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怒火·重案》:不是舊港片的回歸,而是新港片的勝利!

PubDate:2021-10-24

最近,香港導演陳木勝的遺作《怒火·重案》收到許多好評。有人大聲疾呼「老港片終于回來了」,還有人搬出早前美國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對港片的評價「盡皆過火,盡是癲狂」來形容這部電影。但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評價,這部電影雖然有懷舊的港片橋段、經典的「雙雄」人物關係、酣暢淋漓的打鬥場面。但是從主題上來說,它超越了《員警故事》《英雄本色》《無間道》等一眾老香港警匪片的時代性,是一部更加具有當代意義的港片。 

《怒火·重案》的當代性首先在于人物。剛看完電影,我最大的感受是謝霆鋒真「帥」。

他的帥不止是顏值,也不止在他的演技精湛、不用替身等技術層面上,更在于他作為極端反社會分子,卻渾身上下散發出反派的迷人魅力。

阿敖(謝霆鋒 飾)第一次出場,是在一個交易[毒·品]的倉庫。倉庫用黑白格紋地板鋪就,室內光線暗淡,結構複雜多層次。

在這樣一個怪異、恐怖、黑暗的地方,他和幾個哥們頭戴面具與員警和毒販進行了一場火拼。當面具摘下,阿敖露出邪魅的微笑,那是一種震人魂魄的力量,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天生殺人狂」。然而,他們的面具又似乎透露出不一樣的訊息,仿佛在暗示著我們,這群人有著比殘暴惡徒更多的面向。

影片顛覆了以往大多數舊港片專注于警對匪的向外衝突,而是把矛盾集中在警局內部的黑白分裂。阿敖和他的幾個弟兄都曾是警署人員。曾經阿敖是警隊的得力新人,即將晉升。他與片中另一個主要人物阿邦(甄子丹 飾)之間是同事,也是兄弟的關係。

在一次富豪被綁案件中,兩人分頭行動。阿敖抓住了犯罪嫌疑人之一並對其刑訊逼供。他向上級請示,得到的回答是繼續使用暴力,只要能救出富豪,一切後果由上級承擔。阿邦趕到現場,卻沒能阻止那名疑犯被打致死。阿敖受到了審判,但他沒有料到上級拒不承認做出的承諾,同僚阿邦也無法顧及兄弟情誼,選擇站在了程式正義的一邊。

他與幾個弟兄入獄,在獄中受盡折磨。

惡徒的行為動機不是欲望,而是憤怒,是為不公的現實復仇。仿佛是在黑色中加了點白,阿敖變成了一個灰度人物。那麼與他對決的阿邦是什麼顏色呢?

我們常說的倫理道德是一個集體的概念。對于個體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把道德尺規,有時與社會主流道德觀相左,卻不一定是絕對錯誤的。阿邦作為一個好員警,他的尺規與社會主流道德觀基本吻合。從這個層面來說,他是白的。

開場沒多久,導演就用簡練的幾筆勾勒出他的性格。上司和富商邀請他赴宴,席間要求他放過襲警的富商之子,但阿邦戲謔地扔下200塊茶錢拂袖而去。在當天晚上的緝毒行動中,

上司以不發放防彈衣的方式懲罰他不能參加抓捕。即便如此,阿邦依然堅持要冒死參與行動。

阿邦是一個堅守正義的好員警,我們對于這樣的正派人物是相當熟悉的。他雖然不向權威靠攏,遠離權力鬥爭,也不認同警隊管理層的部分違紀行為,但是這些都不意味著他對員警身份的認同也出現危機。

相反,他心中堅持的善惡,與警署所代表的法制和規則,員警是為民除惡的人民公僕等理念高度契合。否則也不會做出獨身入毒窩,以一敵百的冒死行徑。

阿邦獨身一人深入毒穴

但是即便剛正如他,

也會犯下錯誤,他的顏色並不是純白。片中阿敖設了一個局,是對阿邦的道德考驗,也是為了讓阿邦理解他當年的兩難處境。阿敖將定時炸彈接上當年以權謀私的前領導的脈搏,逼迫前領導去阿邦妻子工作的幼稚園把手與阿邦妻子拷在一起。只有前領導的心臟停止跳動,炸彈才會停止計時,否則將殃及阿邦妻子以及周圍的老師和孩子。此時,一位員警已經做好了準備射殺前領導。在救妻子心切的危急情況下,阿邦朝那位員警所在防護盾方向開了一槍。為此他付出了或被革職的代價。在開槍的那一刻,他也變成了灰度人物。

