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孩子挨打時如果有2種表現,家長在生氣也不能繼續動手了,不然後果難以彌補

俗話說:人之初, 性本善。

可在父母的眼中, 這些調皮的小傢伙渾身上下透露的除了調皮, 絲毫沒有「性本善」的表現。 面對著這些惹事精們, 不少父母都很難抑制住自己的情緒, 恨不得狠狠地在孩子身上打兩下才能解氣。

「打罵教育」也一度被許多家長奉為圭臬, 認為是教育孩子「良藥」。 實際上, 父母對孩子的打罵, 其實更像是飲鴆止渴的「特效藥」, 表面上看起來解決了問題, 其實卻是將矛盾深藏心底, 等到這些矛盾爆發的那一刻, 大多數父母都會追悔莫及。

特別是孩子在挨打後的這兩種表現, 暗示已經出現嚴重後果,

家長再生氣也別動手了。

1、挨打之後含淚假笑

「含淚假笑」的形象有些太過瘮人了, 一般都是具有報仇心理的人才會具有的一種現象。 那麼當孩子在挨打之後, 由低聲抽泣變成含淚假笑的話, 這個問題就顯得比較嚴重了。 孩子如果經歷過多次挨打, 那麼久而久之, 便會對父母產生一定的抗拒心理。

如果家長任由這種抗拒心理發展下去的話, 那麼孩子長期被蒙蔽的心理在始終得不到舒緩和爸爸媽媽的理解的前提下, 很有可能演變為「心理變質」。

所以當父母看到孩子含淚假笑的時候, 一定要及時出手, 不要再想著用打孩子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了。 要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和溝通, 往往在這個時候,

想要單純依靠暴力解決問題已經不可行了。

2、挨打之後咬牙切齒

與前者不同的是, 他們會在受到打罵的同時, 就會通過各種過激的方式來和父母反抗。

這並非他們的脾氣有多麼的暴躁, 而是長期在父母嚴厲的管教下, 心裡有太多的負擔, 只是沒有合適的宣洩出口,

而父母持續不斷的打罵無疑是給他們長期被壓制的情緒打開了一道缺口。

打罵教育無異於飲鴆止渴, 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父母今後很難補救

《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樣寫道:

永遠不要通過羞辱或者是打罵孩子, 能夠改善他們的調皮行為, 這樣只會強化孩子怯弱的心理。 他們在今後的生活中總是會擔心自己的言行, 無法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甚至是會憑藉犧牲他人利益來讓自己獲得稱讚。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 打打罵罵幾乎都是家常便飯, 但父母在對孩子作出批評或者身體懲罰的時候, 一定要分清楚狀況。

①首先,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不能隨便打, 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普遍叛逆感比較強烈。

②另外, 打孩子時候手下要有分寸, 教育孩子變成家暴舉動的現象屢見不鮮, 如果手下沒有輕重而導致威脅到孩子生命的時候, 那可就一時足成千古恨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