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直到死,他都是一個赤誠的愛國者

PubDate:2021-06-11

有人曾言:你終生關注這中國古建築,而大家終日關注著你的老婆。調侃中而有惆悵之意。多少人心目中的徐志摩仍然只是一個風流的詩人呢?不妨看看寫過《徐志摩傳》的韓石山先生怎麼說——

不必說是天才,更多的是一種警示

從1987年春天,赴海甯尋訪徐志摩故居算起,到現在,我對徐氏的關注,已整整三十年了。早先還自信滿滿,如今越來越迷惘,不時會納悶,對這位江南富商的兒子,自己究竟懂得多少。

天才?

最簡便的歸攏,也是最無奈的躲避。

朦朧間,我有個不太確切的看法,即在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上,

徐志摩的意義,作為一個警示,要大於作為一個天才的存在。

中國古代,對那些輕易取得功名與官位的人,有個褒中帶貶的說法,叫「拾青紫如草芥」。對徐志摩來說,一切他人望塵莫及的成就的取得,幾乎都是在騰挪間,不費氣力,隨手撿取。說是「拾功業如草芥」,那是一點不假。

這也正是我所說的警示的作用。

近百年的新詩運動,自從失去建立新格律的信心,等於走上了失敗的途程。能留下兩行詩作,或是一個近似格言的句子的,均堪稱優秀。而徐志摩,一首一首的詩作,讓人看了還想背誦,背誦了還想不時地吟詠,這是不是在警戒,非真正有天分的,輕易別打新詩的主意。

多少文化人,未必是質量惡劣,或許是一時的不慎,造成婚戀的錯亂,便被人斥為下流,誤了前程,甚至誤了終生。而徐志摩,一生都在煙花陣裡打滾,妻有前賢後豔,女友有舊雨新歡,有他心儀的美人,也有暗戀他的佳麗,臨到故去,竟沒有一個對他有怨懟之言。其前妻張幼儀,晚年曾對同姓晚輩說:「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

說不定我最愛他。」這恐怕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想想也是的,被徐拋棄後,此婦久未改嫁,撫養兒子,料理公司,侍奉徐的父母,她的前任公婆,為之養老,為之送終。不是愛之極深,能做這麼多的沒有名分的事情?

張幼儀(1900-1988)

至於女友,

更是感人。徐去世後的第三天,幾位名士夫人,聚集在淩叔華家裡,默默垂淚,張奚若夫人說:「我們這一群人裡怎麼能缺少他呢!」陶孟和的夫人說:「這都是造化的安排!」

這是不是在警示人們,浪漫,輕佻,都不是罪過,單看你的質量,值不值得那麼多的女人喜愛,甚至依戀。

多少文化人,在某一門藝術上有所建樹,便沾沾自喜,以為自己是不世出的天才。而徐志摩,似乎有個金指頭,在他沾染過的任何一個文學乃至文化的領域,都有驕人的成就。已然是詩人了,而人們對他的散文的評價,越來越高。已然是文學家了,轉過身又發現,他還是最早將相對論介紹到中國的學者之一。那樣心儀歐美的社會文明,你以為他該是個自由主義者了,

近年來又發現,他竟是最早將社會主義理論介紹到中國的學者之一。

這是不是在警示人們,一個真正的學者,不妨有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寬廣的視野。

此中原委,究竟是什麼?

