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3億中國人在收音機邊等待他的聲音響起,難忘「小說連播」的流金歲月

作者 張鵬

青年時代的李野墨請

現在的孩子可能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小說連播》了, 可是對於我們70後的這一代人來說, 《小說連播》卻深深烙刻在記憶裡,

它伴著我們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無數美好的時光, 完成了對我們最初的文學啟蒙, 讓我們認識了孫少平、田曉霞、祁老爺子、白嘉軒、安娜卡列妮娜、福爾摩斯……我永遠忘不了, 當我第一次聽《平凡的世界》, 演播者那充滿磁性的男中音, 時而娓娓道來如暖陽, 時而激情澎湃如江河, 我被這個聲音深深迷住了。

當時我不會想到, 將來會有一天可以面對這個聲音的主人, 那充滿魅力的聲音竟絲毫未變, 可時光已經過去了將近30年。 這位演播者從當年的俊逸青年, 到如今鬢邊已生華髮, 可我仍固執地認為, 他活在「小說連播」的世界裡從未變老。

對很多人來說, 他是熟悉的陌生人, 他是只聞其聲的老朋友, 他就是著名演播藝術家李野墨。

3億人收聽《平凡的世界》

如約來到李野墨老師家拜訪, 他隨意聊天, 率性說笑, 我卻總有一種想閉上眼睛傾聽的衝動, 那熟悉之極的聲音就像鑰匙, 打開了往昔記憶的閘門。

時光回到1988年3月27日中午12點半, 還是中學生的我收聽《平凡的世界》第一集播出,

隨著電波傳來一個冷峻深沉又充滿書卷氣的男中音:「1975年二三月間, 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 細濛濛的雨絲夾雜著一星半點的雪花……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 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沒有到來……」

我曾經一直以為, 這個聲音屬於一個中年人, 那種厚重沉鬱的聲線, 對語言恰如其分的處理, 以及對不同人物的深刻演繹, 沒有幾十年的生活積澱難以如此遊刃有餘。 實際上, 當時的李野墨剛滿30歲, 是一個長髮披肩, 充滿藝術氣質的俊逸青年。

當時李野墨從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導演專業畢業, 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製作中心做編導, 因為對播音的喜愛和天生的好音色, 業餘時間做演播和配音工作。

26歲那年他演播了柯雲路的小說《新星》, 在演播界已經小有名氣, 他自己也沒有想到, 會因為演播《平凡的世界》而爆紅, 並從此和播小說結緣一生。

「1988年演播《平凡的世界》時, 路遙的這部作品並不紅, 相反正在遭受非議和批評, 三部中只有第一部出版了, 第二部還沒有找到出版社, 第三部甚至還沒寫完, 居然就這樣開播了。 」這種情況在李野墨的演播生涯中絕無僅有, 促成此事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的資深編輯葉詠梅, 她目光獨到並且堅定地認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傑作,所以想通過《小說連播》推薦給全國讀者。

「我播第一部手裡拿著書, 播第二部手裡拿著清樣, 播第三部手裡拿的是手稿, 我根本不知道小說的結局會怎樣。

」李野墨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 他並不知道, 有一位特殊的聽眾每天收聽他的演播, 這個人就是作者路遙。 路遙後來表示, 正是「長篇小說連播」督促他加緊寫作。 他總是每天中午聽李野墨演播的第一部, 覺得就像脊背上被狠抽一鞭, 督促他鼓足力氣創作第三部。 距離計畫中第三部開播只剩5天的時候, 路遙終於送來了剛完工的手稿。

《平凡的世界》播出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當年, 無數像我一樣的聽眾大半年每天中午守在收音機邊, 沉浸在李野墨用聲音構置的文學世界中, 被黃土高原上兩兄弟的命運打動, 和他們一起經歷悲歡離合。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統計, 這部小說的第一次播出中, 聽眾達到3億人。

電臺還收到上萬封群眾來信, 在當時創下紀錄, 這樣的盛況以後再未出現。

1991年, 《平凡的世界》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成為中國當代小說創作中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 可以說, 是數以億計的聽眾和讀者把路遙推上了茅盾文學獎的領獎臺, 《小說連播》功不可沒, 很多人由此記住了李野墨的名字。

30年播了近200部小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一個文學大爆發的年代。經歷了十年浩劫的文化封鎖,人們渴望讀書,用各種管道尋找優秀的中外文學作品,一大批傑出作家脫穎而出。那是一個全民談論文學、詩歌,小說的時代,也是小《小說連播》最紅火的日子,李野墨終於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

