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費漲價,小哥們月入上萬?我們跟蹤了一天…

導語:他們日夜奔波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熟悉每一條破舊的胡同, 每一棟豪華的大樓;他們知道你家在何處, 瞭解你的作息,

清楚你的脾氣。 但你卻對他一無所知。 今天, 土逗坐上快遞車的副駕駛, 和日日在城市間飛馳的快遞小哥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

雙十一又要來了, 快遞公司們紛紛興奮地宣佈快遞費漲價, 漲價, 漲價!聽說, 快遞小哥們要月入上萬了?

從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 中國快遞業進入單日快遞億件的時代。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資料顯示, 當前, 中國的網購人數占全國人口近4成, “剁手黨”們成功讓中國的快遞業務量連年增長, 自2014年開始我國快遞市場穩居世界第一。 同時, 中國快遞服務送達效率也在提升。 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公佈資料, 72小時準時率在2016年已達到的75.53%;距離在1000公里以下的快件中, 有84.62%能夠在48小時內送達。

快遞小哥自備小拖車, 東西多而大的時候就用車裝在一起拖著走。

輝煌的數字的創造者, 是隨著快遞業飛速擴張而形成的龐大的快遞員群體。 雙十一快到了, 眾多快遞公司已經提前進行準備, 加緊招兵買馬——沉默奔波了快一年的快遞小哥總是在這個時刻才頻繁地曝光。

太習以為常的常被忽略, 快遞小哥默默地承包了你的所有網購, 你對他卻可能一無所知。

土逗君對快遞員這份神秘的職業“伺機已久”。 快遞怎麼送?送快遞到底賺不賺?快遞小哥住哪裡?生活的怎麼樣?為了搞清這些問題, 土逗坐上了快遞員小韋的副駕駛, 和他一起邊送快遞邊聊天, 走近你看不到的快遞小哥。

躲在北京長安街胡同裡的快遞點

快遞小哥小韋所在的某達快遞藏在北京長安街東頭不遠的胡同裡。 隨著手機地圖導航過來, 只能看到巷子邊的牆上掛著大大的“某達快遞”, 沒有門店, 只有堆在牆邊的貨物告訴寄件人可到此牆邊寄件。

一個姑娘來此寄件填單, 以快遞箱為桌。

從這堵牆邊一個不起眼的小門進去, 拐好幾道彎, 才是這個快遞分點的正經辦公室。 若不是專為找人或是有重要業務而來, 或許很少有人會走進這個堆滿了雜物的、看似是私人居所的小小院落。

進去才知道, 快遞辦公室同時也是快遞員的集體宿舍。 進門的第一個房間裡有十個上下床鋪, 再往裡是一台電腦, 再進一個房間就是老闆娘和老闆一家的房間。 屋內沒有櫃子, 衣服、生活用品都掛或堆在床邊, 房間裡蚊蟲不少。

老闆娘說, 洗澡的地方就在進房間的玄關通道處, 那兒有一個花灑, 進屋的門和房間的門兩邊一關, 就能洗澡。 要是有人洗澡, 外面的人進不去, 裡面的人也出不來——快遞員們平時這樣沖澡。

快遞員的“浴室”。

長安街東側地價極高,國家單位機構眾多,名建築不少,旅客常顧。這簡陋破落小屋顯得格格不入。快遞分點的老闆說,這個辦公點是總公司花一萬元每個月的租金租下來的。在這樣的地段為快遞員提供住處,是快遞公司為保證附近貨品及時到達的必要投資——在分秒必爭的快遞行業,公司沒有理由讓快遞員每天花一兩個小時上下班。對於快遞員小韋來說,這個地方則是他每天快遞工作的起點和終點。

電車飛馳送件急,常常白跑好幾趟

快遞員小韋來自河北,曾經在建築工地上做過混凝土,2013年在另一家快遞公司當過快遞員,來這個新公司跑快遞已半年。

每天伴隨小韋出行的是一台配有後裝箱的快遞專用電瓶車,“13年我在某通幹快遞,一開始是腳蹬的三輪,到那兒之後兩個月就改電動了,我趕得比較巧。”如今,小韋的電動快遞車技十分純熟,遇到施工區域、泥濘小巷、單行道、堵車道等各種路況,他騎著電動車都如履平地。

