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最強「釘子戶」,面對88億賠款仍不為所動,專家:確實拆不得

PubDate:2022-08-27

引言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中的這句話充分表現了孟子對于做人原則的堅持。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我們都需要堅持原則,不因經濟利益而忽視道德底線不僅是自我人格的升華,有時還可以對國家乃至人類做出貢獻。例如鄭州曾有一戶「釘子戶」,堅持不拆遷自家古屋,為中國留下了一座200多年歷史的古建筑。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征地、拆遷。素來有著「安土重遷」觀念的國人往往抗拒拆遷,一個很有時代特色的詞語——「釘子戶」就這麼出現了。在過去幾年高速城市化的進程中,

有關釘子戶的新聞屢見不鮮。因為拆遷方有時簡直稱得上「無所不用其極」,有些釘子戶甚至被看作和「惡勢力」斗爭的楷模。

▲「釘子戶」照片

01

在重慶九龍坡就曾有過一家「最牛釘子戶」,在被挖成10米深的樓盤底基正中央,孤零零立著一座二層小樓。

該房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建房,屋主楊武和吳萍夫婦堅持與開發商「斗爭」長達兩年半時間,這兩年半里他們數次引用法律抵制「強拆令」,這座破敗小屋甚至成為了網紅打卡地。兩年半之后,夫婦終究還是選擇了妥協。

家住廣東的「海珠最牛釘子戶」守了祖宅近五年。在這五年中,為了「勸服」這家人拆遷,開發商甚至在這座三層小樓中投放活蛇、噴射煙花。

作為父親及7兄妹在廣州唯一祖屋,2006年中惠置業開出的拆遷補償條件李家人根本無法接受。然而對峙期間,家中不斷發生「奇怪」事件,父親也于2011年初去世。最終李家提出了更高的補償要求,已經蒙受巨大損失的開發商欣然答應,雙方各退一步達成和解。

▲廣州海珠區釘子戶

02

絕大多數情況下,在給了足夠的拆遷補償后「釘子戶」都會遷走。然而在河南鄭州有一戶人家,在開發商開出88億天價的情況下也不愿意接受拆遷,而最終他們守住了這座價值連城的房子。

「釘子戶」任先生一家并非富可敵國,更不是有權有勢,

但他家的房子頗有歷史——這是一座從清朝乾隆時期就開始修建的房子,歷經數百年從未推倒重建過,是任家四代人的心血。曾經有人出1億元想要買下老宅,屋主態度也十分堅決。

這座屋子可以稱得上「古屋」了,其中摻雜著200多年來不同時期的建筑特色,其歷史價值不可估量。據任先生所說,清代時任家是當地大戶,老宅在最初修建時大部分家具用的都是極其上乘的木料。這些家具在200多年后雖不說陳設如新,卻沒有絲毫損壞與腐蝕。

家中最值錢的還是門上的牌匾,上書「輔翼國政」四個大字,是清朝道光皇帝親自賜給任家先祖的。從牌匾上的信息來看,任家先祖當時位列二品大員。

▲任家古宅牌匾

03

為了守護自家祖宅,任先生特意找來專家對祖宅的價值進行鑒定。專家在來此勘察過后,連聲感嘆「確實拆不得」。

目前,任先生已經向鄭州市博物館提出要將老宅列為文物進行保護,這也避免了后來者只顧眼前蠅頭之利再打老宅的主意。

就這樣,在任先生的不斷堅持下,

任家祖宅避免了被拆遷的命運。

《舊唐書·魏徵傳》有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每一段歷史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瑰寶,我們通過一個時代遺留下的文物探求該時代的歷史,是一段難得的了解中華文明,樹立文化自信的過程。這些歷史的痕跡一旦被擦除,就是再也不能恢復,無疑是對歷史的極大不尊重,是文化的損失。

▲任家古宅門楹上的木雕

社會飛速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問題,經濟利益與文化價值的平衡就是其中之一。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家,歷史更是我們借以發展的一部分,不應該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中國人得以立足的文化基礎。

在大拆遷的浪潮中,有很多古宅被拆掉了,被幸運地被保護下來的任氏老宅是極少數。

所幸,《文物保護法》不斷成熟,從今以后拆遷中再碰到不可移動的文物,若要強行拆遷是要負法律責任的,也將付出極高的經濟賠償。

▲任家老宅鳥瞰照片

結語

林則徐有一副著名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中「無欲則剛」指的是人沒什麼世俗的欲望,就會達到大義凜然境界。有時人們做不到「剛」,正是因為心中貪念和欲念越過了道德界限。但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任先生,堅決守護屬于我們自己的「祖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