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名校才子當年「棄麻省理工百萬獎學金」堅持出家無怨無悔,8年後近況曝光感動全網:換一種方式一心為世人奉獻

PubDate:2021-06-12

究竟是什麼,讓一個北大天才放棄麻省理工的全額獎學金,毅然決然地選擇出家呢?

遁入空門

2010年,一位北大的學子宣佈出家為僧。

消息傳出後,震驚了全中國。

北大學子出家就已經夠驚爆了,更讓人震驚的是,他還是個數學天才。早在上高二時,他就奪得了2005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的金牌。

一年後他加入了國家隊,又奪得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高中老師盛讚他是領軍全國的頂尖人才,隨後他被保送到了北大的數學系。

進入大學後,他依然一騎絕塵碾壓群英,名揚海內外數學界。2010年臨近畢業時,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向他伸出橄欖枝,給予他一年7萬美元的全額獎學金。

別說是中國人了,就是美國大學生畢業後,也極少有人能夠一年掙7萬美元。麻省理工為了爭取他,堪稱下足了血本。

如同普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他的父母也激動萬分:兒子真是太出息了。又是給他收拾行李箱,又是幫他安排接機的嚮導。

但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他悄悄地給麻省理工的教授發了封郵件:

「很抱歉地通知您,我不會成為MIT的學生了。您可能會很驚訝,我決定把一生都奉獻給佛教,並成為北京龍泉寺的一名僧侶。」

當父母聽說後,立即從武漢趕到北京勸阻兒子。他們堅決反對兒子的決定,但兒子心意已決,爭吵也毫無用處。二老深感無助和疲憊,母親更因此病了一場。

另一邊,麻省理工的教授被他的行為感動,以激賞的口吻回復道:「這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認清自己的道路。

於是,這名天才少年義無反顧地拜入了北京龍泉寺,把無數人驚得目瞪口呆。

少年的名字,叫做柳智宇。

天才少年

柳智宇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從小就顯得與眾不同。也許是太過聰明,他在上幼稚園時竟然就思考起了人生。

當別的小朋友都高高興興地捉蚱蜢時,他總是保持距離、獨自轉悠。每當夕陽西下時,他無心欣賞風景,而是感覺自己被空虛包圍:「一下午又過去了,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些什麼呢?」

一個幼稚園的小朋友想這些大人都搞不懂的問題,自然感到乏味。

有時候他會喊「沒意思」,父母都沒在意,奶奶更是打趣他「什麼有意思」。

他的爸爸是物理老師,媽媽是工程師,都對兒子寄予厚望。深感世俗生活平庸的他,四年級的時候參加了數學培優班,從此沉浸在數學的世界裡。

為了考出好成績,得到老師的表揚,他不看電視、不打遊戲、很少交朋友,甚至在學校組織看電影時做卷子。

他也如父母期待的那樣,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在數學方面更是備受矚目,只是體質有點差,體育成績不好。

體育中考的時候,老師特意暗示他無需擔心。

結果成績下來時,他竟然考了滿分。由於感覺喪失了公平,對不起其他同學,他想要舉報自己,父母聽後滿臉的驚訝和恐懼。

他猛然發現,自己和父母產生了分歧:「他們所關心的是我的前途會不會受影響,而我所關心的,是一條心靈的出路。」

接下來的另一件事,更讓他對人生產生了懷疑。

結緣佛學

由於在數學上天賦異稟,他在高三時入選了國家集訓隊。但日復一日的機械訓練,讓他的身體出現了嚴重問題,後來更能看到許多奇怪的圖像和色彩。

昔日的朋友,一個個在篩選機制中淘汰出局。陷入孤獨中的柳智宇,愈發感覺不到數學的樂趣:這麼天天做題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他於是對校長說:「我個人不需要這塊金牌,而你們一附中需要這塊金牌。」

校長聽後大驚,趕緊聯繫數學教練,最終在教練的開導下,柳智宇同意繼續訓練。

他再次不負眾望,拿下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成為了三個滿分的獲得者之一。

但他的內心卻五味雜陳,他覺得那些一起陪練的優秀同學,雖然十分努力了,但在奧賽的道路還是被淘汰。他渴望能夠幫助他們,於是立下了「利眾生濟渡滄海的大願」。

進入北大後,他的眼疾加重,而且對數學喪失了最初的興奮。因為他深深懷疑:「如果我把數學學好了,就能幫我身邊的那麼多人解決他們的問題嗎?」

大一冬天,他加入了禪學社,認識了一位修佛的師姐。善於傾聽的師姐,讓他飄零的精神得到了久違的棲息。在師姐的引領下,柳智宇漸漸對佛學產生了感情。

一年之後,他和師姐一起到龍泉寺做義工,看到僧人整齊地走過。那一刻,他突然下定了出家的決心,認為佛學才是最理想的道路。

於是就發生了文章開頭的故事,北大數學天才遁入龍泉寺,引發了社會的軒然大波。

上山下山

北京龍泉寺擁有千年的歷史,遠望紅牆斑駁,寺內古樹參天。煙霞清淨,水月空靈,極具禪意和滄桑感,不時有善男信女前來拜佛。

因為柳智宇的到來,龍泉寺的名聲更加響亮。許多人到寺中想拜訪他,都統統被他拒絕。當時的他,特別崇拜方丈學誠法師,幾乎研讀了所有師父的授課和隨談。

在受戒前夕,他虔誠地寫道:「突然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哪怕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還能為三寶,為師父做點什麼。」

可是,難道寺院就給他帶來精神的安寧了嗎?

