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和洪金寶成龍同是七小福成員,他們也曾投身影壇,但最終泯然眾人,沒了消息

PubDate:2021-10-06

在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興起了一股動作片的潮流,其中無數經典的動作電影紛紛出現,與之同來的還有很多動作巨星的成名,成龍,洪金寶,李連傑,元彪等等家喻戶曉。

其中成龍和洪金寶,元彪是師兄弟關係,他們都師從於占元,除了他們,於占元的徒弟還有很多,成龍所在的戲班也叫七小福”戲班。雖然叫七小福戲班,但並不只是七個人,而是數十位成員,只不過,現在看來,最出名的也只有成龍和洪金寶他們了,剩下的七小福戲班成員也有好多投身影視行業,但是出於種種原因,或是運氣不佳,都已經泯然眾人。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那些運氣不好的師兄弟們。

1.元武

元武本名周元俊,幼年時被送往於占元創辦的中國戲劇學院學藝,並成為“七小福”成員,長期的艱苦訓練,使得元武同樣練就了一身好本領,他也和師兄弟元華一樣,尤擅長翻筋斗。

七十年代初,隨著“七小福”班底遣散,成員們各奔前程,元武也因此轉職電影圈,開始從事龍虎武師及替身。七十年代末,元武以《贊先生找錢華》正式加入洪家班,此後跟隨洪金寶征戰影壇,並成為“特技敢死隊”隊員。

同期,他也專門為洪金寶擔任動作替身,

完成了許多令人膽戰心驚的高難度特技,如《五福星》中順著繩索從豪宅滑入警車,《富貴列車》中從高樹上跳落及雪地打滾鏡頭,此外《龍的心》中經典的跳餐廳一幕,當時元武也有份試跳。

1981年,導演羅馬還曾以《迷蹤霍元甲》力捧元武,可惜並未讓其走紅,

此後元武也多以小角色於電影之中出場。因外形所限,元武始終未能在電影圈闖出名堂。

於是2002年開始,他選擇淡出電影圈,奔赴四川學習變臉功夫,直到今天,他仍把主要精力放於變臉舞臺。儘管元武未能如他同期的師兄弟那般大紅大紫,但洪金寶還是稱讚其為“很了不起的幕後功臣”,足以點明元武對香港動作片所付出的巨大貢獻。

2.元德

元德本名孔祥德,同為洪金寶、成龍等人的師兄弟,元家班解散後,進入邵氏工作,並開始投身武師職業,還一度加盟TVB電視臺任龍虎武師。

憑藉在片場摸爬滾打之經驗,元德於八十年代正式升任武術指導,1990年更憑藉《紅場飛龍》中精彩的動作設計而技驚四座,在業內一舉成名。

九十年代開始,元德多與師兄弟元奎合作,如《新精武門》系列、《方世玉》系列、《中南海保鏢》、《九一神雕俠侶》、《馬永貞》等港片名作,皆是二人心血的結晶,而《方世玉》中李連傑與胡慧中的“踩人頭大戰”正是元德的傑作,該片亦讓元德首次斬獲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此外被追認為經典的《蠍子戰士》,

也由元德獨立負責動作設計。

除了於幕後獻力,其實元德也曾以《紅場飛龍》、《馬永貞》、《麻雀飛龍》走向幕前,無奈也和元武一樣屬於“戲紅人不紅”,但比元武幸運的是,元德一直都沒有離開他所鍾愛的影視行業,始終活躍在幕後。

2000年,

他還跟隨元奎遠赴好萊塢,並成為李連傑的私人指導之一。近年來,元德更在北京開設了自己的影視工作室,並轉型為一名電視劇導演,正式開啟了其影視事業之新階段。

3.元俊

元俊本名吳繼民,1955年出生於臺灣,6歲時隨家人定居香港,12歲開始師從於占元學習京戲,並專攻武生和老生。七十年代初,走出戲班的元俊幸運地簽約麗的(亞視),成為旗下藝人,同時又順勢轉投電影圈做發展嘗試,並從1981年開始,被邵氏公司以電影《連城訣》捧做男一號,之後又在《IQ笨蛋》、《飛屍》中相繼擔綱重要角色,無奈星途平平,未能成為武打明星。

此後,吳元俊於八十年代中期重返亞視並專心拍劇,代表作有《精武門》、《皇家檔案》、《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華英雄》等等,