送快遞是一件爭分奪秒的事情。按照規定,快遞需要在一定的時間裡送達。在快遞系統資訊化的之後,快遞小哥的行蹤在客戶那邊一目了然,這無形中增加了快遞員的送貨壓力。“每一個快件我一掃,客戶就能看到我手機號。有些著急拿貨的,就打電話來催件,不趕緊送到人家就投訴你。”

取件同樣也變得更加急迫,“以前人家叫取件都是打電話,現在都搞手機app,你兩個小時之內沒有去拿系統就自動扣你10塊錢。”小韋也很無奈,“有時候上17層的,在那裡等電梯心裡面就焦躁,就想,還有那麼多件,電梯咋還不上來呢?”

早上7點和下午2點,快遞員們每天需要在分貨點集中兩次。貨車和快遞員會在這片空地上“接頭”,前者將外來的貨物運到此處,快遞員則抽撿屬於自己負責的街道的貨品,用大頭筆在包裝箱上做便於識別的標記以便在送貨過程中迅速辨識,提高送貨速度。

但快遞員不夠快,也並非全是快遞員自己的問題。比如遇到客戶不在,就要把貨帶回去,下回再送,三次都投遞失敗,跟公司確認了才能退件,小韋有時要白跑好幾趟。在他看來,下雨天反而好做:“下雨天都在家裡頭,一喊一個准。”客戶的態度和拖延症都讓快遞小哥十分頭疼:“幹快遞啊,有的時候,脾氣再好你都受不了。給打電話,他們態度不好,說半天。還有呢,有時候你到了門口他半個小時不下來,跟他打電話,他說‘好好好’我馬上下去”,結果你始終見不到人。”

小韋在送貨點門口一邊等遲到的收件人,一邊給另一個用戶打電話:“我給你打過電話,你今天在嗎?哦,那你明天在嗎?應該在?行,那到時候電話聯繫成嗎?誒好那明天見!”

貨量“天註定”,最怕罰錢白乾

快遞員是計件工資,送的越多賺得越多,越忙也就意味著收入越高。小韋告訴土逗君,他們送一個件才賺一塊錢,週六日,能送一百三四,“我在這一行沒見過一個月六千的,能拿4000就算不錯了。”另外,這份工作幾乎全年無休,“除非你請假,請假就沒工資。一般請假不能超過四天,要是老闆找不到人替你,也不好請。”

小韋和其他快遞員一樣,一個人負責固定的一片區域。“多就多送點,少就少送點。十個是你,二十個是你,五十個也是你。”但區域內的貨量不由快遞員說了算。週一是小韋最忙的時候,每週的這一天他從來沒吃過中飯。到了每年的購物高峰期,更是加班加點:“雙十一雙十二的時候,得早點起,多跑幾趟。這一片區域就你一個人,雙十一想不加班到太晚,就靠個人能力了。”

分貨點選在車流人流都很少的小街道邊。一名快遞員說,為了來回的貨車和快遞車不擾民,分貨點不能選在另外那頭的社區旁邊。但是到了雙十一,東西實在太多,早上很早就開始揀貨,周邊的居民還投訴他們擾民。

相對送件,取件單件收入更高。取件起步價是8塊10塊,但為了積累更多找他取件的客戶,小韋會主動給自己的收入“打折”:“我們主要靠取件兒賺,老客戶的話你就得巴結他,有時候8塊錢,你就給他算6塊錢。”

但最讓小韋糟心的,是嚴苛的罰款制度。一旦丟件,後果十分嚴重,小韋曾經把一個貨品放社區物業代收,並給客戶發了短信通知,三天之後客戶說沒收到,丟件了,公司對他進行大額罰款,“我一天就掙一百多,我一天賠了一千。真操蛋。”

城市裡你最熟悉陌生人

由於負責的送貨區域固定,他對一切都十分熟悉。但他自己,卻始終走不進這座城市。

小韋對片區的建築分佈與狀況瞭若指掌。“這棟是社科院的宿舍樓,現在正在內外裝修”、“這依次是李氏、內務、史家”、“這是國家機構單位不讓進”、“那個社區沒有電梯,得走樓梯”。一路上,快遞小哥和大樓掃地的阿姨、看門的大叔、年輕的物業保安都熟絡地問候兩句,快遞小哥說,“天天跑,都認識。”但小韋更熟悉的,還有他常常“家訪”的客戶:“這上面這戶主人,女的,人特別好”、“他們家送一個禮拜了,頭一次見到人。”

