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節儉還有錯?「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看看你省錯了嗎

PubDate:2021-09-28

節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一種美德,歷史上有很多詩人墨客寫下抨擊奢靡生活的詩詞。例如杜牧的《阿房宮賦》雲: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短短幾十字描繪了秦朝時期大肆揮霍的現象,最終暴秦政權被推翻,繁華的阿房宮也被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

李商隱的《詠史》:「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白居易《草茫茫》:「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

由此可見,古人都是崇尚節儉的。

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到這樣一句俗語:「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這句話和老祖宗提倡的觀點好像是相反的,這又該作何解釋呢?

01節省,也會越過越貧困‍‍

俗語的前半句話:「省著省著,窟窿等著」,意思是指如果一個人過度的節省,

生活只會越過越窮。特別解釋一下這裡說的「省」是過度的節省,不是說宣導大家揮金如土。

這其實就涉及到思維問題,節省是窮人固定思維。

在生活中,越是貧困的人越是節省,因為他們本身的不富足,所以只有想到通過節省來減少開支,但是這樣治標不治本,根本不能消除貧困,它最多只會維持現狀或者變得更糟糕,而絕不會變得更好。

我們可以從現實生活中瞭解,沒有一個人是因為節省而擺脫貧困。那些一味只知道節省的人,永遠都只會處于困境中。反而是那些存夠錢後選擇做小生意,或者拿錢去學習一項技術讓自己升值的人,漸漸都擺脫了貧困。

此外,有的人過度地節省,反而是一種錯誤,所謂該花的錢就得花。例如教育的錢,就不能省。讀書改變命運,大多數沒有錢沒有背景的人,只有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

倒不是說只有讀書這麼一條路,但是讀書確實是最容易的路。所以要是一個人節省教育的錢,一方面不但失去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另一方面,自己的思想也會變得愚昧。

還有治病的錢不能省。當一個人發現有病時就應該早日去治療,不要為了省錢,一拖再拖,最後小病拖成大病,直到無法根治。那個時候,不光要花大量的金錢,還要承受病痛的折磨,最後還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總之,不要一味地去節省,

一些要花的錢還是要花的,有些時候你省錢表面上看你賺了,但是你卻失去一些東西,像是機遇、見識、健康、愉悅等等。「省著省著,窟窿等著」,就是說明這個道理。

02花錢,也會越過越富裕

俗語的後半句:「用著用著,菩薩送著」,告訴我們即使不斷地花錢,

也會有金錢源源不斷地匯入。這裡所說的花錢,當然不是指毫無節制地隨便亂花,而是指在投資方面的花錢。

如果一個人捨得花錢投資自己,讓自己學習掌握很多技能,自然能賺到更多的錢;如果一個人花錢去學習理財,學會投資基金、股票、證券等等,還會收穫花出去錢的好幾倍;如果一個人花錢去買書,那他就能收穫知識、開闊眼界、豐富思想、開闊思維。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錢的人也特別會花錢,首先他們懂得合理消費,不會賺多少花多少,更不會賺得一分不花。比如:他們會在剛發工資的那天,去買一點性價比高的東西犒勞一下自己,人生就是要有追求才能過得更好。

還有的人,會選擇在拓展人脈資源上花大量的錢,人這一生中,交的朋友也是很重要的,經濟學上有這樣一個說法:「一個人的的工資等于她周邊五個朋友工資的平均值。」

這樣的說法可是有根據的,你想想如果你有一個朋友特別有錢,那麼你多少可以從他那裡獲得一點東西,像是機遇、經驗、方向等等,

你工資多多少少都可以獲得提升。

理財書籍《窮爸爸富爸爸》說:「富人們銀行裡的存款僅占自己的財產的1%,用來為自己近一段時間鋪張花費開銷,其他的錢會想方設法從銀行裡貸款出去周轉。」

這就是富人的思維,有多餘的閒錢,他們是不會想要去存著的,會選擇去花費,他們想的是如何用錢去賺錢,然後錢生錢,錢越花越多。

以上就是我對老祖宗留下的「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這句俗語的一些個人見解,總的來說就是,該花的錢一分不能省,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能用。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和消費觀,可以夠我們受用一輩子了。

會選擇去花費,他們想的是如何用錢去賺錢,然後錢生錢,錢越花越多。

以上就是我對老祖宗留下的「省著省著,窟窿等著;用著用著,菩薩送著」這句俗語的一些個人見解,總的來說就是,該花的錢一分不能省,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能用。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和消費觀,可以夠我們受用一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