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和孩子「過分親密」,心理學家:孩子成長有3個重要階段,影響性別認知

PubDate:2021-08-18

曾經看過一個女孩問過一個問題,說自己相親的男友,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一次,在和自己視訊通話時,發現他床上還有別的女人,她問是誰時,男友說是他媽,因為冬天冷,需要開空調,所以他媽媽和他在一個房間睡,省電。

這還不算,兩人約會時,但凡他媽媽一個電話過去,他就必須馬上回家,否則他的媽媽就會大哭大鬧,還有他媽媽規定他每晚9點之前必須到家。

女孩問:這還能相處下去嗎?

很明顯,男友是傳說中的媽寶男。

網友們紛紛建議,當然不能嫁!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作為母親和自己的孩子在幼兒時期保持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

那都是人之常情,但是隨著兒子的慢慢長大,就要有所避諱,讓孩子明白男女有別,不僅是給孩子樹立好更好的性別觀,同時對於他的獨立人格發展也有幫助。

一、3歲後不要由異性父母洗澡

異性父母給孩子洗澡,

一向都是爭議最大的。自從網路普及以來,似乎每年夏天都會有男童被帶到女更衣室、女童被帶到男更衣室這樣的新聞爆出,每每這個時候,便會有無數的爭議的聲音響起。

記得美國曾經發生過一起關於父親給孩子洗澡卻慘遭擊斃的慘案。原來,有一個十歲的女孩在學校無意中告訴老師,在家裡是父親幫她洗澡。於是學校報警,當地兒童福利局介入,最終法庭判決這名10歲的女孩不能和父親一起生活,要將女孩帶走送到寄養家庭裡。

但是這名父親堅決反對,誓死要將女兒留在身邊。於是在警方和兒童局工作人員上門強行要將女兒帶走時,這名父親從廚房抄起一把菜刀,擋在屋門前並揮舞著,出於對自身和女孩的安全考慮,

前來的警員掏出槍將這名父親擊斃了。

我想大多數家庭中孩子很大了還由父母幫忙洗澡或者照顧瑣事的,大多是家長的溺愛心理造成的,在臺灣很多孩子很大了爸媽還把他當孩子對待。我曾經見過一個女孩18歲在駕校學車時,父親還寸步不離跟隨左右,休息時親自給女兒喂水喝。

孩子其實在很小就能夠獨自完成一些簡單的事情,並且已經有了性別意識,如果那個家庭是媽媽給女兒洗澡,也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了。再說了,十歲的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洗澡、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如果不是父親過於溺愛女兒,事無巨細地代替孩子完成,這樣的結局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二、最晚6歲前,要和異性父母分房睡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女兒長大後能不能跟父親一起睡?」

網友說自己20歲了,小時候經常跟父母一起睡,長大以後在外上學很少跟父母見面,回家之後就特別珍惜跟父母相處的時間,喜歡跟父母輪流睡覺,可是有一天母親提出,

說她這麼大了不應該再跟父親睡,而她自己卻覺得無所謂,問網友這樣做有沒有什麼不妥?

翻了一下下面的回答,答案清一色地說:「瘋了吧你!這不是廢話嗎?」

我其實很理解題主的心情,而且可以看得出來題主的初衷是很單純的,她小時候就經常跟父母睡在一起,可能也是一種習慣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分房睡最佳分離時間,一個是孩子還不懂事時,國外是剛出生就會讓孩子單獨睡,臺灣父母為了哺乳方便,都是和孩子在一張大床上睡。

第一個比較好的分房睡的時間是,等孩子可以睡整夜覺時,不用媽媽在半夜哺乳,就可以考慮分房睡了,這時候孩子還小,不會抗拒,等到明白,想抗拒時,已經習慣自己睡了,沒準身邊有媽媽還不舒服;

最晚不要超過6歲,6歲之後,孩子就要上小學了,有了性別認識,這時候可以給孩子準備處一個單獨的空間,讓孩子可以好好休息和學習。

父母有義務在孩子很小時就告訴孩子跟異性保持一定的關係,包括自己的異性父母,這並不是假設說異性父母有多可怕要遠離,而是告訴孩子一個基本的原則:異性之間就是要保持距離,不管這個人是誰!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但也是異性,不能因為是「父女、母子」的關係就可以模糊性別區分、任意親密接觸。

三、孩子步入青春期,異性父母的行為不要太親密

大家都知道,母親和孩子始終是那個世界上最親密的背影。從小時候親小臉,小腳丫,小手,到親小嘴,孩子小時不覺得什麼,一般上學之後,男孩子就會不再喜歡這種動作,如果母親執意做,兒子也會配合。