阿邦的幸運在于同事沒有受到傷害,他可以秉持自己堅信的善惡標準繼續生活下去。

可是阿敖就比較倒楣,他被牽扯進了上級利用法制偽裝,打自己算盤的局裡,釀下大錯。價值觀崩塌後,人物大轉變是非常自然的,在敘事上也是俗套的。但我認為這部電影脫俗的地方,不是輕易將鍋甩給員警制度。因為怪制度是很容易的事,怪自己卻是很難的。阿敖要如何消化這件顛覆他善惡觀的事情,如何合理化之後的轉變,才是關鍵。

面對阿邦,阿敖指著自己臉上大大小小的刀疤,告訴他這些都是被自己抓的犯人在牢裡折磨所致。這是造成阿敖轉變的重要一環。當他因為員警身份入獄,又因為員警身份被犯人復仇,產生對過去的自己極度厭惡的情感。全力拋開對法制的理想期許,反過來將暴戾合理化,才能在丟掉員警身份的同時,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他重新確立了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即便被社會大多數認為是惡人,阿敖也不管,只要自己認為是善的就夠了。

阿敖認為善的,是懲惡復仇,是與兄弟共生死。前者大快人心,後者盪氣迴腸,這都是我們觀影的直觀感受。在阿敖憑藉敏捷的身手和縝密的理性,拼死逼近他心中的善時。我們明知道他做的不符合大眾心中對善惡的定義,但是依然會覺得是那麼的合情合理,那麼的帥。這是陳木勝刻畫人物的成功之處。

阿敖為救兄弟,去警察局「報案」

但是我們依然要清楚,阿敖不是只能變惡人,他是有選擇的。在邱禮濤的《拆彈專家2》中,拆彈專家潘乘風面臨相似的處境。因公受傷,被警方「用完即棄」,他轉變成一個恐怖分子,並研究出了炸掉全香港的計畫。在計畫即將實施前他失憶了,在尋找自我身份的過程中,潘乘風重新面對人性中的善惡,選擇憑藉本能對善的親近做回了英雄。但是阿敖沒有失憶,他沒有反思身份和立場的契機。正如他的名字「邱剛敖」一樣,一意孤行,義無反顧。

《怒火·重案》其中暗含的價值觀既不像最初的香港警匪片《員警故事》系列那樣雖然黑白界限有時也不分明,但是心中善惡是無需辯駁,沒有討論空間的。又和香港回歸前後的二代警匪片大相徑庭,這些電影以《無間道》為代表大部分暗含香港人對自我身份認同的焦慮,其中的人物不論是黑道還是白道,都困在環境帶來的焦慮中,逐漸走向虛無。

《怒火·重案》裡的人物沒有了那種迷茫,無論是阿敖還是阿邦,起碼在自己的立場上都非常堅定,一個為了堅守法制拼命,一個為了蔑視法制拼命。但是他們兼具善惡兩面的灰度的原因,都殊途同歸地直指員警制度的缺陷。身為並肩作戰的同事,卻因為香港員警高層內部以權謀私、貪汙腐敗的制度失序而分裂成兩個陣營。

除了對準制度,其實這部電影也是在考驗個人。同為警司,兩人在面對有問題的制度考驗下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的前路。阿敖向阿邦發問,如果那天派去抓那位疑犯的人是阿邦,他們的命運是否會對調。

怪命運和怪制度一樣是很容易的,但是也不要忘了性格決定命運。阿邦沒有回答阿敖的問題,頭也沒回地走了,因為他的性格是不可能做出過度執法致人死的事。可見,在面對無法憑藉個人一己之力改變的環境面前,作為自身應該如何選擇善惡,仍舊是一個需要叩問的實際問題。 

二人的最終勝負是片尾一場教堂對決。但其實,輸贏在更早一場的鬧市火拼就已經定下了基調。那場戲以粗顆粒和手持攝影的畫面呈現,街道中間是兩排停滯的車隊,街道兩邊是商鋪和行走的普通市民。激烈交火極大地危害了公共安全,危及無辜市民安危。它是法制失序的極大化展現,也讓阿敖徹底失掉了觀眾的心。