李野墨已經記不清自己這些年演播過多少名著小說,大約不會少於200部,中國的,外國的,現代的,古典的,應有盡有。他說自己並非什麼書都播,甚至可以說選擇演播的作品頗為苛刻,不喜歡的書不播,藝術水準不高的也不播。

李野墨覺得,好的文學作品可以用語言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人物,「就像《紅樓夢》中‘壽怡紅群芳開夜宴’那一段,那麼多人物出場,即使捂上名字,通過他們說話的語氣風格,也完全能猜出是誰。可如今有些小說,通篇只有一個人在說話,就是那個文化程度不太高的作者。」

正是對文學語言的品評鑒賞決定了他播書的原則:一是遵從心底的感覺遠比淺表的形式來得重要;二是樸實往往比華麗更具意境、更得人心。

看似隨意的閒聊,卻可以聽出李野墨有很深的文學修養。「我特別感謝我的父母,在‘文革’那段把所有世界的、中國的經典文學名著都視為‘黃書’的時期,不論我看什麼書,他們都不干涉、不限制我。現如今再錄一些名著的時候,這些書一般我年輕時都讀過,雖然有些細節記得不那麼清楚了,但是對這本書的感覺還在。」李野墨的母親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演員,父親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作曲家,他們給兩個兒子取名李野紅和李野墨,名字中暗藏「紅與黑」,從中可見他們的品味,大概是司湯達的書迷吧。

我想,這大概就是李野墨獨特的聲線中那種濃濃書卷氣的緣由,他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路遙在給葉詠梅編輯的信中曾這樣提到過李野墨:「他的質樸和才華,以及很有深度的藝術修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於自己喜歡的作品,李野墨是不吝於一播再播的。2009年,在路遙先生誕辰60周年之際,51歲的李野墨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之邀,再次錄製小說《平凡的世界》。「錄製的時候,依然還是很感動,依然還是很投入。」雖然已經看過很多遍這部書,但是李野墨每次看都會情不自禁沉浸其中,「看著看著我又變成了一個普通的讀者,而且總是要讀到心裡發熱、鼻子發酸、淚水模糊了雙眼之後才掩卷長歎。」

不久前,李野墨重新錄製了另一部名著《白鹿原》,算是了結了自己的一個心願。1993年陳忠實的這部巨著剛問世,他就曾經在「長篇小說連播」中播過這本書。「但是非常遺憾,因為當時的社會形勢,一部53萬字的書硬是被刪了一半,刪得太狠了,原本要播100多集的作品,結果只播了四五十集,書中很多精華都沒有了。」李野墨一直將此引為憾事,趁著前一段《白鹿原》電視劇熱播,他終於有機會重播這部小說,這次他拿到的是50萬字的版本,一共錄了120集。「雖然也有刪節,但已相當不易,我完全像播一部新的書。」

重播這件事對李野墨來說從來都不是重複,而是重新創作的過程,他說這就像是「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他一直想把以前播過但有遺憾的重新錄一遍,包括《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這些我們當年聽過的俄羅斯名著,其中《靜靜的頓河》比首播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內容,這對於老聽眾來說,真是莫大的福音。

絕不能從我嘴裡說出病句

很多人都以為這樣嫺熟的技藝來自演播者事先對作品的熟讀和準備,可恰恰相反,李野墨在演播之前很少通讀作品,只是大略看一下,全靠現場發揮。「我可以嘴裡讀著這一行,眼睛看著下一行;如果不知道下一句是什麼,上一句就無法說完美。」這種不可思議的「視讀」能力是如何煉成的?很多人,包括學生都問過他這個問題,李野墨每次都會說出氣死人的大實話:「學不來,天生的。」

李野墨表示,他這樣做是為了保持對作品的一種新鮮感和興奮度,他甚至故意不去看小說的結局。前不久他錄製周梅森的小說《人民的名義》,電視劇播的那麼火他沒有看,小說也故意沒有看完 ,所以他始終不知道最後的大反派是誰。當時錄音師偶然知道這事,大吃一驚,忍不住想劇透,卻被李野墨強行制止了,「告訴我就沒意思了,我就想保持一個懸念,我播著才有興趣,壞人臉上又沒刻著字,我想和聽眾一起慢慢知道答案。」

李野墨還有一個絕活,就是可以一邊播一邊改。「現在有些小說寫的不太講究,經常會有病句,例如‘他拖著兩條濕漉漉的雙腿’這樣的句子,我只能一邊播一邊改病句。我有一個原則,我嘴裡絕對不能說出病句,聽眾不嫌我丟人我自己還嫌丟人呢!」

