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咒很講究!一文教你最簡單的念佛念咒方法!

一些人在生活中不如意, 心得不到安靜, 都會選擇利用佛經念佛來去平衡自己, 對此念佛方法, 最簡單的念佛念咒方法到底如何?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念佛方法?

念佛方法是指:至於念佛, 心難歸一, 當攝心切念, 自能歸一。 攝心之法, 莫先于至誠懇切。 心不至誠, 欲攝莫由。 既至誠已, 猶未純一, 當攝耳諦聽。 無論出聲默念, 皆須念從心起, 聲從口出, 音從耳入。 (默念雖不動口, 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 耳根聽得清清楚楚, 如是攝心, 妄念自息矣。

念佛以往生淨土為旨歸, 亦以對治煩惱, 蕩滌妄想雜念為下手功夫。 佛以六根為六賊, 賊眾則難一網就擒。 娑婆眾生, 耳根最利, 意根功德最全。 故應在制服耳意二根上下功夫。 先利用耳根聽佛聲, 攝住意根作觀想, 緊緊制服, 其他諸根自然臣服。 所謂一根既返源, 六根鹹解脫。 古往今來諸多淨宗祖師大德在精修淨業中積累了諸多的方法,

以作末法行人的軌范, 略作介紹。

1.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已後, 面西正立, 合掌, 連聲稱阿彌陀佛, 盡一氣為一念。 如是十氣, 名為十念。 但隨氣長短, 不限佛數, 唯長唯久, 氣極為度。 其佛聲不高不低, 不緩不急, 調停得中, 如此十氣, 連續不斷, 意在令心不散, 專精為功故, 名為十念者, 顯是借氣束心。 心自不散, 但須隨氣長短, 不可強使多念, 強則傷氣, 只可十念, 不可二十三十, 多亦傷氣。 如加早晚十念, 或早午晚三次亦可。 如家有淨室或佛堂, 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 立念跪念均可。

十念法是慈雲懺主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趣, 為忙碌事務者所立。 實為無論僧俗閑忙均可奉持之法。 楚石禪師晨朝十念,

終身不缺;幽溪大師奉為日課, 至老不休。 古昆法師亦虔持此法。 此法能令心一處, 一心念佛, 決定往生, 念數雖少, 功德頗深。

2.十念記數法

印光大師為對治妄波沸湧而立。 當念佛時, 從一句至十句, 須念得分明, 仍須記得分明。 至十句已, 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 不可二十三十, 隨念隨記, 不可掐珠, 唯憑心記。 若十句直記為難, 或分為兩氣, 則從一至五, 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 當從一至三, 從四至六, 從七至十, 作三氣念, 念得清楚, 記得清楚, 聽得清楚, 妄念無處著腳, 一心不亂, 久久自當得之。

此十念記數法與晨朝十念法, 攝妄則同, 用功大異。 晨朝十念, 盡一口氣為一念, 不論佛數多少。 此以一句佛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則可, 若二十三十,

則傷氣成病。 此則念一句佛, 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 心知十句。 從一至十, 從一至十, 縱日念數萬, 皆如是記。 不但去妄, 最能養神。 隨快隨慢, 了無滯礙, 從朝至暮, 無不相宜。 十念記數, 以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 雖欲起妄, 力不暇及。 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追頂念

念佛要一心不亂, 只以一句佛號, 一句頂一句, 一聲追一聲, 如猛將提刀捉賊, 努力直前, 無少憩息。 不可高聲傷氣, 不可逼氣動火, 不可默努傷血, 不可輕鬆養識, 不可沉靜墮昏。 坐、立、行各半技小香, 周而復始, 均勻不斷。 此法或在健時一日間一做, 極力追頂, 猛之又猛, 情識不斷, 物我同消, 一法不立。 此個光景, 名為一心不亂。 或於每坐念佛末後一用, 或妄想洶湧時用, 此法須善用, 否則, 容易受病。

4.高聲念

若神志昏沉, 或妄想紛起時, 振作精神, 高聲念佛, 聲聲快足, 乃至高亢入雲, 別具一番境界。 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 滌蕩五陰之塵垢, 觀音入心, 則心易專而雜念少。 《業報差別經》雲: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 二天魔驚怖, 三聲遍十方, 四三途息苦, 五外聲不入, 六令心不散, 七勇猛精進, 八諸佛歡喜, 九三昧現前, 十往生淨土。 又經雲:大念見大佛, 小念見小佛, 高聲念佛一法, 願常行之。