說白了也無甚奇妙,不外一是時勢的機緣,二是個人的修練。

那個時代的學者中,少有這樣全面的學術訓練

說到徐志摩的學歷,不可不說到他的父親徐申如先生。

現在的人,錢多了,怎麼花,一說就是投資。

投資的目的,一是讓資金取得最大的利潤,二是讓資金取得資金以外,不可用資金衡量的回報。

以前者而論,徐老先生是失敗者,以後者而論,徐老先生是近世以來中國最成功的投資者。他把他的兒子,打造成了中國最有名的詩人,最值得敬重的文化人。

徐家的門楣,永世閃動著耀眼的靈光。

小學中學不用說了,都是當地最好的學校。

且說徐的大學學歷。

1922年10月回國前,先後在國內外七所大學就學。依次是,北京大學預科——上海滬江大學(浸會學院)——北洋大學法預科——北京大學法科——美國克拉克大學歷史學系——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院——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研究生院。

在國內,在美國,念過的幾所大學,都是考上的。在哥倫比亞大學念完了碩士,原本是要念博士的,且認為,拿個博士不費力氣,因為仰慕羅素的名望,便輕易地「擺脫了哥倫比亞大博士的引誘,買船漂過大西洋,想跟這位二十世紀的福祿泰爾(今譯伏爾泰)認真念一點書去。」(《我所知道的康橋》)

有一點,

在此需作一辨正。

對在克拉克大學的學業,我在寫《徐志摩傳》時,依任憑的是梁錫華的《徐志摩新傳》。梁氏去過克拉克大學,查過徐的學歷檔案。現在看來,做事不細緻,多有疏忽。多年前,張宏文先生親赴該校,披閱存檔,終於弄清,徐志摩1918年秋赴美,一入學就[插·入]三年級。在國內的學科成績為校方承認,充抵了兩個學年的學分。這樣,到1919年6月,即獲得一等榮譽學位。距畢業所需,僅差四個學分。志摩遂利用暑假,前往設在紐約的康奈爾大學夏令班,選修經濟學和英語兩科,很快便拿到四個學分,順利畢業。

在他那個時代,出國留學的,有他這樣全面的社會學科訓練的,就是學者中也沒有幾個。幾十年後,一位名叫趙毅衡的中國學者,

赴英講學期間,深入研究過徐在英國的行蹤,頗有感慨地說:徐可說是一個最適應西方的中國人。

胡適的見識,有些地方反不及志摩

先說他留學歸來,怎樣建樹他那不世的功名的。

舉個小例子。1923年他在北京上海兩地奔波,時不時的,會把自己的詩作,選出一兩首,給兩地的刊物。有次過上海,上海有名的《學燈》副刊的編輯,有幸要到他的一首詩,名為《再會吧康橋》。3月12日,刊出了,是當作散文刊出的,根本就沒有分行。

他說這是詩,要分行。

編輯知錯就改,很快便分行刊出。

又錯了。

他的這首詩,有意在中國提倡一種新的詩風,每十一字為一行。這家報紙的欄目,極有可以是每八字為一行,而每行之間有空字,這樣一來,用徐的話說是,「尾巴甩上了脖子,鼻子長到下巴底下去了」。好在當年誰也不知道新詩該是什麼樣子,編輯又是好脾氣,那就第三次登出。這才勉強像個新詩的樣子。

徐志摩的《再會吧康橋》一詩,起初就是這樣紅起來的。

千萬別以為初創時期,只要揮舞柴刀,以劈草萊,就能為一個大詩人,一個大文化人。

不會這麼簡單。

且看當年對蘇俄的態度,就知道,徐志摩的見識,就是擱到現在,都不能說落後。

1923年,他曾寫過一篇文章,讚美蘇俄公使館前的升旗儀式,對蘇俄公使加拉罕先生的形象,讚美有加。說那面徐徐升起的紅旗,是一個偉大的象徵,代表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時期,不僅標示俄國民族流血的成績,卻也為人類立下了一個勇敢嘗試的榜樣。

那時他還沒有去過蘇俄,只能從表像上作出自己的判斷。

1925年春,因為與陸小曼的異常的婚戀,響動太大了,決計去歐洲避避風頭,便取道西伯利亞去了法國。經濟上不甚寬裕,也是朋友有意資助,便應了《晨報》老總之請,沿途為報紙寫一系列的通訊文章。這樣,就有了從容觀察蘇俄的機會。