李野墨最用心的一次改編是他演播歷史小說《貞觀之治》,細心的書迷發現,廣播版內容比原本小說豐實了不少,原來,是李野墨在演播時臨場發揮、旁徵博引,對於唐朝的官職制度,還有比較難懂的典故,他深入淺出地做了解釋,讓聽眾更容易理解,同時也漲了不少歷史文化知識。「按理說,演播不同於評書,它應該絕對忠實于文學,不能隨意增改文字。」李野墨如此闡釋,「但《貞觀之治》不同,它更靠近於歷史讀本。因此,在涉及到古時官職、著名典故時,給聽眾加些‘料’,不啻為一種謹慎的嘗試。」演播時看似他信手拈來,實際上背後做了大量的案頭準備,這已經完全超出了一個演播者的工作範疇。

如果瞭解到李野墨酷愛讀書的習慣,就不難理解他的這種做法。我曾聽到一個「傳說」,李野墨家的「廁所讀物」都是《資治通鑒》、《史記》或者《左傳》之類的書,我趁機向他求證,他笑笑並未否認,由此可見,讀書破萬卷,出口才能成章。

李野墨播書30多年,可是對於他的正差中央電視臺導演來說,播書只能算是一個業餘愛好,明年李野墨就到了退休的年紀,他做出了一個決定:「以後我會把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演播,因為這是我覺得特別快樂的一件事,不知不覺中,演播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愜意的一部分。」

如今,演播小說的報酬不高,即使是李野墨這樣的名家也是如此,但是他並不很在意,他在意的是那種感受。「不管心情有多不好,一旦走到演播室,坐到話筒前開口演播,我的心情就會完全融入書裡,直到錄製一講完成。這件事情帶給我的只有快樂。」

雖然已近花甲之年,可李野墨似乎比年輕人活的更為率性瀟灑,言談舉止流露出一片真性情。他笑談自己過得不錯皆因有個好心態:「我這輩子最幸運的就是,沒有因為掙錢做過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這事聽起來容易,卻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愛這座城市,就在這裡認真生活。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一個文學大爆發的年代。經歷了十年浩劫的文化封鎖,人們渴望讀書,用各種管道尋找優秀的中外文學作品,一大批傑出作家脫穎而出。那是一個全民談論文學、詩歌,小說的時代,也是小《小說連播》最紅火的日子,李野墨終於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

李野墨已經記不清自己這些年演播過多少名著小說,大約不會少於200部,中國的,外國的,現代的,古典的,應有盡有。他說自己並非什麼書都播,甚至可以說選擇演播的作品頗為苛刻,不喜歡的書不播,藝術水準不高的也不播。

李野墨覺得,好的文學作品可以用語言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人物,「就像《紅樓夢》中‘壽怡紅群芳開夜宴’那一段,那麼多人物出場,即使捂上名字,通過他們說話的語氣風格,也完全能猜出是誰。可如今有些小說,通篇只有一個人在說話,就是那個文化程度不太高的作者。」

正是對文學語言的品評鑒賞決定了他播書的原則:一是遵從心底的感覺遠比淺表的形式來得重要;二是樸實往往比華麗更具意境、更得人心。

看似隨意的閒聊,卻可以聽出李野墨有很深的文學修養。「我特別感謝我的父母,在‘文革’那段把所有世界的、中國的經典文學名著都視為‘黃書’的時期,不論我看什麼書,他們都不干涉、不限制我。現如今再錄一些名著的時候,這些書一般我年輕時都讀過,雖然有些細節記得不那麼清楚了,但是對這本書的感覺還在。」李野墨的母親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演員,父親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作曲家,他們給兩個兒子取名李野紅和李野墨,名字中暗藏「紅與黑」,從中可見他們的品味,大概是司湯達的書迷吧。

我想,這大概就是李野墨獨特的聲線中那種濃濃書卷氣的緣由,他堅信「腹有詩書氣自華」。路遙在給葉詠梅編輯的信中曾這樣提到過李野墨:「他的質樸和才華,以及很有深度的藝術修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於自己喜歡的作品,李野墨是不吝於一播再播的。2009年,在路遙先生誕辰60周年之際,51歲的李野墨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之邀,再次錄製小說《平凡的世界》。「錄製的時候,依然還是很感動,依然還是很投入。」雖然已經看過很多遍這部書,但是李野墨每次看都會情不自禁沉浸其中,「看著看著我又變成了一個普通的讀者,而且總是要讀到心裡發熱、鼻子發酸、淚水模糊了雙眼之後才掩卷長歎。」