此外多才多藝的他還嘗試跨界主持、登臺唱歌等等,但因長年演出配角,並未對其演藝事業有太大幫助,因此九十年代末,元俊選擇暫別演藝界下海經商,以致一度被人淡忘,直到2003年才逐漸重返演藝圈。

2016年,元俊留意到直播不斷向上的發展趨勢,於是率先轉做起網路主播,並通過平臺創立了自己的“俊王府”,還憑藉自己親民的直播風格,及不俗才藝等等收穫了不少的擁躉。與此同時,好戲的元俊,也不時繼續參與影視演出,譬如去年,他便出演了由師兄弟元德執導的電視劇《步雲衢》。

4.元菊

在“七小福”戲班裡,女弟子並非只有元秋一個,還有元菊、元香、元紅、元甫等人,但其中參與過影視表演者卻寥寥幾人,元菊就是其中之一。

元菊本名李菊華,在“七小福”時期主攻花旦,滿師之後,曾在歌舞廳以表演戲曲謀生。1978年,元菊在師姐妹元秋的推薦之下,與對方共同出演了郭南宏、方翔執導的《洪拳鐵橋三》,3年之後,她又受導演羅馬之邀,出演了功夫片《迷蹤霍元甲》當中的女一號,並在戲裡與師兄元武搭檔。

幾年後,深感自己演藝道路波折的元菊,再次重返戲曲舞臺,期間,偶有參與影視幕後,如當年,她便為關錦鵬執導的《胭脂扣》擔任過張國榮的化妝指導,後又為午馬執導,成龍監製的《舞臺姐妹》擔任過京劇藝術顧問,還幫師兄元奎執導的《皇家女將》擔任過場記工作。

2003年,元菊本有機會通過周星馳的《功夫》再次亮相大銀幕:當時,她讓師姐妹元秋陪自己去試鏡“包租婆”一角,沒想到,最後卻陰差陽錯地花落元秋,真可謂命運弄人!如今的元菊,基本已經處於退休狀態。

5.元庭

元庭本名吳明才,是“七小福”班底真正的大師兄,入門時間比洪金寶還要早。六十年代,元庭提前離開戲班,後轉投電影圈,並跟隨知名武指韓英傑成為武師及助理武指。

八十年代,元庭見師兄弟們紛紛出頭,再加上香港電影業蓬勃向上,於是他也耐不住寂寞,進而創辦了自己的“明才影業有限公司”,自己做監製和投資人,並前前後後投拍了包括胡金銓遺作《畫皮之陰陽法王》、《踩過界》在內的三十幾部電影,只可惜其中甚少有賣座電影,與此同時,元庭還牽頭籠絡了元彪、元華等一班師弟成立了“元家班”,可最後,也未能形成氣候。

2007年,吳明才曾以製片人身份,將恩師胡金銓的《忠烈圖》再次搬上大銀幕,結果票房和口碑都是雙輸,估計也徹底斷掉了他繼續從事電影的念頭,2016年在幫洪金寶友情客串《我的特工爺爺》之後,年事已高的元庭再次銷聲匿跡,近年來,他不時會在網路上傳自製視頻,但大多僅是分享舊日之事。

6.元寶

元寶本名徐佑麟,同為“七小福”成員之一,七十年代起加入影視圈,之後因機緣巧合而進入香港TVB,成為武術組成員之一,為東主服務超過二十年以上的時間。

有很多觀眾並不熟悉元寶,第一是因為其武指作品多為電視劇,第二,元寶較少在臺前露面,且其相貌並不討喜,甚至有些兇神惡煞,很難贏得觀眾緣。

但無可否認的是,幾十年兢兢業業的付出,元寶對通過影視展示功夫文化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7.元輝

元輝原名尹元輝,因父親尹靈光出身梨園,因此其年僅8歲時,便被家人送入元家班學藝。

元輝於1974年正式加入電影圈,跟很多師兄弟一樣,起初于邵氏公司從事武師及替身,之後又以《敗家仔》、《提防小手》、《貓頭鷹與小飛象》成為洪家班成員。

由於外形並不出眾,再加上基本都是做電影裡的小角色,以致元輝未能受到外界關注,因此,他也於90年代初期,選擇淡出電影圈,遠赴澳洲教拳,幾年後回國,並開始從事話劇、晚會的武術指導,另一方面,元輝開始開班授徒,一直致力於發掘和培養新一代武術人才,也算是在另一個領域繼續發光發熱。