畢竟有良好的社會學訓練,又是本著如實報導的態度認真觀察,如此一來,也就看到了在公使館門前看不到的真實的蘇俄社會。

訪歐歸來,秋天,接辦了著名的《晨報副刊》。正好這時,胡適要去倫敦開會,也是取道西伯利亞,路過莫斯科,沒有停留,只不過是利用轉車的一兩天,參加了學校等教育機構。胡適是個愛寫文章的人,這次沒有顧上寫文章,而寫了幾封信,將在俄都的見聞,寫給一位張姓朋友。這位張姓朋友,也是志摩的朋友,對志摩說,把胡大哥的這三封信登了吧。情面上推不過,登是登了,但登出的同時,作為主編的徐志摩,寫了批評文章作為按語放在前面。

胡適在信中說,蘇俄雖然實行的是專制主義政策,卻真是用力辦教育,努力想造成一個社會主義新時代,依此趨勢認真做去,將來可以由「狄克推多」(英語專制的音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民治制度」。

徐志摩在按語中說,這是可驚的美國式的樂觀態度。由愚民政策,能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民治制度」!分析過種種原因之後,他說,我們很期望適之先生下次有機會,撇開了統計表,去作一次實地的考察,我們急急的要知道那時候,他是否一定要肯定俄國教育有「從狄克推多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民治制度」的可能。

崇尚民主,反對專制的胡適,為什麼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呢,志摩的說法是,胡大哥這些年從來沒出去過,「自從留學歸來已做了十年的中國人」。

據此可知,作為一個大變革時期的知識份子,見識是第一位的。

這裡,我要做個道歉。在我的《徐志摩傳》裡,寫到這件事,總覺得光這樣說說,似乎有頭無尾。徐志摩這樣批評了胡適,胡適會沒有反應嗎,我想,胡適是個明白人,很快會知道自己是錯了。但是,我手頭又沒有胡適認錯的資料。怎麼辦呢,便依據臆測,寫了一句:「胡適後來承認,志摩對他的批評是對的。」

《徐志摩傳》出版十幾年來,什麼時候拿翻到這兒,見到這一行字,我都知道是撒了謊。這些年看書的時候,什麼時候都操著這個心,看能不能找到胡適公開認錯的文字。終於讓我找見了。去年讀臺灣出版的《徐永昌日記》,在第十一冊,民國四十三年三月六日條下,有明確記載,原文為:

「胡適之五日在自由中國雜誌社歡迎會演說,曾言懺悔過去對社會主義的信賴。」

一直到死,他都是一個赤誠的愛國者

關於徐志摩的死,多少年來,人們總是說,他所以急著趕回北京,是為了聽林徽因給使館人員講建築,而搭了送郵件的飛機送命的。

前兩天晚上,無意間翻到南方某市的一家電視,正播出一個關於徐志摩的片子,不是紀錄片,像是個講述片,說到徐志摩坐送郵件的飛機,是這樣說,當時火車票價貴,郵政飛機票價便宜,徐志摩為了省錢,便坐了郵政飛機。

真是想當然。事實是,當時中國已有了航班,只是坐飛機的人太少,徐志摩是大名人,航空公司為了拓展業務,送給徐志摩一張免票,這張票可隨時坐航班的飛機。那天徐到了南京,第二天要北去,打電話問過機場,沒有航班,只有送郵件的飛機,無奈之下,只好坐了這架小飛機。

說徐志摩趕回北京,是為了聽林徽因的講座,確有動人之處,他最初愛戀的,是這個女人,如今為了捧這個女人的場,輕易送了自己的命。真是生也徽因,死也徽因。

過去,我也是這樣看的。

現在,我不這樣看了。

我認為,他所以匆匆離開上海,是因為與陸小曼吵翻了,急著趕回北京,是因為局勢變化太快,他想有所作為。須知,從北京到南京,他坐的是張學良的專機,專機去南京,是送張學良的外交顧問顧維鈞,向南京方面請示處理東北危急的方略。也就是說,瀋陽方面,最近有大的變故,他是知道的。

