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明清松錦大戰:文臣作死掐滅明朝的希望,洪承疇也淪為貳臣之首,文人誤國比武人更甚

PubDate:2022-08-09

開篇之前,容我先設想一個畫面!

一個武將屹立于戰場之上,眼中只有敵人,心中尋思如何破敵,卻不曾想身后傳來催促聲:快出兵啊?

隨后,陛下傳來了旨意聲,快出兵啊,還不出兵,你是不是心懷叵測。

最后,耳邊還有尖細的聒噪聲,那特有的閹人音調,讓人煩不勝煩。

無奈,你出兵了,然后戰敗了,在之后,你投降了,國家滅亡了,你成了貳臣。

(洪承疇)

這就是明朝末年名將,薊遼總督洪承疇的戰爭和結局。

公元1639年十月,志得意滿的洪承疇,在剿匪前線,抓著最后一只「賊軍」李自成部窮追猛打,賬下總兵馬科、左光先領兵截擊,李自成被打的狼狽不堪,最后僅剩18騎,逃入了陜南商洛山中,眼見就要覆滅的農民起義,讓洪承疇聲名大噪,一時間成了大明柱石。

成了柱石的命運是什麼?往往就是墊腳石或者革命的一塊磚。

對那個時候的崇禎而言,墊腳石都是用來背鍋的,

磚則是用來堵漏的。

這不剛大致平定叛亂的明朝,又迎來后金扣邊,這真是起了葫蘆按了瓢,一樁一樁不消停。

(李自成起義軍)

于是,新一輪的戰爭開始了。

崇禎11年(1638年)9月,清軍兩路南下直撲北疆,京師戒嚴。

洪承疇被調回協同孫傳庭一起率軍入衛京師。

剿滅起義軍的兩大主力,放棄了起義軍合流北京城。

精于戰陣的皇太極,選擇專注進攻大明北疆關寧錦防線,攻占義州后,就開始了對錦州的圍攻戰。眼見錦州被圍攻,崇禎也調兵遣將,不斷強化山海關和錦州的防守!

經過近兩年圍攻戰拉鋸戰,關寧錦防線看似搖搖欲墜,卻一直沒被攻破。

但,崇禎受不了啊!

面對邊境一直不解除的危險,還有錦州城岌岌可危的現狀,為了確保關寧錦防線安全,以及防御錦州失守后可能的遼東大潰退。

(遼東局勢)

崇禎決定派遣洪承疇率大明五萬精銳,北上救援錦州。

1641年3月(崇禎十四年),洪承疇軍從北京出發,二個月后大軍抵達離錦州僅百里的寧遠。到了錦州之后的洪承疇,開始前敵偵查工作!

深諳軍法的他,在偵查過后,分析敵我態勢后,上書朝廷說:不能冒進,要不然會很危險,希望能暫緩救援錦州,稍待數日,等待時機,一鼓作氣解錦州之圍。

可是這上書,傳到京師之后,卻受到了非議和反對。

文臣之首,兵部尚書陳新甲卻堅持速戰速決,

在他們看來,大軍出動耗費軍餉太多,后方補給吃緊大明朝負擔不起。

朝野上的輿論爭議崇禎看見了,深知兵情兇險的崇禎一開始同意了洪承疇意見,但卻在陳新甲反復勸說不斷鼓動之下,又改變了想法。

(崇禎的無奈)

隨后一紙詔書發出,言簡意賅地說了兩個字:進軍。

望著這催命一樣的詔書,洪承疇無奈只能北上尋求和清軍進行決戰。

清軍對于明軍的動向還有朝堂上的紛爭了如指掌,等的就是明軍求戰。

早有準備的他們,也在松山城北山崗之上布下了埋伏,就等洪承疇軍前來。一個早有埋伏,一個被迫出軍,洪承疇軍初戰失利,被伏擊之后,傷亡四千多人。

吃了大虧的洪承疇,明白了清軍的意圖,那就是:圍點打援。

以錦州城作為誘餌,誘惑支援的明軍源源不斷前來,在野戰中不斷消耗明軍的精銳。

于是,洪承疇決定不再冒進,反而是緩緩行軍,穩扎穩打。

可形勢比人強啊!

