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犯錯了,不發怒、不回避,才是最好的教育。

PubDate:2021-10-22

1

「偽禮貌」,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昨天跟朋友逛街,回來的路上遇到一件特別糟心的事。

當時正好在市中心,等捷運的人很多,大家站在等待區排隊,原本相安無事。

後來一對母子過來,小男孩可著勁兒往人堆裡竄,擠到隊伍中間靠前。

媽媽就跟在他身後,一邊笑著說:「你這孩子,別亂跑啊。」一邊若無其事地跟著孩子一起插隊。

站在她們後面的小姑娘提醒了一下,她揮揮手說:「對不起啊,孩子還小,不懂事。」接著就掏出手機,理都不理。

上車後,他們正好坐在我們身邊,朋友掏出手機玩遊戲時,小男孩一下子被吸引過來。

一開始倒覺得沒什麼,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小孩扯著朋友的衣服說:「阿姨,你能不能往這邊來點,我都看不到了。」(帶著命令和抱怨的語氣)

朋友很莫名其妙,看了小孩母親一眼,對方一點反應都沒有。結果小孩看朋友沒關注他,一下子搶走了手機。

朋友下意識把手機拿回來時,小孩把手機甩到地上,撿起來一看,螢幕中間出現了一道裂痕。

男孩媽媽這才放下手機說:「對不起啊,小孩子不懂事,你別往心裡去。」還用力推了推兒子:「你又在鬧什麼,快跟阿姨說對不起。」

小孩無所謂的聳聳肩:「對不起,行了吧。誰讓你不給我看的。」

可能是害怕賠償,朋友還沒來得及說什麼,對方就趁著車到站,拉著孩子沖了下去。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在孩子自我意識建立的階段,規范孩子的行為,教孩子承擔犯錯的後果本該是父母的責任。

因為個人利益或是想逃避懲罰,導致孩子每次行為失誤後,就簡單地說聲「不好意思」「對不起」就完事,以至于孩子以為,「對不起」三個字可以為一切的錯誤買單。

時間長了,孩子習慣了仗著自己年齡小,遇事就用「對不起」做擋箭牌。

這種「偽禮貌」,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2

只會道歉的孩子,也只會犯錯

鄰居家的孩子,是出了名的小霸王。

每次在社區廣場上玩,他總會跟其他小朋友起衝突。仗著自己塊頭大,不是搶別人的玩具,就是把其他小孩推倒在地上。

一開始,他還只是小打小鬧,如果對方家長沖過來,他家人就道個歉,說孩子小,不要放在心上,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如果事情稍微嚴重些,父母生他的氣時,他只要肯主動說對不起,那就完全不會挨駡了。

