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72歲醫師孝子拒絕把失智母送養老院!為92歲媽建陽光玻璃房同住養老,希望她生活得安心自在

「二三十年前, 一些老年人身體本身是健康的, 但因感覺孤獨所以選擇去療養院, 主要是為了有一定的社交生活。 而這些年來, 隨著養老機構的設施越來越完善和醫療化, 逐步容納了更多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如今, 去療養院成為一個經常被考慮的選擇。

現年70歲的失智權威曹汶龍, 不只捨不得退休, 將畢身所學奉獻給失智症團隊, 上山下海為社區服務, 然而在外是醫師, 回到家中就是一位母親的老孩子, 記者實際拜訪醫師的居所, 發現這座落在嘉義民雄的民宅中, 更深藏著兒子對老母親濃濃的愛。

人到了老年容易出現失智的狀況, 此時身為患者的家人也必須承擔起照顧的責任, 像是現年70歲的腦科權威醫生「曹汶龍」, 就有一位失智的老母親, 不過他並沒有像一般人所想的因此而退休, 反倒為媽媽打造「陽光玻璃屋」, 他認為重要的是讓患者感到自在, 而不是時刻糾正他們的錯誤。

據小魚瞭解, 曹汶龍的媽媽今年92歲了, 以前還能夠跟著兒子到台灣各個角落行醫救人, 甚至從臺北搬到花蓮居住, 直到如今患上失智症後, 曹汶龍才決定離開花蓮, 跑到嘉義民雄落腳, 並且與雲林科大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所聶志高教授合作,

花費2年時間為媽媽打造最適合的「陽光玻璃屋」。 他表示, 對高齡長輩來說, 長期待在狹小、沒有窗戶的房間, 其實並不叫安全, 反而容易讓他們進一步加重病情, 因此他希望媽媽可以住得安心、自在。

從曹汶龍在臉書上分享, 與媽媽互動的影片中經常可以看到, 母子倆坐在餐桌的一角吃飯、唱歌, 而背景則是充滿了暖黃色的燈光, 給人感覺十分溫馨。 曹汶龍透露, 雖然家裡坪數大, 但是並沒有多餘的娛樂設施, 因為他把空間全留給了挑高的樓面, 並且以「ㄇ字形環繞」建造住宅,

在樓跟樓之間設了一個小庭院, 長期種著植栽, 希望媽媽四季都可以欣賞美麗的景色, 保持心情開闊, 同時也不會感到壓抑。

另外,曹汶龍也打破了眾人的迷思,在房屋設計上,採用了分層設計,與妻子住在樓上,而看護、媽媽則住樓下,目的就是要給失智患者和照顧者,留有彼此的生活空間,減少更多摩擦。但儘管如此,曹汶龍依舊可以坐在最喜歡的二樓窗邊,並從高處往下看,剛好可以看見媽媽的床鋪,讓他能時刻掌握對方的狀況,「媽媽是醒著、睡著了,我全都知道。」

曹汶龍坦言,以前父母都會以孩子的需求去打造房子,「但等到孩子長大了,就都不在身邊了。」為此,他在設計房子時,堅持要站在媽媽的角度思考,除了設有採光極佳的超大落地窗,他也在浴室、餐廳、房間等地裝上了警鈴安全裝置,不管媽媽還是照顧者發生了什麼問題,只要按下警鈴,醫生的手機就會立馬收到簡訊通知。

至於最讓失智症患者家屬煩惱的「樓梯、電梯、電動升降椅」等設備,曹汶龍則是聰明地運用「Z字形長廊坡道」取代了,他解釋,這樣的設計,不但能讓輪椅上下樓,也能避免高齡長輩在階梯間被絆倒,簡直一舉兩得。

最後,他提醒失智症患者的家屬,雖然與病患相處一定有很多無奈的地方,且不是每個人的經濟能力都能打造合適的空間,但其實重要的是照顧者與家屬的態度,只要願意多多陪伴,相信失智患者就能走得更長遠,「他們是樂趣的泉源,若能找到正確的應對方法,就會發現他們比嬰兒還可愛。」

雖然曹汶龍的媽媽很多事情都不記得了,但她唯一沒忘記的,就是兒子的名字。看著他們母子倆的互動,小編不知不覺就熱淚盈眶了...