他翻譯了多部經書,最後竟然被師父學誠法師佔了署名。

上山八年的他,最終決定下山。

為了渡人苦難,他在2015年研習了心理學,試圖將心理學與佛學融合起來,如今正好派上了用場。

他開始接受採訪,在微博上發佈內容,並推出了「佛系心理諮詢」,結果被寺院視為異端分子。他的佛系心理諮詢頗受歡迎,有不少人發出邀約。

只是,渡人苦難談何容易。曾有網友評價道:「看到柳智宇,我想到一個人——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師。他是藝術上的天才,在藝術上的造詣無一不通,無一不精。」

但需要注意的是,李叔同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喜歡研究佛學,而且造詣很深。

再者,他出家時已經39歲,歷經人世浮華與滄桑,真有看破紅塵的味道。

李叔同的學生豐子愷說:「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弘一法師早年對母盡孝,對妻子盡愛,安住在第一層中。中年專心研究學術,便是遷居二層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做和尚,修淨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柳智宇還沒有踏入社會,人生履歷也不豐富,自己還在迷茫之中,焉能參透世俗和人生?

眾說紛紜

關於柳智宇出家,歷來有不同的見解。

有些人直接指出,這是北大的嚴重失誤,反映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悲哀。中國不缺少修為高深的僧人,缺的是亞裡斯多德、牛頓這樣的科學巨人。

高等學府是培養國家棟樑的地方,是為了讓你在入世後有一番作為。而不是讓你消極避世,最終跑到寺院出家。

但也有人認為,柳智宇的行為是在追求思想的覺悟,簡直是對社會的一種拷問。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裡,多數人都在追名逐利,極少有人去關注人生的思想和意義。

出家是個體對於生命的探索,與其他東西統統無關。柳智宇掙脫了俗世的各種束縛,不該用功利主義去評價他。

大浪滔滔,月明皎皎。古往今來,是非功過總是難以評說。即使天上有神仙,也無法左右區區凡人的意志。

「孔老師,孟老師啊,教教弟子吧。弟子一直在向上仰慕和希求,願冷漠、孤獨、傷害離我們遠去,願善良、仁慈、忠誠、智慧的光輝遍灑人間。」

這是他中學時的作文,小小年紀卻心懷大愛。即使後來理想破滅,下山的他依舊想渡人苦難。

林清玄曾說:「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可以看出,柳智宇從未失去想飛的心,想要達到無我的境界,不計較任何利益的問題。

但是,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他的理想恐怕很難實現了。

其實,在北京龍泉寺可謂「高僧」雲集,例如,賢威法師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賢啟法師是清華大學核能和熱能物理博士;禪興法師是清華大學流體力學博士;賢慶法師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

這些智力超群的人,從小就在學業一帆風順,讓別人可望而不可及。

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下,能上清北的學霸,就披上了成功者的光環。

但就把成績拋開,他們恐怕也是普通人,也會有面對社會的迷茫困惑。

於是,他們想找到解決的辦法。找個世外桃源,規避風雨,得到心靈的解脫。

但是他們真的就可以超脫了嗎?

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今社會恐怕也很難有真正的淨土了。

在龍泉寺的柳智宇看到佛門的是非時,才真正明白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8年後,他最終還是歸於塵世,也要為以後的生存奔波了。

教育的本質,在於提升自己的認識,在外界與自己的心靈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面對現實的殘酷,又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而我們教育恰恰忽視了這點。

誰都要經歷人生的磨礪,這與智商和分數無關。

也許,柳智宇的經歷,能讓有些老師和父母反思一下:在看重成績的同時,也應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