但是,最好不要在做這種過於親昵的動作,尤其是親嘴遊戲。

記得看韓國有一期綜藝《hello》中,一位高中女生說,直到現在,如果和爸爸四目相對,爸爸還是會親吻自己,

還會用舌頭舔自己的臉,讓她覺得非常尷尬。此時的她不便直接向父親表達自己的尷尬和不便,只能選擇默默疏遠。

父母親吻孩子,是表達自己喜愛的最常見的方式,很多女孩子小的時候喜歡黏著爸爸,常常要爸爸抱、爸爸背,看電視、玩遊戲的時候也喜歡待在爸爸懷裡。但是當她們逐漸長大,性別意識萌芽後,知道了男女有別,就會開始慢慢和爸爸保持距離。

很多父親在此時可能會有種失落的感覺,覺得女兒跟自己沒有那麼親密了,其實這就意味著孩子要和爸爸劃開界限了。事實上這個時候正是培養孩子性別意識和獨立生活的最佳時候,父母要懂得退出並尊重孩子,留給她足夠的個人空間。

如果父親繼續表現得過度親密,會對女兒造成很大困擾,有些孩子長大後之所以懼怕和異性接觸,與父親的行為不無關係。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適時地遠離孩子的生活,才能讓她們更好地成長。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意識?

1、 讓孩子接受和喜歡自己的性別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性別差異是先天決定的,這裡所說的性別差異主要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心理或行為差異。要讓孩子從心理和行為方面表現出性別差異,我們首先需要通過服飾和玩具等直觀物體,從感知方面讓孩子認識到性別差異。

有的父母自身不喜歡孩子的性別,所以從小就給孩子穿反性別的衣服,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事實上,這樣的行為很容易使孩子發生性別認同上的混亂,阻礙孩子性別意識的正常發展。

2、 與孩子保持安全距離

父母要從小對孩子灌輸男女有別的概念,從自身做起,從3歲開始就儘量不讓異性父母給孩子洗澡,父母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換衣服。讓孩子知道只要是異性,哪怕是父母或者自己的親戚和朋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會增強孩子跟異性之間的界線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孩子知道:即便是對自己再好的異性也不能無間隙接觸。

3、通過運動和遊戲,突顯孩子的性別分化

父母可以準備一些男孩女孩相關的圖片,裡面包含男孩女孩的頭像,生活用品,玩具等;然後問孩子「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從中選出頭像,如果孩子拿錯了,要及時糾正。

類似的遊戲有很多,像過家家的遊戲,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參與,在遊戲裡面儘量引導孩子承擔正確的角色,男孩扮演哥哥或者爸爸,女孩扮演姐姐或媽媽等都是不錯的方式。

孩子對於性別的瞭解程度,易被外界環境左右,因此性別教育是很必要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給予了兒童最早的性別認識。

在這之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性別認同」。和諧的[兩.性]環境和[兩.性]作用力,共同左右著性別認同。如果爸爸媽媽都能擁護彼此,孩子在擁有正確明顯的性別特點的環境下成長,也會更容易地認識到自己的性別角色。

所以盡可能早地對孩子進行性別認識方面的教育,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對於以後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意義。

會對女兒造成很大困擾,有些孩子長大後之所以懼怕和異性接觸,與父親的行為不無關係。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適時地遠離孩子的生活,才能讓她們更好地成長。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意識?

1、 讓孩子接受和喜歡自己的性別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性別差異是先天決定的,這裡所說的性別差異主要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心理或行為差異。要讓孩子從心理和行為方面表現出性別差異,我們首先需要通過服飾和玩具等直觀物體,從感知方面讓孩子認識到性別差異。

有的父母自身不喜歡孩子的性別,所以從小就給孩子穿反性別的衣服,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事實上,這樣的行為很容易使孩子發生性別認同上的混亂,阻礙孩子性別意識的正常發展。

2、 與孩子保持安全距離

父母要從小對孩子灌輸男女有別的概念,從自身做起,從3歲開始就儘量不讓異性父母給孩子洗澡,父母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換衣服。讓孩子知道只要是異性,哪怕是父母或者自己的親戚和朋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會增強孩子跟異性之間的界線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孩子知道:即便是對自己再好的異性也不能無間隙接觸。

3、通過運動和遊戲,突顯孩子的性別分化

父母可以準備一些男孩女孩相關的圖片,裡面包含男孩女孩的頭像,生活用品,玩具等;然後問孩子「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從中選出頭像,如果孩子拿錯了,要及時糾正。

類似的遊戲有很多,像過家家的遊戲,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參與,在遊戲裡面儘量引導孩子承擔正確的角色,男孩扮演哥哥或者爸爸,女孩扮演姐姐或媽媽等都是不錯的方式。

孩子對於性別的瞭解程度,易被外界環境左右,因此性別教育是很必要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給予了兒童最早的性別認識。

在這之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性別認同」。和諧的[兩.性]環境和[兩.性]作用力,共同左右著性別認同。如果爸爸媽媽都能擁護彼此,孩子在擁有正確明顯的性別特點的環境下成長,也會更容易地認識到自己的性別角色。

所以盡可能早地對孩子進行性別認識方面的教育,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對於以後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