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加減三消飲」治療糖尿病消渴癥效果好

PubDate:2021-12-04

消渴一病,早在《內經》中已有記載,後世諸家多有發揮,其論各具特色。筆者精研前賢教誨,結合個人臨床體會,深感東垣提出「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熱為病」(《蘭室秘藏·消渴門》)和葉天士提出「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涸熱淫而已」 的論斷,揭示了三消一證的本質,確屬真知灼見。針對這一病機,「 三消飲 」 方治療此癥,臨床應用多年,療效滿意。方劑組成:

生山藥、天花粉、地骨皮、枸杞子、生地黃、玄參、丹皮、烏梅。偏重于上消者加天冬,麥冬;偏重于中消者,加知母,生石膏,偏重于下消者加五味子,山萸肉,桑螵蛸。

方中生山藥、天花粉為君藥。《神農本草經》謂天花粉「主消渴」;《丹溪心法·卷三·消渴》說:「天花粉,消渴神藥也」。足見此藥治療消渴之功力卓著。生山藥在古籍雖罕見治消渴之記載,但近代醫家多認為是治療消渴之必用妙藥。二藥合用,確有清熱降火,

止渴潤燥之奇功。生地、枸杞子、烏梅酸甘化陰為臣藥。丹皮、地骨皮、玄參為佐藥,以清泄血中伏火。地骨皮、枸杞子二者合用有調和全身陰陽,貫通一身氣血津液之妙。本方為基礎方,針對三消「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熱為病」和「津涸熱淫」的同一性的本質,牢牢掌握清熱涼血,生津潤燥兩個關鍵,再依據三消各有側重特殊性的一面,加減化裁,靈活運用,多可速見功效。

消渴的病因主要是由于素體陰虛、飲食不節,複因情志失調、勞 欲 過度所致。根據中 醫臟腑學說分析,消渴的病機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變的臟腑著重在于肺、胃、腎,而 以腎為關鍵。消渴遷延日久,陰損及陽,可見氣陰兩傷或陰陽俱虛。另外,陰虛燥熱,常可 見變證百出,如陰虛內熱、耗津灼液而成瘀阻,煉液成痰,痰阻經絡,蒙蔽清竅而為中風偏 癱;絡脈瘀阻,蘊毒成膿而發瘡癤、癰疽;陰損及陽、脾腎兩虛、水濕瀦留、泛溢肌膚而成 水腫。鑒于上述病因病機,基本方中採用天花粉、知母清熱瀉火生津;生地、丹皮清熱涼血 、養陰生津;茯苓、澤瀉利水滲濕;丹參活血通絡、涼血散瘀;黨參、山藥補中益氣、養陰 生津。

因山藥能養脾陰而攝精微,治消渴有效,故臨床用量宜大(30~50g);麥冬益胃生 津,清心除煩。全方共奏養陰生津,益氣利濕之功。

臨床應用多年效果較滿意,據近來30例患者的療效統計,

血糖完全降至正常者 為15例,占50%,血糖接近正常者(120~130mg/dl)為13例,占43%,無效2例,占7%, 總有效率為93%。?

加減陰虛型:患者口渴飲水多,排尿多,喜冷飲,善食易饑,消瘦, 舌 質紅,脈弦數,適 當選用元參,加重天花粉、麥冬之用量。氣陰兩虛型:患者口幹飲多,但量不太多,食欲一 般,疲倦無力很顯著,舌質稍偏紅,苔白膩,脈弦,適當加用黃芪、白術。陽虛型:糖尿病 多年,飲水不多,不喜冷飲,消瘦,夜間尿多,怕冷,下肢發麻,行動不靈活,視力極差, 舌質不紅,脈象沉細。選用人參、枸杞子、桑螵蛸等。

使用本方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用量宜足,不可因藥量大而畏用,否則藥不及病,徒勞無功。本方劑中所標明藥量之幅度,臨床可根據病人體質情況,斟酌病情輕重和承受能力,確定具體劑量,在此范圍內使用即可。

2.無典型癥狀之隱性糖尿病,凡血糖量增高者,皆可使用基礎方。因為「血糖」含大量熱能,也即「血中伏火」,筆者屢用屢效,未見偏差。

3.近世治消渴多參用「飲食療法」,筆者體會,除應禁忌辛辣、油膩肥甘及過多食糖外,不必勉強控制飲食量。只要用藥得當,燥熱一除,伏火得清,津液漸複,則飲食飲水自可調至正常,諸癥亦可隨之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