快遞小哥對胡同裡的每家每戶非常熟悉,誰家的主人脾氣好,誰家的貨可以房門口,哪一家喜歡胡攪蠻纏,快遞小哥清清楚楚。

但他們熟悉的一切卻對他們並不“友好”。小韋是個熱心人,一回來了一件大貨,目的地是某酒店的8樓,“我到了她在的酒店時她剛好在門口,我說我給你送上去吧,結果人酒店不讓我們這些人上,我就去跟人酒店領班說這貨重,就讓我幫人送一下。”

不只酒店,許多高檔的場所是拒絕快遞員出現的。電車開到某寶大廈,小韋領著土逗君到了一個隱秘的側門進入大樓:“這棟樓客梯我們不能上,客梯是讓客人上的。我們是走貨梯,有時候等半個小時根本上不了,尤其到了吃飯點,送外賣全來了。有時候上了高層我趕時間,我就自己走客梯下,不過得小心,讓物業保安逮著了他得說你。”

圖為貨梯內景,和大樓的外觀相比,一點也不高大上。

快遞員多是進城務工者。小韋說,他現在的同事,都是來北京打工的,以前有的幹快遞,有的在建築工地,也有的幹工廠,他的年紀算中等的,老的還有五十多歲的。“我就納悶了,北京有啥好的,都往北京跑。”他說,要不是別的地方沒活兒幹,他也不願在北京。

走過工地,小哥回憶起過去他曾經打工的工地,“以前我在工地上做混凝土,又是後敲釘子,手指頭經常受傷,我四個指甲蓋兒都傷過。看,我這就少一塊肉。”快遞哥伸出手指給我看。

小韋15歲初中沒畢業就出來打工,如今三十不到,他已經有兩個孩子,一個七歲,一個三歲,都跟著老婆在河北老家。在他看來,把老婆孩子接到北京是不可能的:“就我一個人平均都要80塊錢開銷,我一個人買盒煙十塊,再加上喝點水都要花錢,還有吃飯呢,一頓二三十,一天還不止一頓呢,都在外邊吃。老婆沒工作,兩個孩子要上學,帶出來得花多少?養不起!”

工作之余他從來不出去玩,最多也就是在每天沒件送的時候在簡陋的宿舍玩玩手機。工作忙,和家人一年見不到幾次,但家裡的收入就靠他,他不能停。

這個城市從來不乏故事與奇跡,你習慣了這座城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日間穿梭于職場風雲,夜裡燈紅酒綠。而對於這個城市,快遞員或許比你知道得更多:他們日夜奔波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熟悉每一條破舊的胡同,每一棟豪華的大樓;甚至,他們知道你家在何處,瞭解你的作息,清楚你的脾氣。

他們撐起了現代城市的大多數細節,而他們的日夜卻仿佛發生在另一個世界。他們看似與你很近,但許多城市的生活空間與權利卻與他們無關。在快遞業不斷普遍化、高效化與技術化,並且創造出巨大財富的過程中,快遞員卻困在越來越嚴苛的勞動制度中,他們日復一日地竭力追趕不屬於他們的時間,卻賺不來一個家庭團聚。

到頭來,最辛勞的是快遞員,分大頭的卻是公司,快遞員月入幾萬的傳言不過是外界人的想像,不平等的勞資關係才真正需要審視。最值得尊敬的不是那些浮誇的數字,而是最熟悉你陌生人——那些快遞員們的勞動。

快遞員的“浴室”。

長安街東側地價極高,國家單位機構眾多,名建築不少,旅客常顧。這簡陋破落小屋顯得格格不入。快遞分點的老闆說,這個辦公點是總公司花一萬元每個月的租金租下來的。在這樣的地段為快遞員提供住處,是快遞公司為保證附近貨品及時到達的必要投資——在分秒必爭的快遞行業,公司沒有理由讓快遞員每天花一兩個小時上下班。對於快遞員小韋來說,這個地方則是他每天快遞工作的起點和終點。

