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樣「共情」,反而助長孩子的壞脾氣!2個誤區家長一定要避免!

經過漫長的寒假, 春節也快要進入尾聲, 是不是突然發現家裡的「小祖宗」脾氣變得暴躁, 動不動就哭鬧呢?

em...都是「節後綜合癥」惹的禍, 讓小天使變成了小惡魔。

☑ 早睡早起?不存在的

☑ iPad、手機不離手

☑ 親戚長輩各種花式寵孩

☑ 脾氣掰不回, 稍不如意就打滾哭鬧

得, 假期快走了, 但沒把孩子的壞脾氣帶走

今天教你用4步, 讓寶寶學會自己管理負面情緒。

哎呀, 共情好像不起效啦!

現在的爸爸媽媽都講究科學育兒, 當孩子發脾氣或者有其他負面情緒時, 很多爸媽都知道這時候不該責駡孩子, 而是要與孩子共情。

朋友圈裡有媽媽分享她在孩子跌倒哭泣時的處理方式, 隔著螢幕都能感到滿滿的愛心與耐心。

這位元媽媽的處理方式裡藏著三個步驟:

01

接納孩子的情緒, 允許他釋放自己的情緒。

02

描述孩子身上發生的事情。

03

承認這個時候孩子的感受。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在《讓學齡前兒童過得更有意義》一書中寫道:「讓孩子將脾氣發完, 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 阻止發脾氣才是。 」

人有七情六欲, 負面情緒也是情緒的一種。 孩子也是人, 所以我們不能要求孩子不發脾氣,

這不符合人性。

發脾氣只是負面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

這時候, 孩子更加需要我們設身處地地站在ta的立場上去體會ta的感受, 接納他的感受, 肯定他的感受是合理存在的, 哪怕是負面的感受。

這樣, 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理解, 才更容易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解。

可是, 我們碰到一些極端情況, 特別是在家以外的地方, 共情好像沒有效果。

比如我們帶孩子去超市, 說好了不買玩具和零食, 可是孩子一到超市就把自己的承諾丟到腦後, 抱著玩具不肯撒手。

一開始我們可能耐著性子風和日麗地跟孩子講道理, 好說歹說很久, 孩子依然不肯, 甚至開始大哭大鬧, 最後在別人的異樣眼光裡, 你可能會惱羞成怒, 粗暴地制止孩子成了唯一有效的方法。

下面這位媽媽就說自己遇到過這種情況。

孩子的反應那麼激烈頑固, 我們怎麼共情?

真的是共情沒效了嗎?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 在這些情況下, 共情仍然有它的用處。

但到底是哪裡出問題呢?

關於共情的兩個誤區

問題出在兩個認知誤區裡。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 以剛才超市的情景為例, 你覺得孩子最需要父母干預是什麼時候?

可能你會說:「我已經干預了呀, 在去超市之前不就打過‘預防針’說不許買玩具了麼?」

又或者, 你會覺得在孩子大哭大鬧, 影響別人的時候, 父母去制止, 就是干預。

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在孩子發脾氣後, 其實「不許買玩具」這件事情的後果已經發生了, 父母事後去制止, 這種行為約等於救火, 家長扮演的是消防員的角色, 這時候為孩子的情緒負責的人是家長, 而不是孩子。

北大心理學博士李松蔚曾經說過:

當孩子情緒很激烈的時候, 你採取行動來幫他控制情緒, 這個時候他學不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他以後還會有這種情況, 他遇到這種情況就還會無所顧忌地去發洩他的情緒——

因為他知道你會替他承擔這部分的責任,你會約束他的情緒。

所以,關於共情,我們經常出現的第一個認知誤區就是——

誤區1

我們以為自己正在干預孩子的錯誤行為,其實我們是在為孩子的行為負責。

關於共情的第二個認知誤區——

誤區2

我們接納的應該是孩子的情緒感受,而不是孩子應對情緒感受的方式。

還是剛才超市的例子,孩子很生氣,生氣就是他的情緒感受。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是孩子面對被拒絕的正常反應,無法躲避和消除。即使你強硬地去壓制它,它也依然會存在,並且極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比如,把孩子徹底推向父母的對立面。

