,實在是好處多多。

首先,大家不再把力氣花在爭執對錯和發表意見上,家里溫馨多了,包容也多了。

孩子沐浴在這樣的環境下,會更加放松,更有安全感。不用花心思琢磨,自己該怎麼站隊,更無需惶恐和緊張,擔心自己一旦沒做好,這個家就散了。

其次,爸爸尊重妻子,從言行上都認可妻子的決策,其實也是潛移默化告訴孩子:你要尊重媽媽,要支持媽媽。

長此以往,孩子也能明白愛的真諦,懂得溝通,學會體諒,并且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

當然,媽媽做決策,并不代表孩子爸爸就可以袖手旁觀,而是指的是要做媽媽強大的后盾。

當她難過時,給她一些力量;當她沮喪時,給她一些認同;當她疲憊時,給她一些依靠……

當媽媽感受到這份愛和溫暖,就會更有力量,更有幸福感。

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家庭的歡笑聲越來越多,融洽度越來越高,運轉度越來越良好。

特別認同一句話:「一個家庭中,如果誰都說了算,那就是誰說了都不算。」

教育孩子時,把決策權交給孩子媽媽,背后體現的是尊重,是智慧,更是大格局。

當父母步調協調,態度一致,求大同存小異,多點理解和協商,把所有力氣擰成一股繩。

孩子就能發自內心尊重父母,養成好的習慣和品行,大踏步向前邁進。

你我共勉。

母親有這個責任,就應該有這個權利。」

并且,爸爸們會發現,一旦開始「讓孩子媽媽說了算」,實在是好處多多。

首先,大家不再把力氣花在爭執對錯和發表意見上,家里溫馨多了,包容也多了。

孩子沐浴在這樣的環境下,會更加放松,更有安全感。不用花心思琢磨,自己該怎麼站隊,更無需惶恐和緊張,擔心自己一旦沒做好,這個家就散了。

其次,爸爸尊重妻子,從言行上都認可妻子的決策,其實也是潛移默化告訴孩子:你要尊重媽媽,要支持媽媽。

長此以往,孩子也能明白愛的真諦,懂得溝通,學會體諒,并且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

當然,媽媽做決策,并不代表孩子爸爸就可以袖手旁觀,而是指的是要做媽媽強大的后盾。

當她難過時,給她一些力量;當她沮喪時,給她一些認同;當她疲憊時,給她一些依靠……

當媽媽感受到這份愛和溫暖,就會更有力量,更有幸福感。

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家庭的歡笑聲越來越多,融洽度越來越高,運轉度越來越良好。

特別認同一句話:「一個家庭中,如果誰都說了算,那就是誰說了都不算。」

教育孩子時,把決策權交給孩子媽媽,背后體現的是尊重,是智慧,更是大格局。

當父母步調協調,態度一致,求大同存小異,多點理解和協商,把所有力氣擰成一股繩。

孩子就能發自內心尊重父母,養成好的習慣和品行,大踏步向前邁進。

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