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擁有完美的婚姻,請先成為完整的自己

PubDate:2021-10-20

01.婚姻從不是唯一的避風港

這是一個結了三次婚,又離了三次婚的女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作家特雷西·麥克米倫,她在TED的演講舞臺上向大家講述了自己的三次婚姻。

她的失敗婚姻,其實跟童年的經歷有莫大的關係。

麥克米倫很小的時候,家庭生活並不幸福:母親嗜酒成性,父親又進了監獄。

9歲前,她在24個不同的家庭裡「寄宿」過。

經歷了那樣不幸的童年,她長大後,對自己定下的唯一目標:再也不要被撇下了。

她選擇的方式就是「嫁人」,因為她一直覺得:她並不是完整的,除非有人能夠愛她!

所以談戀愛也好,結婚也罷,似乎都成為了她消除那種感覺的一種方式。

第一次結婚時,她嫁給17歲遇到的那個男孩,兩年後他們就結了婚。

當時她就覺得「我有家了」 「我有歸屬了」。

可她沒想到,第一段婚姻在第五年結束了。

十年後,她跟另一個男人結了婚,但是這段婚姻也僅僅持續了四年。

又過去了八年,在她40歲的時候,她又結婚了。

當時她堅信自己:「這次的感覺,對了!」

但很快她就發現,跟自己結婚的那個男人背著她出軌了。

「婚姻」不僅沒有消除她童年時的缺失感,反而讓她開始懷疑了自己。

但也就是在第三段婚姻結束後,她終于清醒了:

完美的婚姻,前提是要有完整的自己。

正如她在演講中說得那樣:

如果把希望寄託于別人,實際上這樣永遠也不能感覺完整,直到學會愛自己。

而當你與自己結婚時,你會以這種全新的方式去愛,你會開始能夠愛其他人,愛當下的他們,真實的他們,以你愛自己的方式去愛。

02.愛當下的自己

麥克米倫在演講時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

愛當下的自己,才是到達自己想要目的的唯一途徑。

以前她總期待著自己能從別人身上獲得安全感,所以無時無刻不在關注對方的感受。

在第三次婚姻草草地結束後,她終于明白了:

只有愛當下的自己,才能收穫最終的幸福。

明白這點後,當她再去跟別人約會,

她關注的就不再是對方喜不喜歡她。

而是當對方在她身邊的時候,她自己的真實感受是怎樣的。

在約會的過程中,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努力讓別人喜歡她,而是忠于她自己。

如今在她看來,另一個人的出現無非就是:

我和我自己的關係中,多了一個人而已。

更重要的是,她再也不用通過結婚來獲得缺乏的安全感,也不是非要聽到那句「能不能嫁給我?」

一個人只有接受了當下的自己,才能讓自己不活在別人的背影下。

活在當下,愛在當下,我們的人生才不會為逝去的過去而悲傷,為飄渺的未來而擔憂。

沒有人不喜歡那個在人前光鮮亮麗的自己,因為當我們向外人展示自己好的一面時,那一刻的內心是無比滿足的。

然而大多數人都只會在情況好的時候愛自己,當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時,就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

但凡事都有AB兩面,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有黑暗的時候。

電影《風雨哈佛路》中,如果主人公莉斯跟其他社會的底層人一樣破罐子破摔,最後也就不會有她邁著自信的腳步踏入哈佛學堂的故事。

人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好,即使在極其糟糕的情況下仍然擁抱自己。

「完整的自己」就是坦然接受自己有好有壞的兩面,因為當你學會了在逆境中愛自己時,也就明白了擁抱這個世界的方式。

03. 原諒自己所有的錯誤

生活中很多人對自己非常嚴苛,縱使做成了一百件事情,卻仍然只會盯著沒有做好的那一件事情。

不肯原諒自己犯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種「缺陷」,因為在這個世上沒有人敢說自己一定不會犯錯。

很多時候錯誤不是真正的失敗,只要你從中得到了教訓,學會了成長。

談戀愛你被男朋友「甩了」,你傷心欲絕,覺得肯定是自己還不夠好。

其實,分手這並不意味著你不優秀。

相反,你能從這次失敗的戀愛經歷中認清,什麼樣的人更適合自己,這對你來說就是一種成長。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哲人說過:成長就是自己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事情的複雜性遠遠超出我們想象,所以,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學會一件事——原諒自己,然後與自己和解。

人人都希望有一段完美的婚姻,但卻忽略了:

婚姻不是兩個獨立的人,為了在一起而「犧牲」自己成全對方。

更不是為了結婚而結婚,搭夥過日子。

好的婚姻的前提是,在遇到你之後,我仍然可以像個小公主一樣保留自己的脾氣和秉性;

而你也可以像個大男孩一樣,在籃球場上盡情玩耍。

我們在一起了,但我們又都是完整的那個自己!

而你也可以像個大男孩一樣,在籃球場上盡情玩耍。

我們在一起了,但我們又都是完整的那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