在崇禎指派之下,無數兵馬也在密集北上,大同總兵王樸、密云總兵唐通、宣化總兵楊國柱三路兵馬陸續匯聚到了洪承疇麾下!

一舉將明軍前敵兵力,從洪承疇的五萬人,變成了13萬人,馬4萬。

五萬人兵馬的時候,后勤已然吃不消,兵馬到了13萬人,4萬匹馬后勤壓力可想而知。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樣規模的戰斗,壓的明朝喘不過氣來。

而力主堅守以待時機的洪承疇,也面臨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估計那個時候的他,心里想的并不是兵多將廣,反而覺得兵多了是壞事。

(兵馬多了不見得是好事)

壞就壞在,中了清軍圍點打援的計策。

這計策就如陽謀,錦州的重要性,讓慣性思維下的崇禎不得不為,也讓文臣們更加瘋狂。

十幾萬大軍了,還不打,你行不行?

為了盡快督促進軍,崇禎還指派了兵部職方郎中張若麒,去前線督戰。

然后一個不通兵事的文人,開始在洪承疇耳邊不停聒噪,配合隨軍太監唱起了雙簧。

雙簧唱過之后,洪承疇能咋辦?只能進軍啊!

他將駐扎在寧遠城的所有明軍悉數帶出,放棄守城,尋找清軍主力進行野外決戰。

同年七月,明軍又一次在松山城西北山崗和清軍發生激戰。

這一次,兵力占優的明軍,在洪承疇帶領下,跟清軍打得難分難解,明軍戰而勝之士氣高漲。但,清軍也并非無能之輩,在看到明軍陣地戰實力之后。

(皇太極親征)

皇太極力排眾議,決議親征,帶領所有的八旗軍精銳去往前線。

去的時候,信心十足的他說:

但恐彼聞朕至,潛師遁耳。若不去,朕破之如摧枯拉朽也《清史稿·本紀第三·太宗二》

這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明軍沒啥了不起的,只要我去了,必定擊潰他們。

皇太極是有本事的人,而洪承疇也不差!

到了前線,看過洪承疇軍陣布置后的皇太極,感嘆地說:

洪承疇善于用兵,我們不能大意啊。

隨后皇太極開始研究明軍虛實,找尋弱點。

而這弱點其實也很好找,那就是孤軍深入的明軍,看似兵多將廣,但卻后方空虛,在野戰中完全無法和八旗軍對峙。

這其實是明清戰爭通病,也是為何明軍面對清軍,不愿打野戰的根源,機動性差距太大了。

尋思好計策之后,皇太極命令多爾袞率軍去往明軍后方,在女兒河至渤海邊,挖了三道深深的大壕溝,這壕溝一個個深達2.5米,寬近4米,三層布置之后就斷了明軍的后路。

清軍在明軍后方挖壕溝的消息,被洪承疇知道了之后。

他立馬點起兵馬向后方發起進攻,指望能突破清軍壕溝防線,恢復后路。

可惜的是,借助壕溝防線堅守的清軍難以攻克!

(戰況不利的明軍)

皇太極眼見明軍攻擊后方壕溝防線,用了一出以弱勝強的經典套路:偷襲糧草。

他們突襲了明軍筆架山糧草基地,毀了明軍無數糧草。

后路斷絕,無法回去,糧草被劫,無法堅守,明軍頓時士氣大跌。

眼見明軍軍心渙散,深知在野戰中難以獲勝的洪承疇慌亂了,堅守還是突圍?

在兩難選擇之后,洪承疇下達了撤退命令,目標寧遠城。

但,這場撤退卻猶如噩夢一般。

軍心渙散的明軍,龐大的軍隊不再是優勢,反而是弱點。

糧草匱乏的現狀,還有戰場局勢,讓帶兵過來的各個總兵們,一個個都害怕了。

先是大同總兵王樸,一看撤退第一個跑路,后是吳三桂,一看王樸跑了也立馬跑路。兩個大將跑了,后方的馬科、唐通、白廣恩、李輔明也有樣學樣,全部跑路。

明軍潰逃,清軍當然是追擊啊,早有準備的他們,開始了對明軍的屠殺。

一場潰退過后,明軍13萬人主力,有過半逃亡,損傷大半,剩下的萬余人殘兵,在洪承疇帶領下固守松山城,可13萬人都潰敗了,這一萬多人又如何翻天?