1931年11月18日下午到南京。晚上去看望楊杏佛,杏佛不在家,留了個條子,這個條子,便成了志摩的絕筆。是這樣寫的:

「才到奉謁,未晤為悵。頃到湘眉處,明早飛北京,慮不獲見。北京聞頗恐慌,急於去看看。杏佛兄安好。志摩。」

北京聞頗恐慌,急於去看看,這才是他急於趕回北平的真正的原因。

南下,他坐的是張學良的座機,張不在機上,是送張的外交顧問顧維鈞到南京,向中樞報告東北的局勢並請示應對方略。機上乘客只有他們兩人,彼此交換對時局的看法,當是題中應有之義。華北局勢,亦非常危險,顧不會不告訴徐。

他擔心的,正是這個。

他亟亟回去,欲有所作為的,也正是這個。

可以說,一直到死,他都是一個赤誠的愛國者,為時局擔著心,為這個老大民族擔著心。

選出一兩首,給兩地的刊物。有次過上海,上海有名的《學燈》副刊的編輯,有幸要到他的一首詩,名為《再會吧康橋》。3月12日,刊出了,是當作散文刊出的,根本就沒有分行。

他說這是詩,要分行。

編輯知錯就改,很快便分行刊出。

又錯了。

他的這首詩,有意在中國提倡一種新的詩風,每十一字為一行。這家報紙的欄目,極有可以是每八字為一行,而每行之間有空字,這樣一來,用徐的話說是,「尾巴甩上了脖子,鼻子長到下巴底下去了」。好在當年誰也不知道新詩該是什麼樣子,編輯又是好脾氣,那就第三次登出。這才勉強像個新詩的樣子。

徐志摩的《再會吧康橋》一詩,起初就是這樣紅起來的。

千萬別以為初創時期,只要揮舞柴刀,以劈草萊,就能為一個大詩人,一個大文化人。

不會這麼簡單。

且看當年對蘇俄的態度,就知道,徐志摩的見識,就是擱到現在,都不能說落後。

1923年,他曾寫過一篇文章,讚美蘇俄公使館前的升旗儀式,對蘇俄公使加拉罕先生的形象,讚美有加。說那面徐徐升起的紅旗,是一個偉大的象徵,代表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時期,不僅標示俄國民族流血的成績,卻也為人類立下了一個勇敢嘗試的榜樣。

那時他還沒有去過蘇俄,只能從表像上作出自己的判斷。

1925年春,因為與陸小曼的異常的婚戀,響動太大了,決計去歐洲避避風頭,便取道西伯利亞去了法國。經濟上不甚寬裕,也是朋友有意資助,便應了《晨報》老總之請,沿途為報紙寫一系列的通訊文章。這樣,就有了從容觀察蘇俄的機會。

畢竟有良好的社會學訓練,又是本著如實報導的態度認真觀察,如此一來,也就看到了在公使館門前看不到的真實的蘇俄社會。

訪歐歸來,秋天,接辦了著名的《晨報副刊》。正好這時,胡適要去倫敦開會,也是取道西伯利亞,路過莫斯科,沒有停留,只不過是利用轉車的一兩天,參加了學校等教育機構。胡適是個愛寫文章的人,這次沒有顧上寫文章,而寫了幾封信,將在俄都的見聞,寫給一位張姓朋友。這位張姓朋友,也是志摩的朋友,對志摩說,把胡大哥的這三封信登了吧。情面上推不過,登是登了,但登出的同時,作為主編的徐志摩,寫了批評文章作為按語放在前面。

胡適在信中說,蘇俄雖然實行的是專制主義政策,卻真是用力辦教育,努力想造成一個社會主義新時代,依此趨勢認真做去,將來可以由「狄克推多」(英語專制的音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民治制度」。

