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老師竟然逼父母辭職!孩子的學習到底應該誰負責?

Q“由於孩子爺爺不認字無法批改作業, 老師逼孩子在外上班的父母辭職回家, 你怎麼看?

問題介紹:最近聽聞一個奇葩事情, 朋友家的的孩子上三年級, 由於孩子爺爺不認字, 無法批改作業, 老師逼其夫婦回家所謂的“教育”孩子或者退學!朋友為此特別苦惱, 到底誰是孩子的老師?為什麼他上學時候沒有這種情況?”

01

非常理解和同情, 每一位當父母的, 如果在生活中突然遇到這樣棘手兩難的情形, 心裡一定是非常焦慮, 又不知所措的。

人們看到事件發生, 往往是生活的一個橫截面。

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之後,

生活都是持續流動的, 因此我們會說, 每件事, 總有它的前因後果。

具體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這個題目的敘述裡, 有個詞的出現讓人心裡一驚, 它總共出現了兩次, 是的, 就是“逼”這個動詞。

讓我們把時間往前回溯, 孩子三年級。 就是說上學已兩年多, 老師沒有在一年級, 也沒有在二年級, 出現“逼”父母辭職回家的行為。

是不是可以認為, 在事情發展的初期, 老師並沒有立刻採取“逼”的形式跟父母溝通”。

而現在的“逼”, 並不是老師第一天接觸孩子家人, 就出現的?

需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血有肉, 這代表每個人都一定會有真實“情緒”, 老師同樣不會例外。

當一個人出現“逼迫”這樣的行為, 通常意味著他的情緒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 不採取激烈一點的方式,

就無法更好表達的地步。

這就是在最開始我們說的, 每件事的出現, 一定有它的前因後果。

02

目前所知的資訊十分有限, 無法完整推測整個經過。

但我們可以設想以下幾種情況:

1、孩子每次作業積極上交, 但有些內容不會, 孩子向老師同學主動尋求適當幫助;

2、孩子作業完成情況不佳, 老師跟監護人爺爺溝通, 爺爺表示會尋求鄰居或其他親戚幫助;

3、孩子作業完成情況不佳, 爺爺也無法幫助, 老師跟父母取得聯繫, 父母主動表示會尋求朋友或其他鄰里來幫助孩子, 配合學校共同幫助孩子完成學業。

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在學校老師的位置上, 設身處地想一下, 以上哪種情況會導致老師在一段時間之後,

沒有別的方法可選, 只能“逼”父母從外地回來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03

當一件事最終演變成難以調和的“矛盾”, 通常代表著之前, 有一些可以妥當處理的機會, 是白白錯失的。

即使事情已經演變到如今的場面, 也並非無解。

在生命的每個轉角處, 人們其實都可以有所選擇。

對這件事, 有以下幾條建議:

1、如果父母有能力帶孩子在身邊讀書, 建議孩子能跟在父母身邊。 孩子的成長轉瞬即逝, 能有效陪伴孩子的時間總共也不會再有很多年, 珍惜可以陪伴的日子;

2、如果父母無法帶孩子身邊隨行, 又不想孩子落得退學的後果。 建議父母主動跟學校和老師溝通, 主動表達之前疏於聯絡, 拋棄前嫌, 坦承孩子的學業確有困難, 誠懇向老師尋求幫助;

3、向周邊的親朋好友尋求援助, 適當在學業上幫扶孩子;

4、即使不在孩子身邊, 也經常保持溝通, 對孩子的學業、生活、內心變化表達真正的關注。

04

至於最後問到的, 父母小的時候, 並沒出現過老師這樣要求孩子父母的情況——

這跟我國連續幾十年經濟飛速增長, 城鄉人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遷息息相關。

幾十年前沒有這麼普遍、數量巨大的“留守兒童”現象, 孩子們在父母身邊生活, 老師有問題直接跟父母溝通。 溝通成本低, 溝通效率高。

如今堅守在崗位上, 面對“留守兒童”的教師, 面對的同樣是滄海桑田的變化。

孩子們普遍缺少父母的有效陪伴, 缺乏更有力的監管。 老師們資源的匱乏, 與面對挑戰的艱難, 也都是以往從未有過的。

時代飛速發展, 在這個變動的世界裡, 每個人或多或少, 都會有“不安”的感受。

父母如此, 老師如此, 孩子更加如此。

而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把孩子的成長需要, 放在重要位置的話。

那一個成熟的成年人, 暫時拋下成見, 主動和解, 為孩子爭取一個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和諧的環境, 是我們可以為孩子的成長, 所能奉獻的最大誠意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