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傅昭《處世懸鏡》:這三句話記牢,得一輩子福報

PubDate:2021-11-11

佛經中說:命由心造,福自我求。

每個人的福報和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南北朝的名士傅昭在《處世懸鏡》中提出了三條修身積福的箴言: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

靡俗不交,惡黨不入,可以立身;

小利不爭,小忿不發,可以和眾。

01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

遇到讓自己極為憤怒的事情不要暴跳如雷,在特別高興的時候也不要欣喜若狂。

不要受到外物的干擾,平和恬淡的心境才能滋養出綿長的福報。

《莊子·逍遙遊》中有言:「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即使全世界都來誇讚也不要更加奮勉驕傲,全世界都來責難,也不要因此而變得沮喪。

心平氣和的人最強大,情緒已經不能夠左右他們的意志,這樣的人生自然福氣滿滿。

正如范仲淹所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魏晉南北朝時期,時局動盪,朝不保夕,謝安卻憑藉著良好的心態得以功成名就,壽終正寢。

太元八年,苻堅率領著號稱百萬的大軍南下,志在吞滅東晉,統一天下。

敵軍來勢洶洶,軍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只有謝安依舊鎮定自若,坐鎮指揮戰鬥。

有個將領出發前特地到謝安家去告別,請示這個仗怎麼打。

只見謝安神情泰然,

答道:「自有安排。」

過後便一言不發,神情自若,照常與親朋好友聚會,飲酒。

當大勝的捷報送到時,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

他看完捷報,就放在座位旁邊,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

最後客人憋不住了問他,謝安淡淡地說:「沒什麼,孩子們已經打敗敵人了。」

泰然自若,喜怒不形于色的謝安以總統諸軍之功,進拜太保,名留後世。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只有做到寵辱不驚,心緒平和,才是真正的有福之人。

02

靡俗不交,惡黨不入,可以立身。

對于奢靡粗鄙的俗事不要參與,秉性惡劣的人員不要與之交往,堅守正直才是立身之本。

潔身自好是難能可貴的品德,不同流合污,不趨炎附勢,能夠堅守本心的人,方能守得住福氣。

孔子在《為政》篇裡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而不比的正人君子,將人們團結在一起卻不結黨營私,不搞宗派不拉小團體,堂堂正正。

一個人與什麼樣的人交往,自然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其影響。

荀子在《勸學》篇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與之俱黑。」

君子不群。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東晉的羊祜雖位高權重,但品行高潔,相傳只要見到記載羊祜事蹟的石碑沒有不落淚的。

羊祜剛正不阿,不徇私情,不攀龍附鳳。

朝中權貴都不喜歡他,還經常詆毀他,但是羊祜鞠躬盡瘁,一心奉公,大家都看在眼裡。

羊祜死的時候,君王落淚,百姓哀傷,連戍邊的將士聽到也為之落淚。

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不趨炎附勢,羊祜是那個風雨時代的中流砥柱。

《典論·論文》中提到:入門須正,立意須高。

作文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能夠堅守本心不改初衷的人,自然前途無量,福報深廣。

03

小利不爭,小忿不發,可以和眾。

不要在小名小利的事上與人爭搶,不要因為一些小的摩擦就與人爭吵,寬容才能與眾人和睦。

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抱怨,退一步海闊天空,和則萬事興旺。

晚清重臣張之洞有著名「三不爭」:

不與俗人爭利,

不與文士爭名,

不與無謂之人爭閒氣。

鄙俗之人最在乎的就是利益,他們斤斤計較。為了小利與俗人爭辯只會消耗自己,

徒增煩惱。

文士能不為五斗米折腰,但是對面子、名氣非常在意。你不尊重他、不給他面子,他便惱了。

無謂之人就是愛惹是非的人,即使在家中坐著,他們也能找上門來,糾纏一番,這樣的人最好敬而遠之。

不要與庸俗之人計較蠅頭小利,也不要與文人們爭虛名,更不要去和惹是生非的市儈無賴們鬥嘴慪氣。

和誰過不去,都是和自己過不去。

老子有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者。

不爭,便能夠減少許多俗事打擾,遠離諸多煩惱,落得耳根清淨,心靈寧靜也是福氣。

清代首輔張英在朝為官,有一年張英在桐城的家人和鄰居因建房占地鬧起糾紛,互不相讓。

兩家爭奪不休,張家便修書一封到京城求張英主持公道,張相爺看完家書只回了一封信: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便退了三尺,鄰家見宰相家尚且胸懷寬廣,便也退讓三尺,留下六尺巷的故事傳為佳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被利益遮蔽了雙眼,被憤怒堵塞了情智,爭名奪利,蠅營狗茍,到頭來只會是碌碌無為而一事無成。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人生在世,時光短暫,蝸角虛名,蠅頭小利又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不論窮富,人生都應儘量放寬胸懷,不爭不搶,保持身心的愉快,才是處世積福之道。

生命來來往往,生活熙熙攘攘。

所謂人生,不過是修行一場。

不悲不喜,無憂無懼,寵辱不驚是修養心之福。

潔身自好,持身若璧,正直坦蕩是修立身之福。

不爭不搶,寬容忍讓,寬宏大量是修和眾之福。

共勉。

潔身自好,持身若璧,正直坦蕩是修立身之福。

不爭不搶,寬容忍讓,寬宏大量是修和眾之福。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