阿敖的極端行徑已然超越了灰度人物可討論的空間。這場戲之後他徹底變成現代社會絕對不能容忍的罪犯。影片結局站在法制勝利的一邊,也是與時代同步的選擇。當下香港的發展需要健康的法制,盡可能地彌補內部缺陷,才能共同期盼一個更繁榮的香港。

面對阿邦,阿敖指著自己臉上大大小小的刀疤,告訴他這些都是被自己抓的犯人在牢裡折磨所致。這是造成阿敖轉變的重要一環。當他因為員警身份入獄,又因為員警身份被犯人復仇,產生對過去的自己極度厭惡的情感。全力拋開對法制的理想期許,反過來將暴戾合理化,才能在丟掉員警身份的同時,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他重新確立了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即便被社會大多數認為是惡人,阿敖也不管,只要自己認為是善的就夠了。

阿敖認為善的,是懲惡復仇,是與兄弟共生死。前者大快人心,後者盪氣迴腸,這都是我們觀影的直觀感受。在阿敖憑藉敏捷的身手和縝密的理性,拼死逼近他心中的善時。我們明知道他做的不符合大眾心中對善惡的定義,但是依然會覺得是那麼的合情合理,那麼的帥。這是陳木勝刻畫人物的成功之處。

阿敖為救兄弟,去警察局「報案」

但是我們依然要清楚,阿敖不是只能變惡人,他是有選擇的。在邱禮濤的《拆彈專家2》中,拆彈專家潘乘風面臨相似的處境。因公受傷,被警方「用完即棄」,他轉變成一個恐怖分子,並研究出了炸掉全香港的計畫。在計畫即將實施前他失憶了,在尋找自我身份的過程中,潘乘風重新面對人性中的善惡,選擇憑藉本能對善的親近做回了英雄。但是阿敖沒有失憶,他沒有反思身份和立場的契機。正如他的名字「邱剛敖」一樣,一意孤行,義無反顧。

《怒火·重案》其中暗含的價值觀既不像最初的香港警匪片《員警故事》系列那樣雖然黑白界限有時也不分明,但是心中善惡是無需辯駁,沒有討論空間的。又和香港回歸前後的二代警匪片大相徑庭,這些電影以《無間道》為代表大部分暗含香港人對自我身份認同的焦慮,其中的人物不論是黑道還是白道,都困在環境帶來的焦慮中,逐漸走向虛無。

《怒火·重案》裡的人物沒有了那種迷茫,無論是阿敖還是阿邦,起碼在自己的立場上都非常堅定,一個為了堅守法制拼命,一個為了蔑視法制拼命。但是他們兼具善惡兩面的灰度的原因,都殊途同歸地直指員警制度的缺陷。身為並肩作戰的同事,卻因為香港員警高層內部以權謀私、貪汙腐敗的制度失序而分裂成兩個陣營。

除了對準制度,其實這部電影也是在考驗個人。同為警司,兩人在面對有問題的制度考驗下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的前路。阿敖向阿邦發問,如果那天派去抓那位疑犯的人是阿邦,他們的命運是否會對調。

怪命運和怪制度一樣是很容易的,但是也不要忘了性格決定命運。阿邦沒有回答阿敖的問題,頭也沒回地走了,因為他的性格是不可能做出過度執法致人死的事。可見,在面對無法憑藉個人一己之力改變的環境面前,作為自身應該如何選擇善惡,仍舊是一個需要叩問的實際問題。 

二人的最終勝負是片尾一場教堂對決。但其實,輸贏在更早一場的鬧市火拼就已經定下了基調。那場戲以粗顆粒和手持攝影的畫面呈現,街道中間是兩排停滯的車隊,街道兩邊是商鋪和行走的普通市民。激烈交火極大地危害了公共安全,危及無辜市民安危。它是法制失序的極大化展現,也讓阿敖徹底失掉了觀眾的心。

阿敖的極端行徑已然超越了灰度人物可討論的空間。這場戲之後他徹底變成現代社會絕對不能容忍的罪犯。影片結局站在法制勝利的一邊,也是與時代同步的選擇。當下香港的發展需要健康的法制,盡可能地彌補內部缺陷,才能共同期盼一個更繁榮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