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最重要的就是童年早期,越大越難糾正

去幼稚園接女兒, 孩子總希望自己的媽媽第一個到教室。 所以我經常不顧形象跑在人群前面, 就為了孩子那像久別重逢的高興勁。

一到教室, 孩子仰著頭, 驕傲地對我說, 「媽媽, 你看……」 , 原來是額頭上貼了兩朵小紅花。

今天在學校吃飯和睡覺表現好, 老師獎勵的。 女兒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跟我展示額頭上的小紅花, 很有成就感。

我趕緊鼓勵:「看到你的小紅花我就特別開心」, 女兒說:「那我乖乖聽話, 讓老師每天都貼。 」

出校門時遇到了她的好朋友貝貝, 兩個小朋友手牽手說起了悄悄話。

貝貝媽媽說, 「快放假了, 真愁。 我女兒在學校有老師管著, 挺乖的。 平時在家裡吃飯睡覺都不規律, 整天玩手機看電視吃零食, 不依她就又哭又鬧。 」

貝貝這種情況, 我女兒之前也有。 孩子們在學校過集體生活, 有統一的作息時間表, 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清清楚楚, 孩子們也很配合。

參加過親子活動的爸爸媽媽都知道, 該做什麼活動了, 老師會放固定的音樂或者有固定的手勢, 孩子養成習慣之後, 一看就明白了。 即使自己沒記住, 看到身邊的小朋友做也會跟著照做。 幼稚園的老師也非常善於引導小朋友, 哪位小朋友表現好, 會引導大家鼓掌, 會表揚小朋友, 還會在臉上貼上光榮的小貼紙。

所以, 小朋友在學校大多表現不錯, 即使再調皮的小朋友, 也比在家裡表現好。

很多爸爸媽媽遇到的問題就是, 學校養成的習慣在家裡不能保持。 在校乖寶寶, 在家熊孩子, 這樣很難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都知道, 從小養成好習慣太重要了。 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強, 更容易被家長影響。 6歲之前花一分力氣可以幫孩子養成的好習慣,

到了青春期花十分力氣還也不一定有效, 還可能影響親子關係。

老話說三歲看大, 七歲看老, 就是因為習慣會跟人一輩子, 好習慣要從小養成。

孩子最容易養成的4個壞習慣, 家長發現了要幫助孩子改正過來

1、動不動就發脾氣

孩子一不如意就哭鬧, 一不開心就發脾氣, 亂扔東西……如果爸媽對孩子的壞脾氣妥協, 孩子就會得寸進尺, 反復「要脅」父母。 長久以往, 孩子的脾氣暴躁, 自私偏激, 喜怒無常。

其實, 每個動不動就亂發脾氣的孩子, 成長過程中, 都少了一門情緒課。 通常,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 根源在「可怕的兩歲」階段。

兩三歲的孩子, 一方面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 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加上有了自己的小主意,

看到什麼就想及時滿足;另一方面, 又不太善於很好地表達自己和闡述自己的情緒, 也因此很容易受挫。

這導致孩子很容易出現負面情緒, 如傷心、憤怒等, 若這個時候父母恰當引導:接納孩子的情緒(如先讓孩子哭一會兒), 並給予關懷(如抱抱孩子), 甚至允許孩子通過合理方式將負面情緒發洩出來(如聽聽孩子怎麼說), 都能很好地幫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情緒, 哪怕是負面情緒。

對此, 父母也需要反思, 我們是否忽視了孩子對情緒的認知引導。

《孩子, 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作者吉諾特博士這樣說:只有行為才能受到譴責或表揚, 而感受不能、也不應受此對待。

在幼時, 孩子的情緒越是被大人關注到, 他長大後情緒也平和,

越少暴躁, 越懂得跟自己的情緒和解, 做朋友。

2、做事磨蹭

起床、刷牙、穿衣服, 吃飯、做什麼都慢吞吞……這些小問題都在潛移默化地拖孩子的後腿, 讓他在學習和日常生活都無法集中注意力。 如果上了小學還沒糾正, 孩子可能完全無法適應小學生活, 對學習越發吃力,甚至失去學習興趣!