兒童節那天,社區裡舉辦繪畫比賽。小霸王和父母一起去參加,結果只拿到一個參與獎,而那個第一名的孩子,卻得到了智慧型小機器人。

領完獎退場時,小霸王想象以前一樣,把機器人搶過來。沒想到竟把那孩子推下了臺,對方頭部著地,當場就摔暈過去。

小霸王的父母嚇傻了,而那個始作俑者卻一副毫不害怕的樣子,還想著如果父母要罵他,他道歉就是。

我們總是說,孩子品性不好,總是惹事。卻忘了屢教不改的背後,是孩子的錯誤意識出了岔子。

害怕斥責而道歉,跟認識到錯誤而道歉,帶來的結果天差地別。

孩子都很聰明,從你的反應中他就感覺到,自己的做法需不需要改正。只要不會對個人造成任何損失,那他不僅不會變化,反而越發肆無忌憚。

作為父母,如果我們只關注于孩子的行為漏洞,一犯錯就急著讓他們說對不起。

對孩子來說,

那句「對不起」只是平息父母怒火的工具,而不是犯錯後的承擔。

後果就是,你的氣消了,他的錯還在,而且周而復始。

看過一個文章。

去火鍋店吃飯時,作者的菜被旁邊兩個孩子撞掉。

孩子母親過來道歉,還要求孩子說對不起,作者覺得對方挺有禮貌,就沒怎麼為難。

孩子母親帶著倆孩子回到了隔壁的位子上,看著一地的菜,作者問孩子要不要過來幫忙收拾時,孩子卻表示,他們已經道過歉了。

言下之意就是「我都道過歉了,你還想怎麼樣?」反倒指責受害者得理不饒人。

而孩子的家長就默默地看著,然後口頭上教育孩子,不能亂跑,做錯事要道歉。

說對不起一點也不難,通過簡單的訓練就能做到。但我們常說的「吃一塹長一智」,重點就在于認識到錯在哪兒,下次才不會再犯。

如果父母的責任意識,只停留在分辨是非的表面,雖然看起來很有禮貌,但孩子會有樣學樣,成為一個言語的巨人,責任的逃兵。

只會認錯的孩子,帶上了「偽禮貌」的面具後,就永遠也逃不過繼續犯錯的魔咒。

3

錯誤意識的背後,是規則感,更是共情力

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大麟子玩的時候不小心撞到了餃子,不願意承認是自己的錯,更拒絕給餃子道歉。

鄧莎的反應讓我有點意外。

她不像其他父母那樣,習慣性地用打罵或者威脅的方式,去逼孩子認錯,反而特別耐心地跟孩子講:「是不是你把妹妹給磕著腦袋了?磕著腦袋很疼的,是你撞了人家的,對吧?」

耐心地引導下,告訴孩子錯在哪裡,為什麼錯了,當孩子真正接受了原因,果然就發自真心的去給餃子道歉了。

簡單的一步,不僅説明孩子養成規則意識,還培養了共情能力。

肯高迪亞大學和內梅亨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聯合研究,結果顯示:

孩子犯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共情能力,

因為不能感知和理解對方的痛苦,這才會肆無忌憚的為所欲為。

有網友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過年的時候,遠房親戚來串門,還帶了一個六七歲的孩子。

一開始那孩子使勁捶他最喜愛鋼琴,因為在忙,他只是簡單地說了孩子幾句。

沒想到過了一會兒,熊孩子竟拿了一瓶礦泉水倒在了鋼琴上,當場就把鋼琴給毀了,還口口聲聲說,是在幫忙洗鋼琴。

叫來孩子的父母,他們只是讓孩子道歉,說:「真的對不起,你看弟弟還小,他不懂事,你別跟他一般見識。」

說完,一巴掌拍孩子頭上,責令他趕緊說對不起,但絲毫不提怎麼彌補損失,也不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了,之後不要做什麼。

看著對方這種推卸責任的態度,他只好自認倒楣。不過趁孩子走之前,他偷偷給了孩子一個紅包,表揚他做的好:「以後看見大鋼琴也可以幫忙去洗,別人也會獎勵你的。」

幾個月後,那個孩子真的去洗了一架佩卓夫三角鋼琴,對方要求賠償六十多萬。

《從容養育》裡提到:

孩子第一次犯錯,是不懂事,如果家長不加以重視,不去跟孩子溝通,不讓他改正,那第二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也會越來越沒教養。

規則感和共情能力的缺失,讓孩子不知道事情對錯的標準是什麼,傷害的邊界是什麼,那麼長大後,也會自然而然的做錯事,從小缺失了家庭教育,總有一天,會受到社會的教育。

4

教孩子認錯,而不僅僅是說對不起

我們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孩子的成長,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改正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避免犯錯,也不是讓孩子學會道歉,而是讓他們學會一種好的行為,明白一個做人的道理。

教育學家提到,6歲開始,孩子就會建立起非常明確的人際關係模型,也就是說,他們通過自己的經歷得出結論,哪些行為可以被社會接受。根據這些,他們又培養了一系列策略,並通過它們管理自己的行為。

就像你只是逼孩子道歉,那孩子就會浮于表面,給你營造一個「偽禮貌」的假像,但對人格的塑造,毫無作用。

可見,教會孩子認錯,比教會孩子道歉,要重要得多。

☞ 學會認錯的第一點,就是理解自己的錯誤,知道自己錯在哪兒

蘿拉·馬卡姆博士曾說過:

「孩子犯錯,父母首先要給孩子一種安全感,也就是說,不發怒,不回避。」

如果只是一味地懲罰或責駡,那只能強化孩子的畏懼心理,反而促成他簡單道歉,然後快速躲避責任的行為。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主動幫助孩子,告訴他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先接受現實,再告訴他為什麼錯了,錯在哪裡,在引導中樹立起規則意識。