5.金剛念

著心氣不適, 或人地有礙, 但動口唇, 用金剛持法, 不拘多少, 總要字字從心裡過, 心憶而動於舌, 舌動而後返於心。 舌既有聲, 耳還自聽, 綿綿密密, 歷歷分明, 口耳相傳, 自他不隔, 是為心念心聽。 心念心聽, 則目不妄視, 鼻不妄嗅,

身不妄動, 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將出來。

6.隨息念佛

或於氣靜心平時, 先想己身, 在圓光中, 默想鼻端, 想出入息, 每一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吸氣時念南無, 呼氣時念阿彌陀佛), 方便調息, 不緩不急, 心息相依, 隨其出入, 行住坐臥, 皆可行之, 勿令間斷, 縱令昏寐, 含佛而寢;覺即續之, 常自密持, 攝心既久, 息念兩忘。 即此身心, 與虛空等, 持至純熟。 心眼開通, 三昧忽爾現前, 得大受用。

7.系緣念

行往坐臥, 語默動靜, 穿衣吃飯, 一切時一切處, 皆繫念佛號。 雖事務忙碌, 內心亦不忘於佛及憶淨土。 譬如世人切事系心, 雖經歷語言, 去來坐臥, 種種作務, 而不妨密憶, 前事宛然;念佛之心, 亦應如是。 或若失念, 數數攝還, 久久成性, 任運常憶。 但於潔淨處, 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系緣念佛不妨礙世間法。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於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制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如黃打鐵念佛往生,葛濟之夫人織布念佛見佛等,足資佐證。系緣念佛即塵勞而道場,在家人尤宜著力。

8.觀字念

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或觀梵文字形NamoAmitabha,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照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耳根與意根並攝。攝心顯著,淨念易成。

9.持名與觀想合修

凡於行住坐臥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於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淨土莊嚴。經行疲乏則跌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是迴圈善巧修行,必定成就往生淨業。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採用,跌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

(1)自坐蓮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台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跌坐勝寶蓮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稜,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觀經》雲:「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3)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淨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10.臨睡觀念法

修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竟,發願雲: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

發願已,正念入觀,或臨睡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但辦專志,必如所願。

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蓮池大師雲:「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淨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輒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於淨土,功不唐捐。」冀淨業學人於每日功課後,或臨睡時行之。

頂禮盡虛空一切諸佛菩薩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系緣念佛不妨礙世間法。例如,耕田、經商、造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或默持佛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作工用的是手,念佛用的是心,心之於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制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如黃打鐵念佛往生,葛濟之夫人織布念佛見佛等,足資佐證。系緣念佛即塵勞而道場,在家人尤宜著力。

8.觀字念

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或觀梵文字形NamoAmitabha,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照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耳根與意根並攝。攝心顯著,淨念易成。

9.持名與觀想合修

凡於行住坐臥時,則一心執持名號,凡於蒲團上跏趺靜坐時,則心心觀想佛像與淨土莊嚴。經行疲乏則跌坐以觀佛,坐久則經行以稱名。如能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如是迴圈善巧修行,必定成就往生淨業。持名方法有上述諸種可資採用,跌坐觀想之方略舉數端。

(1)自坐蓮花想

在念佛心中默下觀想,想目前生一大蓮華,不拘青黃赤白,狀如車輪之大,觀想華狀分明,仍想自身坐在華中,須台之上,端然不動。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當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蓮華化生,得未曾有。作眼目開想,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聲,皆說所樂聞法,所聞悉與十二部經相合。

(2)白毫觀

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跌坐勝寶蓮台,端正無比,兩眉之間,有白毫一顆,長丈五尺,周圍五寸,白如珂雪,外有八稜,右旋宛轉,中則虛空,放淨光明,瑩淨明徹,不可具說,顯映金顏,分齊分明,作此想時,停心住念,堅固勿移。心內憶念白毫相光四字,愈久愈妙。《觀經》雲:「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3)阿彌陀佛觀

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另外亦可對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若德風華雨,若妙香天樂,若泉池樓閣,若林樹寶網,-一憶念,一境一幕,神遊淨域。先送心歸極樂,臨終定得蓮華化生。

10.臨睡觀念法

修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竟,發願雲:

弟子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

發願已,正念入觀,或臨睡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但辦專志,必如所願。

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蓮池大師雲:「善導大師古稱阿彌陀佛化身,今此願文,修淨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暫時無驗而輒廢惰,務必久遠行持,必於淨土,功不唐捐。」冀淨業學人於每日功課後,或臨睡時行之。

頂禮盡虛空一切諸佛菩薩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