徐志摩在按語中說,這是可驚的美國式的樂觀態度。由愚民政策,能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民治制度」!分析過種種原因之後,他說,我們很期望適之先生下次有機會,撇開了統計表,去作一次實地的考察,我們急急的要知道那時候,他是否一定要肯定俄國教育有「從狄克推多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民治制度」的可能。

崇尚民主,反對專制的胡適,為什麼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呢,志摩的說法是,胡大哥這些年從來沒出去過,「自從留學歸來已做了十年的中國人」。

據此可知,作為一個大變革時期的知識份子,見識是第一位的。

這裡,我要做個道歉。在我的《徐志摩傳》裡,寫到這件事,總覺得光這樣說說,似乎有頭無尾。徐志摩這樣批評了胡適,胡適會沒有反應嗎,我想,胡適是個明白人,很快會知道自己是錯了。但是,我手頭又沒有胡適認錯的資料。怎麼辦呢,便依據臆測,寫了一句:「胡適後來承認,志摩對他的批評是對的。」

《徐志摩傳》出版十幾年來,什麼時候拿翻到這兒,見到這一行字,我都知道是撒了謊。這些年看書的時候,什麼時候都操著這個心,看能不能找到胡適公開認錯的文字。終於讓我找見了。去年讀臺灣出版的《徐永昌日記》,在第十一冊,民國四十三年三月六日條下,有明確記載,原文為:

「胡適之五日在自由中國雜誌社歡迎會演說,曾言懺悔過去對社會主義的信賴。」

一直到死,他都是一個赤誠的愛國者

關於徐志摩的死,多少年來,人們總是說,他所以急著趕回北京,是為了聽林徽因給使館人員講建築,而搭了送郵件的飛機送命的。

前兩天晚上,無意間翻到南方某市的一家電視,正播出一個關於徐志摩的片子,不是紀錄片,像是個講述片,說到徐志摩坐送郵件的飛機,是這樣說,當時火車票價貴,郵政飛機票價便宜,徐志摩為了省錢,便坐了郵政飛機。

真是想當然。事實是,當時中國已有了航班,只是坐飛機的人太少,徐志摩是大名人,航空公司為了拓展業務,送給徐志摩一張免票,這張票可隨時坐航班的飛機。那天徐到了南京,第二天要北去,打電話問過機場,沒有航班,只有送郵件的飛機,無奈之下,只好坐了這架小飛機。

說徐志摩趕回北京,是為了聽林徽因的講座,確有動人之處,他最初愛戀的,是這個女人,如今為了捧這個女人的場,輕易送了自己的命。真是生也徽因,死也徽因。

過去,我也是這樣看的。

現在,我不這樣看了。

我認為,他所以匆匆離開上海,是因為與陸小曼吵翻了,急著趕回北京,是因為局勢變化太快,他想有所作為。須知,從北京到南京,他坐的是張學良的專機,專機去南京,是送張學良的外交顧問顧維鈞,向南京方面請示處理東北危急的方略。也就是說,瀋陽方面,最近有大的變故,他是知道的。

1931年11月18日下午到南京。晚上去看望楊杏佛,杏佛不在家,留了個條子,這個條子,便成了志摩的絕筆。是這樣寫的:

「才到奉謁,未晤為悵。頃到湘眉處,明早飛北京,慮不獲見。北京聞頗恐慌,急於去看看。杏佛兄安好。志摩。」

北京聞頗恐慌,急於去看看,這才是他急於趕回北平的真正的原因。

南下,他坐的是張學良的座機,張不在機上,是送張的外交顧問顧維鈞到南京,向中樞報告東北的局勢並請示應對方略。機上乘客只有他們兩人,彼此交換對時局的看法,當是題中應有之義。華北局勢,亦非常危險,顧不會不告訴徐。

他擔心的,正是這個。

他亟亟回去,欲有所作為的,也正是這個。

可以說,一直到死,他都是一個赤誠的愛國者,為時局擔著心,為這個老大民族擔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