電車飛馳送件急,常常白跑好幾趟

快遞員小韋來自河北,曾經在建築工地上做過混凝土,2013年在另一家快遞公司當過快遞員,來這個新公司跑快遞已半年。

每天伴隨小韋出行的是一台配有後裝箱的快遞專用電瓶車,“13年我在某通幹快遞,一開始是腳蹬的三輪,到那兒之後兩個月就改電動了,我趕得比較巧。”如今,小韋的電動快遞車技十分純熟,遇到施工區域、泥濘小巷、單行道、堵車道等各種路況,他騎著電動車都如履平地。

送快遞是一件爭分奪秒的事情。按照規定,快遞需要在一定的時間裡送達。在快遞系統資訊化的之後,快遞小哥的行蹤在客戶那邊一目了然,這無形中增加了快遞員的送貨壓力。“每一個快件我一掃,客戶就能看到我手機號。有些著急拿貨的,就打電話來催件,不趕緊送到人家就投訴你。”

取件同樣也變得更加急迫,“以前人家叫取件都是打電話,現在都搞手機app,你兩個小時之內沒有去拿系統就自動扣你10塊錢。”小韋也很無奈,“有時候上17層的,在那裡等電梯心裡面就焦躁,就想,還有那麼多件,電梯咋還不上來呢?”

早上7點和下午2點,快遞員們每天需要在分貨點集中兩次。貨車和快遞員會在這片空地上“接頭”,前者將外來的貨物運到此處,快遞員則抽撿屬於自己負責的街道的貨品,用大頭筆在包裝箱上做便於識別的標記以便在送貨過程中迅速辨識,提高送貨速度。

但快遞員不夠快,也並非全是快遞員自己的問題。比如遇到客戶不在,就要把貨帶回去,下回再送,三次都投遞失敗,跟公司確認了才能退件,小韋有時要白跑好幾趟。在他看來,下雨天反而好做:“下雨天都在家裡頭,一喊一個准。”客戶的態度和拖延症都讓快遞小哥十分頭疼:“幹快遞啊,有的時候,脾氣再好你都受不了。給打電話,他們態度不好,說半天。還有呢,有時候你到了門口他半個小時不下來,跟他打電話,他說‘好好好’我馬上下去”,結果你始終見不到人。”

小韋在送貨點門口一邊等遲到的收件人,一邊給另一個用戶打電話:“我給你打過電話,你今天在嗎?哦,那你明天在嗎?應該在?行,那到時候電話聯繫成嗎?誒好那明天見!”

貨量“天註定”,最怕罰錢白乾

快遞員是計件工資,送的越多賺得越多,越忙也就意味著收入越高。小韋告訴土逗君,他們送一個件才賺一塊錢,週六日,能送一百三四,“我在這一行沒見過一個月六千的,能拿4000就算不錯了。”另外,這份工作幾乎全年無休,“除非你請假,請假就沒工資。一般請假不能超過四天,要是老闆找不到人替你,也不好請。”

小韋和其他快遞員一樣,一個人負責固定的一片區域。“多就多送點,少就少送點。十個是你,二十個是你,五十個也是你。”但區域內的貨量不由快遞員說了算。週一是小韋最忙的時候,每週的這一天他從來沒吃過中飯。到了每年的購物高峰期,更是加班加點:“雙十一雙十二的時候,得早點起,多跑幾趟。這一片區域就你一個人,雙十一想不加班到太晚,就靠個人能力了。”

分貨點選在車流人流都很少的小街道邊。一名快遞員說,為了來回的貨車和快遞車不擾民,分貨點不能選在另外那頭的社區旁邊。但是到了雙十一,東西實在太多,早上很早就開始揀貨,周邊的居民還投訴他們擾民。

相對送件,取件單件收入更高。取件起步價是8塊10塊,但為了積累更多找他取件的客戶,小韋會主動給自己的收入“打折”:“我們主要靠取件兒賺,老客戶的話你就得巴結他,有時候8塊錢,你就給他算6塊錢。”

但最讓小韋糟心的,是嚴苛的罰款制度。一旦丟件,後果十分嚴重,小韋曾經把一個貨品放社區物業代收,並給客戶發了短信通知,三天之後客戶說沒收到,丟件了,公司對他進行大額罰款,“我一天就掙一百多,我一天賠了一千。真操蛋。”