記錄片《鏡子》裡有一位少年叫張釗,17歲,網癮、厭學、早戀,已經輟學4個月,生氣的時候和父母輕則吵架,重則動手。許久沒喊過爸爸,甚至把父母趕出家門,要求遭到拒絕後,威脅父母要跳樓。

張釗小時候並不這樣。

但他在父母一次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壓制他的脾氣後,父子關係便變得劍拔弩張,覆水難收。

其實,他要的不過是父母理解他的情緒。

壓制孩子情緒的另一個後果,是讓孩子墜入討好型人格的深淵。

在《奇葩大會》上,蔣方舟坦承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因為成長環境的緣故,自己有意無意會去迎合大人,一直努力地掙扎活在父母和長輩的期待裡。

她說:「兩個人的相處中,我好像都不會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非常害怕起衝突,非常害怕讓別人覺得不高興。」

所以,有一次跟男朋友吵架,對方不停地打電話罵她,她雖然感到很反感,但卻沒有一丁點憤怒,反而覺得很恐懼。

為怕惹男朋友不高興、怕製造更多的衝突,她不敢對著電話跟男朋友怒吼一句「請你不要再打電話了」 ,而是對著電話足足道歉了兩個小時。

心理學家西格爾·布萊森說:「我們做的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無視孩子的壞情緒。因為當孩子的情緒真的很差的時候,他們一定處於巨大的痛苦之中。」

所以,當孩子有極端情緒時,我們應該用共情去幫助孩子看到、接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接納孩子應對情緒感受的方式。

什麼是應對情緒感受的方式?

比如哭鬧、打滾、說髒話、詛咒……這些行為都是有傷害性的。我們要制止的是這些行為。

感受沒有好壞之分,但應對感受的行為有好壞的區別。

在孩子情緒激烈時,我們應該幫助ta克制行為,同時承認ta的情緒,這樣才有助於孩子慢慢穩定情緒。

完整4步處理極端情緒

當孩子情緒穩定之後,我們要做最重要的最後一步:坐下來,跟孩子一塊討論複盤,總結ta情緒爆發的過程,引導他們區分感受和應對感受的行為,建議ta用「不傷害環境、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的「三不」行為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深呼吸、捶枕頭、撕紙、在紙上塗鴉……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一起天馬行空,讓孩子自主選擇ta喜歡的發洩方式,前提是「三不」原則。

這個總結複盤的過程,正是一個促進孩子自我負責、自我管理情緒的過程。説明孩子成長,他才能學會用更好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感受。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處理孩子極端情緒的4個步驟:

第1步

用語言說出孩子的感受,承認ta的感受,理解ta的感受,同時控制ta的行為。

第2步

用語言說出孩子應對感受的行為。

第3步

回饋孩子在過程當中的調整與改變。

比如孩子在生氣,他很想打人。

「我感覺到你現在很生氣,所以你很想打人,你覺得這樣能發洩自己的憤怒,你沒有別的方法表達你的生氣。」

當我們制止了孩子的打人行為,孩子慢慢平靜下來時——

「這次你沒有動手,你在不斷地深呼吸,然後慢慢平靜了一點,媽媽覺得你這種做法非常好,比以前進步了很多。」

我們用這些回饋來幫助孩子看到ta自己的感受是可以通過別的方式來調整和改變的。

第4步

當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之後,和孩子一起複盤討論他在剛才的這個事情裡邊學到了什麼,他有沒有更好的情緒處理的方式。

「共情」是一種科學有效的育兒方式,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他的感受,千萬別忘記最後一步——正面引導孩子看待問題。