早已精銳盡出的明軍,完全沒有任何部隊可以去救援困守的洪承疇。

圍困戰持續半年之后的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松山城副將夏承德選擇投降,派遣他的弟弟跟清軍約降,在半夜放下云梯讓清軍進城。

松山城被清軍攻陷,洪承疇和祖大樂兵敗被俘,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明軍最后的精銳也滅了。看到松山城陷落,堅守錦州的祖大壽也失去了希望,在一個月后的三月八日率軍投降。

連續攻克松山城、錦州城之后!

清軍又攻打明軍杏山城,四月二十二日,守將呂品奇不戰而降。

松錦大戰就此結束,13萬明軍,損失6萬多,九邊精銳一戰全空,山海關之外,據點也僅剩寧遠一城,而清軍付出的代價僅僅是一萬人傷亡。

(精銳傷亡無數)

那麼這一切如何發生的?

看看之前我對洪承疇的描述就懂了,明軍不擅長野戰決戰,如果不憑借城池堅守很難在戰斗中和清軍交鋒,只能憑借兵力優勢去打。

可兵多,意味著后勤壓力大,負擔不了的朝廷,當然要催啊。

催著催著,作為主將的洪承疇就陷入了兩難境地,于是他就變得猶豫,進而開始患得患失。

最后,在猶豫中,中了清軍的套路!

當明軍被切斷后路那一刻,其實已經注定了失敗,因為這只軍隊,人心是散亂的,順風打仗還行,只要逆風就會出問題。

而這一切的問題,其實和清軍大戰略正確的陽謀息息相關。

關寧錦防線重要嗎?很重要!

但是,他卻是拖垮大明的根源,原因也很簡單,失去了戰略縱深和戰略騰挪的空間,防線是死的,一個點一個點都是關鍵,一個點沒了就要去爭。

如此寸土必爭,對清軍而言,無疑是添油戰術,那被圍殲肯定是必然!

明朝問題就在于,太耿直了,一群文臣口號喊的山響,弄的朝廷完全沒有戰略緩和的空間。

如果當時選擇和清朝議和,即便花錢買和平,也好過打仗損兵折將啊。

用和清朝緩和關系的時間空檔,徹底剿滅起義軍,再一心一意打清軍,順帶弄下政治改革,賺點錢,或許有贏的點點可能。

可惜了洪承疇,可惜了孫傳庭,可惜了明末將星云集的時代。

這一次,兵力占優的明軍,在洪承疇帶領下,跟清軍打得難分難解,明軍戰而勝之士氣高漲。但,清軍也并非無能之輩,在看到明軍陣地戰實力之后。

(皇太極親征)

皇太極力排眾議,決議親征,帶領所有的八旗軍精銳去往前線。

去的時候,信心十足的他說:

但恐彼聞朕至,潛師遁耳。若不去,朕破之如摧枯拉朽也《清史稿·本紀第三·太宗二》

這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明軍沒啥了不起的,只要我去了,必定擊潰他們。

皇太極是有本事的人,而洪承疇也不差!

到了前線,看過洪承疇軍陣布置后的皇太極,感嘆地說:

洪承疇善于用兵,我們不能大意啊。

隨后皇太極開始研究明軍虛實,找尋弱點。

而這弱點其實也很好找,那就是孤軍深入的明軍,看似兵多將廣,但卻后方空虛,在野戰中完全無法和八旗軍對峙。

這其實是明清戰爭通病,也是為何明軍面對清軍,不愿打野戰的根源,機動性差距太大了。

尋思好計策之后,皇太極命令多爾袞率軍去往明軍后方,在女兒河至渤海邊,挖了三道深深的大壕溝,這壕溝一個個深達2.5米,寬近4米,三層布置之后就斷了明軍的后路。

清軍在明軍后方挖壕溝的消息,被洪承疇知道了之后。

他立馬點起兵馬向后方發起進攻,指望能突破清軍壕溝防線,恢復后路。

可惜的是,借助壕溝防線堅守的清軍難以攻克!