因為,我們的孩子不是柳智宇,經不起8年的曲折。

校長聽後大驚,趕緊聯繫數學教練,最終在教練的開導下,柳智宇同意繼續訓練。

他再次不負眾望,拿下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成為了三個滿分的獲得者之一。

但他的內心卻五味雜陳,他覺得那些一起陪練的優秀同學,雖然十分努力了,但在奧賽的道路還是被淘汰。他渴望能夠幫助他們,於是立下了「利眾生濟渡滄海的大願」。

進入北大後,他的眼疾加重,而且對數學喪失了最初的興奮。因為他深深懷疑:「如果我把數學學好了,就能幫我身邊的那麼多人解決他們的問題嗎?」

大一冬天,他加入了禪學社,認識了一位修佛的師姐。善於傾聽的師姐,讓他飄零的精神得到了久違的棲息。在師姐的引領下,柳智宇漸漸對佛學產生了感情。

一年之後,他和師姐一起到龍泉寺做義工,看到僧人整齊地走過。那一刻,他突然下定了出家的決心,認為佛學才是最理想的道路。

於是就發生了文章開頭的故事,北大數學天才遁入龍泉寺,引發了社會的軒然大波。

上山下山

北京龍泉寺擁有千年的歷史,遠望紅牆斑駁,寺內古樹參天。煙霞清淨,水月空靈,極具禪意和滄桑感,不時有善男信女前來拜佛。

因為柳智宇的到來,龍泉寺的名聲更加響亮。許多人到寺中想拜訪他,都統統被他拒絕。當時的他,特別崇拜方丈學誠法師,幾乎研讀了所有師父的授課和隨談。

在受戒前夕,他虔誠地寫道:「突然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哪怕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還能為三寶,為師父做點什麼。」

可是,難道寺院就給他帶來精神的安寧了嗎?

他翻譯了多部經書,最後竟然被師父學誠法師佔了署名。

上山八年的他,最終決定下山。

為了渡人苦難,他在2015年研習了心理學,試圖將心理學與佛學融合起來,如今正好派上了用場。

他開始接受採訪,在微博上發佈內容,並推出了「佛系心理諮詢」,結果被寺院視為異端分子。他的佛系心理諮詢頗受歡迎,有不少人發出邀約。

只是,渡人苦難談何容易。曾有網友評價道:「看到柳智宇,我想到一個人——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師。他是藝術上的天才,在藝術上的造詣無一不通,無一不精。」

但需要注意的是,李叔同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喜歡研究佛學,而且造詣很深。

再者,他出家時已經39歲,歷經人世浮華與滄桑,真有看破紅塵的味道。

李叔同的學生豐子愷說:「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弘一法師早年對母盡孝,對妻子盡愛,安住在第一層中。中年專心研究學術,便是遷居二層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做和尚,修淨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柳智宇還沒有踏入社會,人生履歷也不豐富,自己還在迷茫之中,焉能參透世俗和人生?

眾說紛紜

關於柳智宇出家,歷來有不同的見解。

有些人直接指出,這是北大的嚴重失誤,反映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悲哀。中國不缺少修為高深的僧人,缺的是亞裡斯多德、牛頓這樣的科學巨人。

高等學府是培養國家棟樑的地方,是為了讓你在入世後有一番作為。而不是讓你消極避世,最終跑到寺院出家。

但也有人認為,柳智宇的行為是在追求思想的覺悟,簡直是對社會的一種拷問。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裡,多數人都在追名逐利,極少有人去關注人生的思想和意義。

出家是個體對於生命的探索,與其他東西統統無關。柳智宇掙脫了俗世的各種束縛,不該用功利主義去評價他。

大浪滔滔,月明皎皎。古往今來,是非功過總是難以評說。即使天上有神仙,也無法左右區區凡人的意志。

「孔老師,孟老師啊,教教弟子吧。弟子一直在向上仰慕和希求,願冷漠、孤獨、傷害離我們遠去,願善良、仁慈、忠誠、智慧的光輝遍灑人間。」

這是他中學時的作文,小小年紀卻心懷大愛。即使後來理想破滅,下山的他依舊想渡人苦難。

林清玄曾說:「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可以看出,柳智宇從未失去想飛的心,想要達到無我的境界,不計較任何利益的問題。

但是,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他的理想恐怕很難實現了。

其實,在北京龍泉寺可謂「高僧」雲集,例如,賢威法師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賢啟法師是清華大學核能和熱能物理博士;禪興法師是清華大學流體力學博士;賢慶法師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

這些智力超群的人,從小就在學業一帆風順,讓別人可望而不可及。

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下,能上清北的學霸,就披上了成功者的光環。

但就把成績拋開,他們恐怕也是普通人,也會有面對社會的迷茫困惑。

於是,他們想找到解決的辦法。找個世外桃源,規避風雨,得到心靈的解脫。

但是他們真的就可以超脫了嗎?

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今社會恐怕也很難有真正的淨土了。

在龍泉寺的柳智宇看到佛門的是非時,才真正明白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8年後,他最終還是歸於塵世,也要為以後的生存奔波了。

教育的本質,在於提升自己的認識,在外界與自己的心靈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面對現實的殘酷,又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而我們教育恰恰忽視了這點。

誰都要經歷人生的磨礪,這與智商和分數無關。

也許,柳智宇的經歷,能讓有些老師和父母反思一下:在看重成績的同時,也應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

因為,我們的孩子不是柳智宇,經不起8年的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