因為他知道你會替他承擔這部分的責任,你會約束他的情緒。

所以,關於共情,我們經常出現的第一個認知誤區就是——

誤區1

我們以為自己正在干預孩子的錯誤行為,其實我們是在為孩子的行為負責。

關於共情的第二個認知誤區——

誤區2

我們接納的應該是孩子的情緒感受,而不是孩子應對情緒感受的方式。

還是剛才超市的例子,孩子很生氣,生氣就是他的情緒感受。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是孩子面對被拒絕的正常反應,無法躲避和消除。即使你強硬地去壓制它,它也依然會存在,並且極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比如,把孩子徹底推向父母的對立面。

記錄片《鏡子》裡有一位少年叫張釗,17歲,網癮、厭學、早戀,已經輟學4個月,生氣的時候和父母輕則吵架,重則動手。許久沒喊過爸爸,甚至把父母趕出家門,要求遭到拒絕後,威脅父母要跳樓。

張釗小時候並不這樣。

但他在父母一次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壓制他的脾氣後,父子關係便變得劍拔弩張,覆水難收。

其實,他要的不過是父母理解他的情緒。

壓制孩子情緒的另一個後果,是讓孩子墜入討好型人格的深淵。

在《奇葩大會》上,蔣方舟坦承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因為成長環境的緣故,自己有意無意會去迎合大人,一直努力地掙扎活在父母和長輩的期待裡。

她說:「兩個人的相處中,我好像都不會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非常害怕起衝突,非常害怕讓別人覺得不高興。」

所以,有一次跟男朋友吵架,對方不停地打電話罵她,她雖然感到很反感,但卻沒有一丁點憤怒,反而覺得很恐懼。

為怕惹男朋友不高興、怕製造更多的衝突,她不敢對著電話跟男朋友怒吼一句「請你不要再打電話了」 ,而是對著電話足足道歉了兩個小時。

心理學家西格爾·布萊森說:「我們做的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無視孩子的壞情緒。因為當孩子的情緒真的很差的時候,他們一定處於巨大的痛苦之中。」

所以,當孩子有極端情緒時,我們應該用共情去幫助孩子看到、接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接納孩子應對情緒感受的方式。

什麼是應對情緒感受的方式?

比如哭鬧、打滾、說髒話、詛咒……這些行為都是有傷害性的。我們要制止的是這些行為。

感受沒有好壞之分,但應對感受的行為有好壞的區別。

在孩子情緒激烈時,我們應該幫助ta克制行為,同時承認ta的情緒,這樣才有助於孩子慢慢穩定情緒。

完整4步處理極端情緒

當孩子情緒穩定之後,我們要做最重要的最後一步:坐下來,跟孩子一塊討論複盤,總結ta情緒爆發的過程,引導他們區分感受和應對感受的行為,建議ta用「不傷害環境、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的「三不」行為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深呼吸、捶枕頭、撕紙、在紙上塗鴉……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一起天馬行空,讓孩子自主選擇ta喜歡的發洩方式,前提是「三不」原則。

這個總結複盤的過程,正是一個促進孩子自我負責、自我管理情緒的過程。説明孩子成長,他才能學會用更好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感受。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處理孩子極端情緒的4個步驟:

第1步

用語言說出孩子的感受,承認ta的感受,理解ta的感受,同時控制ta的行為。

第2步

用語言說出孩子應對感受的行為。

第3步

回饋孩子在過程當中的調整與改變。

比如孩子在生氣,他很想打人。

「我感覺到你現在很生氣,所以你很想打人,你覺得這樣能發洩自己的憤怒,你沒有別的方法表達你的生氣。」

當我們制止了孩子的打人行為,孩子慢慢平靜下來時——

「這次你沒有動手,你在不斷地深呼吸,然後慢慢平靜了一點,媽媽覺得你這種做法非常好,比以前進步了很多。」

我們用這些回饋來幫助孩子看到ta自己的感受是可以通過別的方式來調整和改變的。

第4步

當孩子的情緒平復下來之後,和孩子一起複盤討論他在剛才的這個事情裡邊學到了什麼,他有沒有更好的情緒處理的方式。

「共情」是一種科學有效的育兒方式,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他的感受,千萬別忘記最後一步——正面引導孩子看待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