這是鼓勵孩子正確面對錯誤行為的基礎,也是原諒孩子的基礎。

☞ 第二,學會承擔,為行為後果負責

聰明的父母都知道,為孩子擋風擋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責任感,能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學會給孩子留一些「後果」去承擔。

比如說,孩子弄壞了別人的東西,可以讓他做點事幫忙賠償,那他以後弄壞東西的可能性就會大幅度降低。

☞ 第三,學會複盤

每一次的錯誤,都是孩子的一次成長。

事情過去之後,鼓勵孩子去總結思考。

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再把事件回顧一遍,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從中認識到規則秩序;另一方面,孩子也會牢記在心,主動管理自己的行為狀態,真正瞭解到,錯在哪裡。

沒有天生的壞孩子,想要孩子分辨是非、有責任感,父母就必須做到有規則意識、懂承擔。

莎士比亞說:

「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一個人往往因為有一點小小的缺點,將來才會變得更好。」

不要被簡單的道歉,蒙蔽了錯誤的存在。

智慧的父母,從來不害怕孩子犯錯,也從不會逼著孩子說:對不起。

不過趁孩子走之前,他偷偷給了孩子一個紅包,表揚他做的好:「以後看見大鋼琴也可以幫忙去洗,別人也會獎勵你的。」

幾個月後,那個孩子真的去洗了一架佩卓夫三角鋼琴,對方要求賠償六十多萬。

《從容養育》裡提到:

孩子第一次犯錯,是不懂事,如果家長不加以重視,不去跟孩子溝通,不讓他改正,那第二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也會越來越沒教養。

規則感和共情能力的缺失,讓孩子不知道事情對錯的標準是什麼,傷害的邊界是什麼,那麼長大後,也會自然而然的做錯事,從小缺失了家庭教育,總有一天,會受到社會的教育。

4

教孩子認錯,而不僅僅是說對不起

我們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孩子的成長,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改正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避免犯錯,也不是讓孩子學會道歉,而是讓他們學會一種好的行為,明白一個做人的道理。

教育學家提到,6歲開始,孩子就會建立起非常明確的人際關係模型,也就是說,他們通過自己的經歷得出結論,哪些行為可以被社會接受。根據這些,他們又培養了一系列策略,並通過它們管理自己的行為。

就像你只是逼孩子道歉,那孩子就會浮于表面,給你營造一個「偽禮貌」的假像,但對人格的塑造,毫無作用。

可見,教會孩子認錯,比教會孩子道歉,要重要得多。

☞ 學會認錯的第一點,就是理解自己的錯誤,知道自己錯在哪兒

蘿拉·馬卡姆博士曾說過:

「孩子犯錯,父母首先要給孩子一種安全感,也就是說,不發怒,不回避。」

如果只是一味地懲罰或責駡,那只能強化孩子的畏懼心理,反而促成他簡單道歉,然後快速躲避責任的行為。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主動幫助孩子,告訴他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先接受現實,再告訴他為什麼錯了,錯在哪裡,在引導中樹立起規則意識。

這是鼓勵孩子正確面對錯誤行為的基礎,也是原諒孩子的基礎。

☞ 第二,學會承擔,為行為後果負責

聰明的父母都知道,為孩子擋風擋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責任感,能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學會給孩子留一些「後果」去承擔。

比如說,孩子弄壞了別人的東西,可以讓他做點事幫忙賠償,那他以後弄壞東西的可能性就會大幅度降低。

☞ 第三,學會複盤

每一次的錯誤,都是孩子的一次成長。

事情過去之後,鼓勵孩子去總結思考。

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再把事件回顧一遍,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從中認識到規則秩序;另一方面,孩子也會牢記在心,主動管理自己的行為狀態,真正瞭解到,錯在哪裡。

沒有天生的壞孩子,想要孩子分辨是非、有責任感,父母就必須做到有規則意識、懂承擔。

莎士比亞說:

「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一個人往往因為有一點小小的缺點,將來才會變得更好。」

不要被簡單的道歉,蒙蔽了錯誤的存在。

智慧的父母,從來不害怕孩子犯錯,也從不會逼著孩子說: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