通常,3 歲前的孩子是很少故意磨蹭的。父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做事慢一般有三種原因:動機不足或能力不夠或不夠專注。

一是動機不夠,即對這件事不感興趣。如不好好吃飯,可能是不餓,或飯菜不和胃口;不願意洗澡,可能是因為水濺到眼睛裡不舒服;另一方面原因就是能力不足,想快也快不起來。比如,媽媽想讓寶寶用 2 分鐘迅速穿上衣服,可是寶寶的精細動作還沒發育完全,穿個襪子都要穿 2 分鐘。

很多孩子磨蹭的原因在不專注,比如,媽媽讓孩子刷牙,他卻叼著牙刷滿屋子亂竄,一會兒玩玩具,一會兒翻書,結果可想而知。

3、膽小、不自信

這類孩子除先天內向外,大都是環境造成的,比如,從小保護過度,很少有機會接觸小朋友或陌生人,或者是大人教育不當如嚇唬孩子,導致孩子怕生,一見陌生人就躲到大人背後,從小膽小害羞,長期一直保持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自卑不自信。

美國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爸媽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往往是爸媽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於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

4、無理取鬧

大家在超市有時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熊孩子看上了一個玩具,但是媽媽不給他買,於是他就倒在地上四肢劃水、大聲哭喊,無論如何都不肯離開。

一般這種情況下,父母或心疼孩子,或覺得丟臉,咬咬牙也就滿足了孩子的要求。

但是,一旦開了這個口子,孩子可能就會形成一個慣性思維——只要我鬧一鬧,媽媽就會滿足我,從此便走上了無理取鬧的道路,動不動就威脅父母。

所以,一旦孩子有無理取鬧的趨勢,父母千萬不能妥協,該教育就教育。最好讓孩子心存敬畏,知道無理取鬧是沒辦法達成願望的。

Wendy媽有話說:

該教給孩子的規則、獨立、責任、習慣

一定要趁早

有些家長嫌管孩子麻煩、要學習很多科學方法、費很多心思,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有些家長平時沒時間陪孩子,出於補償心理就對孩子無限寵溺;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不重要,長大了再來管就行。

小時候不捨得管,青春期不敢管,長大了管不了,這就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現狀。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俗語是有道理的。

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最重要的就是童年早期,越大越難糾正,有些甚至會根深蒂固地伴隨他一生。

所以教養孩子,一定要趁早。

對學習越發吃力,甚至失去學習興趣!

通常,3 歲前的孩子是很少故意磨蹭的。父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做事慢一般有三種原因:動機不足或能力不夠或不夠專注。

一是動機不夠,即對這件事不感興趣。如不好好吃飯,可能是不餓,或飯菜不和胃口;不願意洗澡,可能是因為水濺到眼睛裡不舒服;另一方面原因就是能力不足,想快也快不起來。比如,媽媽想讓寶寶用 2 分鐘迅速穿上衣服,可是寶寶的精細動作還沒發育完全,穿個襪子都要穿 2 分鐘。

很多孩子磨蹭的原因在不專注,比如,媽媽讓孩子刷牙,他卻叼著牙刷滿屋子亂竄,一會兒玩玩具,一會兒翻書,結果可想而知。

3、膽小、不自信

這類孩子除先天內向外,大都是環境造成的,比如,從小保護過度,很少有機會接觸小朋友或陌生人,或者是大人教育不當如嚇唬孩子,導致孩子怕生,一見陌生人就躲到大人背後,從小膽小害羞,長期一直保持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自卑不自信。

美國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爸媽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往往是爸媽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於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

4、無理取鬧

大家在超市有時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熊孩子看上了一個玩具,但是媽媽不給他買,於是他就倒在地上四肢劃水、大聲哭喊,無論如何都不肯離開。

一般這種情況下,父母或心疼孩子,或覺得丟臉,咬咬牙也就滿足了孩子的要求。

但是,一旦開了這個口子,孩子可能就會形成一個慣性思維——只要我鬧一鬧,媽媽就會滿足我,從此便走上了無理取鬧的道路,動不動就威脅父母。

所以,一旦孩子有無理取鬧的趨勢,父母千萬不能妥協,該教育就教育。最好讓孩子心存敬畏,知道無理取鬧是沒辦法達成願望的。

Wendy媽有話說:

該教給孩子的規則、獨立、責任、習慣

一定要趁早

有些家長嫌管孩子麻煩、要學習很多科學方法、費很多心思,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有些家長平時沒時間陪孩子,出於補償心理就對孩子無限寵溺;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不重要,長大了再來管就行。

小時候不捨得管,青春期不敢管,長大了管不了,這就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現狀。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俗語是有道理的。

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最重要的就是童年早期,越大越難糾正,有些甚至會根深蒂固地伴隨他一生。

所以教養孩子,一定要趁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