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有一天,你不指望兒女為你養老,你會看透4件事

PubDate:2021-11-25

生老病死乃是人間常態,哪怕我們很抗拒,也無法阻擋衰老的到來,屆時,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無論如何好像都無法再去改變現狀了,

包括不再靈魂的身體,包括日漸衰老的心。

當我們老了,我們便會在這個時候想到了自己的兒女,想著他們可以為自己養老,想著有他們,自己就可以安度晚年。

只是,人生的活法從來都不會是一種方式,而我們的晚年生活也不應該是只有一種。

但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希望兒女為自己養老,那麼我們便會看透4件事。

一.養兒不一定防老

有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七旬的老漢因為子女不贍養自己,一紙訴狀就把子女告上了法庭。

其實,類似這樣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並不是少數,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以後,就忘記了生他養他的父母,不履行贍養的義務。

都說養兒防老,可是,有些人為孩子付出了所有的心血,換來的也不過是形同陌路,如果我們把晚年的幸福時光,押注在這樣的人身上,那我們晚年的光景一定會十分淒涼。

所以,我們要有未雨綢繆的準備,不要只關注于一件事情上,而是要做好兩手準備,那些有遠見的人絕不會把目光局限在當下,而是站在未來的角度去思考現在。

我們人生的每一條路,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所以,能夠真正保護自己的,永遠都是我們自己的人生選擇。

因此,要學會看淡一切,要學會順其自然,更要學會未雨綢繆,有遠見地為自己考慮,這樣我們才會擁有幸福恬靜的晚年生活。

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不管是在生理上也好,還是在心理上也好,抑或是在周圍環境上也罷,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坎兒,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但是,每一個人內心中的坎坷,最後都一定是靠自己去戰勝的,無論別人怎麼説明我們,最終都需要我們自己邁過這道坎。

對于我們來說,在晚年的時候,如何解決生計問題便是我們需要邁過去的一道坎,但是,如果把所有的重擔都壓在兒女的身上,自己什麼都不管,對于已經成家立業的子女來說,會不會是一種不公平?

亦舒曾說:「在生活上依賴別人,又希望得到別人尊重,那是沒有可能的事。」

不管在什麼時候,一味地依賴別人,

只會有一種虧欠感,以及給別人增加負擔,唯有自力更生,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三.贍養不應該變成道德綁架

對于父母和兒女的關係,作家紀伯倫曾說:「你的兒女,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並非因你而來。你能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你能保護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給予了孩子生命,那麼孩子就應該為自己養老,而這樣的做法,卻在無形之中割裂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刻意而為之的,例如贍養的事情,這是為人子女的義務,但如果它是在道德綁架之下進行的,就會因為刻意而變了味道。

因此,我們在和子女相處的時候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在他們羽翼漸豐,成家立業的時候,就要默默退出主場,把時間更多的讓給孩子以及孩子自己的家庭當中。

再親密的關係都需要保持尊重,家庭關係也同樣如此。

四.一個人的生活也可以樂得自在

其實,當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就可以懂得未雨綢繆的話,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在晚年的時候,由于自己手頭已經有了物質基礎,所以我們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也可以把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楊絳先生曾說:「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

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于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當我們一個人和老伴悠閒地躺在椅子上的時候,聊一聊過去的事情,或者不說話,只是安靜地發會呆,這也是人生難得的樂趣;

又或者是閑來無事的時候哄一哄孫子孫女,享受一下天倫之樂,感受兒孫繞膝的美好,也不免是一件樂事。

這樣的生活方式沒有刻意,也沒有壓抑,內心輕鬆也樂得自在,沒有不必要的紛爭,又可以享受天倫之樂,此時此刻,這樣的美景何不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