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孩童確診病例與病重程度逐增 醫生:父母需更謹慎防疫

PubDate:2021-08-29
孩童確診病例與病重程度逐增 醫生:父母需更謹慎防疫

顏振勝指出,最近數周出現比較多入院治療的1歲以下或有慢性疾病的嬰孩。

新冠肺炎最新趨勢顯示對孩童更為兇險和快速傳播,最近有更多受感染的1歲以下嬰孩因病情嚴重入院,馬大醫療中心醫生指出,我國的情況和新加坡、泰國一樣,多達75%至90%嬰孩都是被父母在家里傳染病毒,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更謹慎做好防疫措施。

馬大醫療中心兒科及兒科重癥專科顧問醫生顏振勝副教授接受《光華日報》訪問時指出,該中心把1歲以下或有慢性疾病的嬰孩,列為高風險群,這些嬰孩染疫后情況會比較嚴重,很多需要輸氧治療。

“這是全球標準,1歲以下或有慢性疾病的嬰孩,確診之后就必須入院觀察治療,1歲以上的則可以居家觀察,因為不需要特別藥物治療。”

“至于入院急救的嬰孩,我們最近幾周看到比較多。

另外,馬大醫療中心也發現,Delta變種病毒一直在增加,情況日趨嚴重,令人擔憂。”

他說,多達75%至90%嬰孩是被成人在家里傳染,也就是父母親在外頭工作后,把病毒帶回家。

“馬大醫療中心一直在收集數據,也與新加坡和泰國等亞洲國家一起研究,各國數據都一樣,孩童都是在家里被感染。”

他指出,全球兒童新冠肺炎感染率比成人低一半,在馬來西亞,大約只占成人總數的15%。

“不過,從全球趨勢來看,兒童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及病例逐漸增加,在大馬也不例外,我國新冠肺炎兒童病例翻了10倍!截至今年5月30日,共有8萬2341名兒童染疫,與2020年相比增加了10倍。”

他指出,自從2020年3月以來,美國兒童感染率逐步上升,由于缺乏廣泛的檢測以及成人和重病患者檢測的優先順序,

真實發病率尚不清楚,嚴重病例占了1至2%,而死亡率低過0.1%(0.04%至0.08%),成人死亡率為1%至2%。

“雖然嬰孩的死亡率不高,但是病情嚴重的嬰孩患者增加了,他們在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需要插管和呼吸器治療。”

無癥狀居多

顏振勝指出,感染病毒的孩童,沒有出現癥狀的比較多。

“在大馬,無癥狀的孩童高達40%(成人最常見的癥狀是發燒 80-90%;干咳 70%;疲勞 30%)。”

“至于出現癥狀的孩童,則是發燒52%、咳嗽21%、流鼻涕10%、腹瀉10%、沒胃口5%(無癥狀和中等癥狀占95%),嚴重的話,則會呼吸急促、需要輸氧、使用呼吸插管。”

他指出,1歲以下的嬰孩和患有慢性疾病的孩童,是屬于高風險群,包括綜合癥遺傳病、神經系統病、新陳代謝病、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慢性腎病、慢性肝病和癌癥。

“如果他們確診了,就必須進院治療。”

是否有后遺癥

孩童康復后,是否會有后遺癥?

顏振勝說,初步所知,在生理層面上影響是輕微的,而心理上所造成的影響,卻可能是嚴重的。

“疫情拖得久了,目前我們在醫院看到的情況是,2至6周之后,可能出現兒童多系統炎癥綜合癥(MIS-C)病例,嚴重的話可造成心臟血管腫脹,繼而心臟衰歇,而且個案在增加中。”

以前罕見的,在英國發生嚴重和可能致命,與川崎病和毒性休克綜合征相似的情況,每10萬名英國兒童人口就有2人發生,現在我國單日確診病例高居不下,孩童嚴重的后遺癥風險也越來越高。

“不過,只要及時診斷,大部分都可以治愈。”

他說,至于新冠肺炎后綜合癥(Post COVID-19 Syndrome)/ Long COVID syndrome,

則只有很少數據,英國國家統計局估計,大約有12.9%的2歲至11歲兒童在感染后的第5周仍有癥狀,這些癥狀可能持續至12周之后,包括:

• 疲勞、頭暈、頭痛、關節/肌肉疼痛 • 呼吸困難,咳嗽,家用氧氣 • 氣味或味道的喪失 • 難以聚焦與思考(“腦霧”) • 胸痛,心絞痛 • 抑郁,焦慮 • 血栓形成 • 慢性腎臟疾病

多數職場感染

顏振勝指出,成人的新冠肺炎感染群,有60至80%是屬于職場感染。

“因此,上班的父母都有把新冠病毒帶回家的風險,尤其那些在擁擠及不通風的辦公室(屬于3Cs的場所)工作的群體,他們必須盡快接種疫苗,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接觸和來往,不要拜訪親戚,包括祖父母,停止家庭和宗教聚會,停止與鄰居面對面的交談,謝絕在家會訪客。如果不可避免的話,

則必須嚴格遵守SOP,盡量在戶外空間見面。”

他指出,空氣流通性也必須改善,這是造成確診病例居高不下的原因。

“職場通常都是冷氣房,上班族除了避免與同事一起吃飯談天,也不要以為沒人在旁邊,就脫下口罩辦公,因為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仍存有危險性,病毒可通過空氣傳播。”

“可以的話,就盡量居家工作。在辦公室必須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肢體距離,改善室內通風性,打開冷氣的時候,也同時打開門或窗戶,公司也最好能安裝達到HEPA標準的高效空氣過濾器。”

他說,父母下班回家,則需要自我風險評估,包括是否需要隔離或遵守SOP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肢體距離),避免一起用餐、餐具分別使用,可能不共享浴室和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