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服役後首次飛行就具備戰鬥力 陸航空中突擊旅再添新利器

最近強冷空氣來襲, 大家都紛紛正式開啟了“過冬模式”。 可是對於我們敬愛的解放軍戰士們來說, 越是嚴寒苛刻的氣候, 越是要熱火朝天地苦練備戰打仗本領。 近日, 新聞報導了第83集團軍某空中突擊旅舉行了一場實兵空中突擊訓練, 值得強調的是, 這次訓練也是某新型戰機列裝該部隊的第一次飛行訓練。 入列後首次飛行就是實戰化訓練, 直接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這在過去是從來沒有過的。


兩架直-18A直升機起飛

從視頻畫面中可以看出, 該空中突擊旅最新服役的直升機, 咋一看與目前廣泛裝備的直-8大型直升機比較相似,

但是深究起來卻發現每個設計細節都完全不同。 沒錯, 這正是中國航空工業最新研製的直-18A大型突擊直升機。 直-18A是在徹底消化吸收直-8系列直升機的技術基礎上, 重新自主設計而來的13噸級突擊運輸直升機。 其擁有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和自衛系統, 作戰航程超過1000公里, 艙內可以搭載30多名全副武裝的戰士, 也能裝載各類全地形車, 還能夠吊運輕量化榴彈炮、輕型裝甲突擊車等裝備, 是未來陸軍航空兵空中突擊旅的中堅力量之一。


直-18A直升機側面特寫


機身截面已經與老直-8完全不同

眾所周知, 直-8是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引進法國SA321“超黃蜂”直升機技術, 仿製出來的一款13噸級直升機, 經過不斷地自主創新改進,

運輸、搜救、反潛、預警等多個型號, 具有高原飛行能力, 廣泛裝備陸海空三軍。 不過, 由於直-8最初採用了3台加拿大普惠公司提供的PT-6B渦軸發動機, 後來由於美國的壓力, 加拿大被迫停止了發動機供貨;而當時國產的動力系統進度滯後, 技術性能也遠不如普惠的產品。 這導致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 直-8的生產和使用進度都受到了很大影響。


上面是該部佇列裝的直-8B運輸直升機

經過數十年的艱苦發展攻關, 如今國內直升機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突破, 尤其是渦軸發動機、傳動變速箱、飛行控制系統等最為核心的技術, 都已經徹底實現了自主研發, 技術性能完全能夠滿足新型號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 國內一方面全新立項研製10噸級的直-20先進通用直升機;另一方面繼續深入挖掘直-8平臺的性能潛力,

先行滿足當前形勢下部隊對大型直升機的迫切需求。


直-18A和直-8A外形對比, 幾乎每一個細節都不一樣。

航空工業先後研發了直-8F(高原型)、AC313(直-8F-100民用型)等改進型號, 逐步換裝複合材料旋翼、新型機體框架結構材料、新一代綜合航空電子系統和玻璃化座艙等國產先進技術, 提高了飛行性能和產品可靠性。 在此基礎上, 再針對機體結構、氣動外形、機載任務設備等其他部分進行全面重新設計, 尤其是使用完全國產的渦軸-6C改進型發動機(未來還有新一代渦軸)替換了加拿大產品, 發動機功率進一步提升, 飛行性能也進一步提高——直-18這個新編號應運而生。

無論是外觀還是內在, 直-18跟原來的直-8都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有軍迷網友評論說, 原本是“山寨貨”, 經過不斷自主改進, 恐怕連原產地法國人都認不出來了。


航空工業直升機所7055三高鋁合金研發團隊部分成員合影

別看這些改進似乎不起眼, 鍵盤俠們永遠不明白背後的技術攻關要付出多少汗水。 2012年冬天, 為了攻克大型直升機所需的大型超厚、超寬預拉伸鍛件結構和材料, 航空工業直升機所領銜成立了跨行業、跨單位的專案團隊, 經歷無數次試驗和失敗, 都沒有放棄。 材料專家曹瑤琴連續幾個晝夜分析試驗資料, 終於破除了該新型材料的問題癥結;年輕的設計員徐茂發現新型材料的強度已經超出了通用鋁合金材料的強度上限,

為此國內專門建立了該新型材料的試驗標準。 歷時5年之後, 2017年7月, 國內自主研發的“超長、超寬、超厚”的“三超”規格框架結構順利通過所有性能測試, 相關技術被完整攻克, 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 為今後繼續改進直-18大型直升機、未來自主研製新一代重型直升機鋪平了道路。


直-18海軍突擊運輸型設想圖

正是因為航空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 直-18性能已經跟老直-8不可同日而語, 極限飛行高度超過8000米, 吊運貨物能力超過6噸, 貨艙寬度和容積大幅提高, 全副武裝的人員裝載數量也明顯增加。 自從直-18系列研製成功之後, 中國陸軍航空兵再也沒有從俄羅斯引進噸位接近的米-17系列直升機了。

如今, 直-18已經開始批量裝備多個集團軍的空中突擊旅, 逐步形成戰鬥力。前文中提到的83集團軍某空中突擊旅,在接裝直-18之後、第一次飛行訓練時,就能夠在直-10武裝直升機協同掩護配合下,遂行作戰人員突擊投送的實戰化任務。這是因為在接裝新飛機之前,該部隊就提前派出飛行員前往生產廠家,先行熟悉裝備性能,開展模擬器和實機試飛體驗。經過為期4個月的提前訓練,戰鬥力的生成時間大幅減少。新飛機一出廠交付部隊,就已經具備初始戰鬥能力,下一步就可以進行更加複雜的空地協同作戰訓練。一切從實戰需求出發,備戰打仗成常態,這兩句話已經成為我軍各部隊的真實寫照。


陸航飛行員佇列。不斷服役的新型裝備,需要更多、更出色的人才來駕馭。

本文作者為妹子楊,首發於騰訊企鵝號《超視距》,堅持為您帶來有營養、有趣味的原創軍事內容,歡迎關注!

原創不易,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逐步形成戰鬥力。前文中提到的83集團軍某空中突擊旅,在接裝直-18之後、第一次飛行訓練時,就能夠在直-10武裝直升機協同掩護配合下,遂行作戰人員突擊投送的實戰化任務。這是因為在接裝新飛機之前,該部隊就提前派出飛行員前往生產廠家,先行熟悉裝備性能,開展模擬器和實機試飛體驗。經過為期4個月的提前訓練,戰鬥力的生成時間大幅減少。新飛機一出廠交付部隊,就已經具備初始戰鬥能力,下一步就可以進行更加複雜的空地協同作戰訓練。一切從實戰需求出發,備戰打仗成常態,這兩句話已經成為我軍各部隊的真實寫照。


陸航飛行員佇列。不斷服役的新型裝備,需要更多、更出色的人才來駕馭。

本文作者為妹子楊,首發於騰訊企鵝號《超視距》,堅持為您帶來有營養、有趣味的原創軍事內容,歡迎關注!

原創不易,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