不久前,李野墨重新錄製了另一部名著《白鹿原》,算是了結了自己的一個心願。1993年陳忠實的這部巨著剛問世,他就曾經在「長篇小說連播」中播過這本書。「但是非常遺憾,因為當時的社會形勢,一部53萬字的書硬是被刪了一半,刪得太狠了,原本要播100多集的作品,結果只播了四五十集,書中很多精華都沒有了。」李野墨一直將此引為憾事,趁著前一段《白鹿原》電視劇熱播,他終於有機會重播這部小說,這次他拿到的是50萬字的版本,一共錄了120集。「雖然也有刪節,但已相當不易,我完全像播一部新的書。」

重播這件事對李野墨來說從來都不是重複,而是重新創作的過程,他說這就像是「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他一直想把以前播過但有遺憾的重新錄一遍,包括《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這些我們當年聽過的俄羅斯名著,其中《靜靜的頓河》比首播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內容,這對於老聽眾來說,真是莫大的福音。

絕不能從我嘴裡說出病句

很多人都以為這樣嫺熟的技藝來自演播者事先對作品的熟讀和準備,可恰恰相反,李野墨在演播之前很少通讀作品,只是大略看一下,全靠現場發揮。「我可以嘴裡讀著這一行,眼睛看著下一行;如果不知道下一句是什麼,上一句就無法說完美。」這種不可思議的「視讀」能力是如何煉成的?很多人,包括學生都問過他這個問題,李野墨每次都會說出氣死人的大實話:「學不來,天生的。」

李野墨表示,他這樣做是為了保持對作品的一種新鮮感和興奮度,他甚至故意不去看小說的結局。前不久他錄製周梅森的小說《人民的名義》,電視劇播的那麼火他沒有看,小說也故意沒有看完 ,所以他始終不知道最後的大反派是誰。當時錄音師偶然知道這事,大吃一驚,忍不住想劇透,卻被李野墨強行制止了,「告訴我就沒意思了,我就想保持一個懸念,我播著才有興趣,壞人臉上又沒刻著字,我想和聽眾一起慢慢知道答案。」

李野墨還有一個絕活,就是可以一邊播一邊改。「現在有些小說寫的不太講究,經常會有病句,例如‘他拖著兩條濕漉漉的雙腿’這樣的句子,我只能一邊播一邊改病句。我有一個原則,我嘴裡絕對不能說出病句,聽眾不嫌我丟人我自己還嫌丟人呢!」

李野墨最用心的一次改編是他演播歷史小說《貞觀之治》,細心的書迷發現,廣播版內容比原本小說豐實了不少,原來,是李野墨在演播時臨場發揮、旁徵博引,對於唐朝的官職制度,還有比較難懂的典故,他深入淺出地做了解釋,讓聽眾更容易理解,同時也漲了不少歷史文化知識。「按理說,演播不同於評書,它應該絕對忠實于文學,不能隨意增改文字。」李野墨如此闡釋,「但《貞觀之治》不同,它更靠近於歷史讀本。因此,在涉及到古時官職、著名典故時,給聽眾加些‘料’,不啻為一種謹慎的嘗試。」演播時看似他信手拈來,實際上背後做了大量的案頭準備,這已經完全超出了一個演播者的工作範疇。

如果瞭解到李野墨酷愛讀書的習慣,就不難理解他的這種做法。我曾聽到一個「傳說」,李野墨家的「廁所讀物」都是《資治通鑒》、《史記》或者《左傳》之類的書,我趁機向他求證,他笑笑並未否認,由此可見,讀書破萬卷,出口才能成章。

李野墨播書30多年,可是對於他的正差中央電視臺導演來說,播書只能算是一個業餘愛好,明年李野墨就到了退休的年紀,他做出了一個決定:「以後我會把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演播,因為這是我覺得特別快樂的一件事,不知不覺中,演播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愜意的一部分。」

如今,演播小說的報酬不高,即使是李野墨這樣的名家也是如此,但是他並不很在意,他在意的是那種感受。「不管心情有多不好,一旦走到演播室,坐到話筒前開口演播,我的心情就會完全融入書裡,直到錄製一講完成。這件事情帶給我的只有快樂。」

雖然已近花甲之年,可李野墨似乎比年輕人活的更為率性瀟灑,言談舉止流露出一片真性情。他笑談自己過得不錯皆因有個好心態:「我這輩子最幸運的就是,沒有因為掙錢做過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這事聽起來容易,卻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愛這座城市,就在這裡認真生活。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