於是率先轉做起網路主播,並通過平臺創立了自己的“俊王府”,還憑藉自己親民的直播風格,及不俗才藝等等收穫了不少的擁躉。與此同時,好戲的元俊,也不時繼續參與影視演出,譬如去年,他便出演了由師兄弟元德執導的電視劇《步雲衢》。

4.元菊

在“七小福”戲班裡,女弟子並非只有元秋一個,還有元菊、元香、元紅、元甫等人,但其中參與過影視表演者卻寥寥幾人,元菊就是其中之一。

元菊本名李菊華,在“七小福”時期主攻花旦,滿師之後,曾在歌舞廳以表演戲曲謀生。1978年,元菊在師姐妹元秋的推薦之下,與對方共同出演了郭南宏、方翔執導的《洪拳鐵橋三》,3年之後,她又受導演羅馬之邀,出演了功夫片《迷蹤霍元甲》當中的女一號,並在戲裡與師兄元武搭檔。

幾年後,深感自己演藝道路波折的元菊,再次重返戲曲舞臺,期間,偶有參與影視幕後,如當年,她便為關錦鵬執導的《胭脂扣》擔任過張國榮的化妝指導,後又為午馬執導,成龍監製的《舞臺姐妹》擔任過京劇藝術顧問,還幫師兄元奎執導的《皇家女將》擔任過場記工作。

2003年,元菊本有機會通過周星馳的《功夫》再次亮相大銀幕:當時,她讓師姐妹元秋陪自己去試鏡“包租婆”一角,沒想到,最後卻陰差陽錯地花落元秋,真可謂命運弄人!如今的元菊,基本已經處於退休狀態。

5.元庭

元庭本名吳明才,是“七小福”班底真正的大師兄,入門時間比洪金寶還要早。六十年代,元庭提前離開戲班,後轉投電影圈,並跟隨知名武指韓英傑成為武師及助理武指。

八十年代,元庭見師兄弟們紛紛出頭,再加上香港電影業蓬勃向上,於是他也耐不住寂寞,進而創辦了自己的“明才影業有限公司”,自己做監製和投資人,並前前後後投拍了包括胡金銓遺作《畫皮之陰陽法王》、《踩過界》在內的三十幾部電影,只可惜其中甚少有賣座電影,與此同時,元庭還牽頭籠絡了元彪、元華等一班師弟成立了“元家班”,可最後,也未能形成氣候。

2007年,吳明才曾以製片人身份,將恩師胡金銓的《忠烈圖》再次搬上大銀幕,結果票房和口碑都是雙輸,估計也徹底斷掉了他繼續從事電影的念頭,2016年在幫洪金寶友情客串《我的特工爺爺》之後,年事已高的元庭再次銷聲匿跡,近年來,他不時會在網路上傳自製視頻,但大多僅是分享舊日之事。

6.元寶

元寶本名徐佑麟,同為“七小福”成員之一,七十年代起加入影視圈,之後因機緣巧合而進入香港TVB,成為武術組成員之一,為東主服務超過二十年以上的時間。

有很多觀眾並不熟悉元寶,第一是因為其武指作品多為電視劇,第二,元寶較少在臺前露面,且其相貌並不討喜,甚至有些兇神惡煞,很難贏得觀眾緣。

但無可否認的是,幾十年兢兢業業的付出,元寶對通過影視展示功夫文化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7.元輝

元輝原名尹元輝,因父親尹靈光出身梨園,因此其年僅8歲時,便被家人送入元家班學藝。

元輝於1974年正式加入電影圈,跟很多師兄弟一樣,起初于邵氏公司從事武師及替身,之後又以《敗家仔》、《提防小手》、《貓頭鷹與小飛象》成為洪家班成員。

由於外形並不出眾,再加上基本都是做電影裡的小角色,以致元輝未能受到外界關注,因此,他也於90年代初期,選擇淡出電影圈,遠赴澳洲教拳,幾年後回國,並開始從事話劇、晚會的武術指導,另一方面,元輝開始開班授徒,一直致力於發掘和培養新一代武術人才,也算是在另一個領域繼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