城市裡你最熟悉陌生人

由於負責的送貨區域固定,他對一切都十分熟悉。但他自己,卻始終走不進這座城市。

小韋對片區的建築分佈與狀況瞭若指掌。“這棟是社科院的宿舍樓,現在正在內外裝修”、“這依次是李氏、內務、史家”、“這是國家機構單位不讓進”、“那個社區沒有電梯,得走樓梯”。一路上,快遞小哥和大樓掃地的阿姨、看門的大叔、年輕的物業保安都熟絡地問候兩句,快遞小哥說,“天天跑,都認識。”但小韋更熟悉的,還有他常常“家訪”的客戶:“這上面這戶主人,女的,人特別好”、“他們家送一個禮拜了,頭一次見到人。”

快遞小哥對胡同裡的每家每戶非常熟悉,誰家的主人脾氣好,誰家的貨可以房門口,哪一家喜歡胡攪蠻纏,快遞小哥清清楚楚。

但他們熟悉的一切卻對他們並不“友好”。小韋是個熱心人,一回來了一件大貨,目的地是某酒店的8樓,“我到了她在的酒店時她剛好在門口,我說我給你送上去吧,結果人酒店不讓我們這些人上,我就去跟人酒店領班說這貨重,就讓我幫人送一下。”

不只酒店,許多高檔的場所是拒絕快遞員出現的。電車開到某寶大廈,小韋領著土逗君到了一個隱秘的側門進入大樓:“這棟樓客梯我們不能上,客梯是讓客人上的。我們是走貨梯,有時候等半個小時根本上不了,尤其到了吃飯點,送外賣全來了。有時候上了高層我趕時間,我就自己走客梯下,不過得小心,讓物業保安逮著了他得說你。”

圖為貨梯內景,和大樓的外觀相比,一點也不高大上。

快遞員多是進城務工者。小韋說,他現在的同事,都是來北京打工的,以前有的幹快遞,有的在建築工地,也有的幹工廠,他的年紀算中等的,老的還有五十多歲的。“我就納悶了,北京有啥好的,都往北京跑。”他說,要不是別的地方沒活兒幹,他也不願在北京。

走過工地,小哥回憶起過去他曾經打工的工地,“以前我在工地上做混凝土,又是後敲釘子,手指頭經常受傷,我四個指甲蓋兒都傷過。看,我這就少一塊肉。”快遞哥伸出手指給我看。

小韋15歲初中沒畢業就出來打工,如今三十不到,他已經有兩個孩子,一個七歲,一個三歲,都跟著老婆在河北老家。在他看來,把老婆孩子接到北京是不可能的:“就我一個人平均都要80塊錢開銷,我一個人買盒煙十塊,再加上喝點水都要花錢,還有吃飯呢,一頓二三十,一天還不止一頓呢,都在外邊吃。老婆沒工作,兩個孩子要上學,帶出來得花多少?養不起!”

工作之余他從來不出去玩,最多也就是在每天沒件送的時候在簡陋的宿舍玩玩手機。工作忙,和家人一年見不到幾次,但家裡的收入就靠他,他不能停。

這個城市從來不乏故事與奇跡,你習慣了這座城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日間穿梭于職場風雲,夜裡燈紅酒綠。而對於這個城市,快遞員或許比你知道得更多:他們日夜奔波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熟悉每一條破舊的胡同,每一棟豪華的大樓;甚至,他們知道你家在何處,瞭解你的作息,清楚你的脾氣。

他們撐起了現代城市的大多數細節,而他們的日夜卻仿佛發生在另一個世界。他們看似與你很近,但許多城市的生活空間與權利卻與他們無關。在快遞業不斷普遍化、高效化與技術化,並且創造出巨大財富的過程中,快遞員卻困在越來越嚴苛的勞動制度中,他們日復一日地竭力追趕不屬於他們的時間,卻賺不來一個家庭團聚。

到頭來,最辛勞的是快遞員,分大頭的卻是公司,快遞員月入幾萬的傳言不過是外界人的想像,不平等的勞資關係才真正需要審視。最值得尊敬的不是那些浮誇的數字,而是最熟悉你陌生人——那些快遞員們的勞動。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