室內採光極佳,落窗的設計搭配挑高樓層,居住起來少了壓迫感。此外,最讓照顧者苦惱的「樓梯、電梯、電動升降椅」的設備,在曹汶龍家中完全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Z字形的長廊坡道」,不只可以讓輪椅上下樓,也能避免長輩在步行階梯時意外。

▲家中設計Z字型坡道取代電梯、樓梯,輪椅輕鬆上樓,也不怕長輩跌倒。

曹汶龍不吝於將自己與失智母親的互動,分享在臉書上跟眾多網友分享,希望透過網路媒體的傳播,提供不同的照顧經驗與心得,讓需要的家庭得到陪伴,照顧時也有方法能參考。他深知與失智症長輩相處,有無奈之處,也有經濟的考量,家屬的態度與陪伴,才是讓照護齒輪走得更長久的關鍵。

面對失智親人,至親家屬作為非專業的醫護人員,面對患者,不僅要從專業技能上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更重要的是有強大的身心,持之以恆的精神,以及對患者抱有更多的包容和關愛,若子女同時還需上班工作,其負擔的壓力難以想像。

而我們,作為子女,一方面,除了期待能有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問世,另一方面,只有盡可能多點時間去陪陪他們,不離不棄地去愛護我們生病的家人,記得一則關於老年癡呆症的公益廣告,裡面說過一句話:「他忘記了很多事情,但他從未忘記愛你。」

另外,曹汶龍也打破了眾人的迷思,在房屋設計上,採用了分層設計,與妻子住在樓上,而看護、媽媽則住樓下,目的就是要給失智患者和照顧者,留有彼此的生活空間,減少更多摩擦。但儘管如此,曹汶龍依舊可以坐在最喜歡的二樓窗邊,並從高處往下看,剛好可以看見媽媽的床鋪,讓他能時刻掌握對方的狀況,「媽媽是醒著、睡著了,我全都知道。」

曹汶龍坦言,以前父母都會以孩子的需求去打造房子,「但等到孩子長大了,就都不在身邊了。」為此,他在設計房子時,堅持要站在媽媽的角度思考,除了設有採光極佳的超大落地窗,他也在浴室、餐廳、房間等地裝上了警鈴安全裝置,不管媽媽還是照顧者發生了什麼問題,只要按下警鈴,醫生的手機就會立馬收到簡訊通知。

至於最讓失智症患者家屬煩惱的「樓梯、電梯、電動升降椅」等設備,曹汶龍則是聰明地運用「Z字形長廊坡道」取代了,他解釋,這樣的設計,不但能讓輪椅上下樓,也能避免高齡長輩在階梯間被絆倒,簡直一舉兩得。

最後,他提醒失智症患者的家屬,雖然與病患相處一定有很多無奈的地方,且不是每個人的經濟能力都能打造合適的空間,但其實重要的是照顧者與家屬的態度,只要願意多多陪伴,相信失智患者就能走得更長遠,「他們是樂趣的泉源,若能找到正確的應對方法,就會發現他們比嬰兒還可愛。」

雖然曹汶龍的媽媽很多事情都不記得了,但她唯一沒忘記的,就是兒子的名字。看著他們母子倆的互動,小編不知不覺就熱淚盈眶了...

室內採光極佳,落窗的設計搭配挑高樓層,居住起來少了壓迫感。此外,最讓照顧者苦惱的「樓梯、電梯、電動升降椅」的設備,在曹汶龍家中完全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Z字形的長廊坡道」,不只可以讓輪椅上下樓,也能避免長輩在步行階梯時意外。

▲家中設計Z字型坡道取代電梯、樓梯,輪椅輕鬆上樓,也不怕長輩跌倒。

曹汶龍不吝於將自己與失智母親的互動,分享在臉書上跟眾多網友分享,希望透過網路媒體的傳播,提供不同的照顧經驗與心得,讓需要的家庭得到陪伴,照顧時也有方法能參考。他深知與失智症長輩相處,有無奈之處,也有經濟的考量,家屬的態度與陪伴,才是讓照護齒輪走得更長久的關鍵。

面對失智親人,至親家屬作為非專業的醫護人員,面對患者,不僅要從專業技能上加強對患者的護理,更重要的是有強大的身心,持之以恆的精神,以及對患者抱有更多的包容和關愛,若子女同時還需上班工作,其負擔的壓力難以想像。

而我們,作為子女,一方面,除了期待能有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問世,另一方面,只有盡可能多點時間去陪陪他們,不離不棄地去愛護我們生病的家人,記得一則關於老年癡呆症的公益廣告,裡面說過一句話:「他忘記了很多事情,但他從未忘記愛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