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再誇孩子「真聰明」,斯坦福教授:多用這3種語境誇孩子,不成材都難

PubDate:2021-09-29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Dweck)和她的團隊花了10年時間,一直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于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

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于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

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

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

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于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在進行第三次測驗時,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遠超孩子的能力范圍。

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

這是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

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她解釋說:

「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

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後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

兒童起初是依靠外界尤其是父母對他的評價來認識自己。

如果父母對小孩的評價客觀中肯,既能看到小孩的優點、特質,欣賞小孩,又能看到小孩的缺點、不足,

加以指正,那麼小孩便慢慢通過父母的眼睛來正確認識和評估自己。

如果父母一味地表揚小孩,不停地誇獎小孩「真聰明」「你真棒」,這樣真的會讓他認為自己是最棒的、最好的。小孩的「自戀」被無限放大,這是很危險的。等他走向學校、走向社會,他會發現人外有人,他哪裡是最棒的呢?這樣給小孩帶來的打擊和心理落差都是巨大的!

所以小孩做得很好,家長想要表揚的時候,到底應該怎麼誇呢?

1.誇具體不誇全部

「寶寶真棒」,這樣的表揚對家長來說真是輕車熟路。在家長眼裡,小孩的每一個成長細節都是值得驚歎和讚美的——寶寶會笑了,寶寶會翻身了,寶寶會蹦了,寶寶說話了……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驚喜中,家長已經習慣于對著孩子說出「真棒!」、「真好!」這樣的評價,甚至一句輕輕的「啊」都充滿著讚賞的語氣。

家長隨口的誇獎,可能意識不到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直到有一天,發現小孩變得害怕失敗,經不起一丁點兒挫折。總是籠統地表揚小孩,比如你真棒,會讓小孩無所適從。

也許小孩只是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小孩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2.誇努力不誇聰明

家長對小孩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是讓小孩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

一方面他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會採取回避,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美國的研究人員讓一些小孩解決了一些難題,然後,對一半的小孩說:「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對另一半說:「答對8道題,你們很努力。」

接著給他們兩種任務選擇:一種是可能出一些差錯,但最終能學到新東西的任務;另一種是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

結果2/3的被誇聰明的小孩選擇容易完成的;被誇努力的小孩90%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3.誇事實不誇人格

「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誇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小孩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成年人也是,當領導不斷誇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如果家長的稱讚總是「言過其實」,小孩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讚美。他們會怎麼辦呢?那就是在你剛剛讚美完他的時候,他就做出讓你頭疼的事情,以示「真誠」。

結果只能是讓小孩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

一方面他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會採取回避,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美國的研究人員讓一些小孩解決了一些難題,然後,對一半的小孩說:「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對另一半說:「答對8道題,你們很努力。」

接著給他們兩種任務選擇:一種是可能出一些差錯,但最終能學到新東西的任務;另一種是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

結果2/3的被誇聰明的小孩選擇容易完成的;被誇努力的小孩90%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3.誇事實不誇人格

「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誇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小孩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成年人也是,當領導不斷誇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如果家長的稱讚總是「言過其實」,小孩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讚美。他們會怎麼辦呢?那就是在你剛剛讚美完他的時候,他就做出讓你頭疼的事情,以示「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