(戰況不利的明軍)

皇太極眼見明軍攻擊后方壕溝防線,用了一出以弱勝強的經典套路:偷襲糧草。

他們突襲了明軍筆架山糧草基地,毀了明軍無數糧草。

后路斷絕,無法回去,糧草被劫,無法堅守,明軍頓時士氣大跌。

眼見明軍軍心渙散,深知在野戰中難以獲勝的洪承疇慌亂了,堅守還是突圍?

在兩難選擇之后,洪承疇下達了撤退命令,目標寧遠城。

但,這場撤退卻猶如噩夢一般。

軍心渙散的明軍,龐大的軍隊不再是優勢,反而是弱點。

糧草匱乏的現狀,還有戰場局勢,讓帶兵過來的各個總兵們,一個個都害怕了。

先是大同總兵王樸,一看撤退第一個跑路,后是吳三桂,一看王樸跑了也立馬跑路。兩個大將跑了,后方的馬科、唐通、白廣恩、李輔明也有樣學樣,全部跑路。

明軍潰逃,清軍當然是追擊啊,早有準備的他們,開始了對明軍的屠殺。

一場潰退過后,明軍13萬人主力,有過半逃亡,損傷大半,剩下的萬余人殘兵,在洪承疇帶領下固守松山城,可13萬人都潰敗了,這一萬多人又如何翻天?

早已精銳盡出的明軍,完全沒有任何部隊可以去救援困守的洪承疇。

圍困戰持續半年之后的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松山城副將夏承德選擇投降,派遣他的弟弟跟清軍約降,在半夜放下云梯讓清軍進城。

松山城被清軍攻陷,洪承疇和祖大樂兵敗被俘,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明軍最后的精銳也滅了。看到松山城陷落,堅守錦州的祖大壽也失去了希望,在一個月后的三月八日率軍投降。

連續攻克松山城、錦州城之后!

清軍又攻打明軍杏山城,四月二十二日,守將呂品奇不戰而降。

松錦大戰就此結束,13萬明軍,損失6萬多,九邊精銳一戰全空,山海關之外,據點也僅剩寧遠一城,而清軍付出的代價僅僅是一萬人傷亡。

(精銳傷亡無數)

那麼這一切如何發生的?

看看之前我對洪承疇的描述就懂了,明軍不擅長野戰決戰,如果不憑借城池堅守很難在戰斗中和清軍交鋒,只能憑借兵力優勢去打。

可兵多,意味著后勤壓力大,負擔不了的朝廷,當然要催啊。

催著催著,作為主將的洪承疇就陷入了兩難境地,于是他就變得猶豫,進而開始患得患失。

最后,在猶豫中,中了清軍的套路!

當明軍被切斷后路那一刻,其實已經注定了失敗,因為這只軍隊,人心是散亂的,順風打仗還行,只要逆風就會出問題。

而這一切的問題,其實和清軍大戰略正確的陽謀息息相關。

關寧錦防線重要嗎?很重要!

但是,他卻是拖垮大明的根源,原因也很簡單,失去了戰略縱深和戰略騰挪的空間,防線是死的,一個點一個點都是關鍵,一個點沒了就要去爭。

如此寸土必爭,對清軍而言,無疑是添油戰術,那被圍殲肯定是必然!

明朝問題就在于,太耿直了,一群文臣口號喊的山響,弄的朝廷完全沒有戰略緩和的空間。

如果當時選擇和清朝議和,即便花錢買和平,也好過打仗損兵折將啊。

用和清朝緩和關系的時間空檔,徹底剿滅起義軍,再一心一意打清軍,順帶弄下政治改革,賺點錢,或許有贏的點點可能。

可惜了洪承疇,可惜了孫傳庭,可惜了明末將星云集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