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新疆那拉提草原特别寻访:哈萨克族孩子 不爱吃肉爱吃糖!

不到新疆, 不知中國有多大。 從烏魯木齊出發, 一行10人跟隨新疆"信馬由韁私人定制"房車前往有著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之稱的新疆那拉提草原。 雖然全程僅有510公里左右, 想象加上中間休息吃飯, 7個小時應該差不多, 但由于途經的獨庫公路地形復雜, 山中彎路多, 有些地方限速, 路途美景眾多也是走走停停, 到達那拉提草原時, 全程竟花了近10個小時。

似乎一天走不出大山的新疆, 房車旅行躺在車里看風景, 是私人定制最舒服的方式。

雖然時間長了點, 但有著新疆最美公路之稱的獨庫公路, 沿途下了雪,

后半程基本車穿梭在雪山之中, 有了美景一路相伴, 路途倒不顯得漫長無聊。

路途遇到晚霞, 夕陽余暉, 浸紅了新疆獨特的山巒。

那拉提草原看什么?有人說, 當然是看風景。 在沒有到目的地時, 關于如何看草原還是個秘密, 直到一夜休息后第二天上車, 才知道此次行程不走常歸游客路線, 一行10人的那拉提草原團其實是信馬由韁私人定制策劃的另一種看草原的方式, 那就是走進哈薩克族人的生活, 與他們同吃同住, 做幾天哈薩克族人。

那拉提草原與哈薩克人的關系, 其實就像魚兒與水, 誰也離不開誰。 世代以游牧為主的哈薩克人喜歡擇水草而居, 休養生息在這片茫茫草原之上。 那拉提草原還被上海吉尼斯世界總部授予“哈薩克人口最多的草原”,

有“哈薩克族的搖籃”之稱。 他們在草原上搭起帳篷就是家, 千百年來, 靠放牧養馬生活, 是草原賦予他們一個家, 同時由于他們的勤勞, 也讓這片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那拉提草原更肥沃更有生命力。

那拉提草原在新疆伊犁自治州新源縣那拉提鎮東部, 距新源縣城約70公里, 面積1800平方公里, 自古以來, 這里就是世界著名的牧場, 并成為新疆十大風景區之一, 國家5A景區。 在這片遼闊的草原上, 世代哈薩克人與優美的草原風光融合, 成為一道特別的風景。

九月中旬的那拉提草原, 雖然草還綠, 早晚卻有點冷, 晚上大山腳下偶有降雪。

為了深度體驗神秘的哈薩克族人如何生活, 私人定制團一行特別走進了牧民的家中,

夜晚把房車及帳篷安在牧民家隔壁。

那晚, 那拉提草原忽然變天, 風呼叫, 大雨敲打房車屋頂噼噼啪啪似有冰雹。 周邊除了這戶哈薩克牧民人家的氈房, 方圓數公里看不到一戶人家。 60多歲的哈薩克族大爺大媽帶著4歲的孫子, 就獨自住在這片那拉提草原上。 那一晚雨夜, 大爺大媽家的氈房里, 早早關了燈。 不知道長此生活在此的他們, 會不會有孤獨感。

清晨走出室內, 窗外迎面而來的是360度環繞雪山, 山下是綠油油的草地, 一早出來的牛羊和馬兒, 這種美景, 仿佛有了遠離人間的感覺。

大爺大媽家養了幾匹馬數頭牛, 平時的生活男人出去放牧, 女人在家擠奶, 喝不完的鮮奶, 女人就做成奶酪奶茶奶疙瘩,

生活簡簡單單。

以游牧為生的哈薩克族人, 他們的家是流動的, 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 按一年四季分為冬窩子、春窩子、夏窩子、秋窩子, 除了冬天, 他們幾乎三個季節都把家安在草原上。 他們臨時在草原上搭起的帳篷, 與內蒙古的蒙古包相似, 卻又有不同, 他們的稱之為氈房。 氈房是春夏秋從一個棲息地搬到另一個棲息地的簡易活動房。 哈薩克人的起居, 就在這個方寸之間的氈房內。

氈房白天遮陽, 晚上隔潮, 防風擋雨, 通氣透亮, 移動方便。 看起來較為復雜的氈房, 一般幾個哈薩克族人30分鐘就可支撐拆除裝卸完畢。 那拉提草原每年6月之后, 大群的牲畜轉入, 進入草原的黃金季節, 11月隨著天氣變冷搬離。

4歲的小孫子和兩位老人住在草原上,

由于平時少有外人來訪, 爺爺能簡單說漢語與人交流, 奶奶不會講, 孩子也聽不懂外來人說的話, 性格較內向。

早上8點多, 新疆由于與內地有2個多小時的時差, 這里才剛剛天亮。 天還沒大亮時, 窗外的馬兒開始聲鳴, 哈薩克大媽大爺已經早早起來, 奔向門外的牛群, 他們開始一天生活中的第一件事, 就是擠牛奶。

早上的草原由于空曠, 昨晚又剛剛下過雨雪, 十分寒冷, 似乎到了零下幾乎伸不出手, 但草原大媽已經拿著桶在擠牛奶了。 在擠奶前為了擠出奶, 大爺把牛寶寶先牽過來讓吃幾口, 然后再擠。

當外來客人還在睡夢中時, 大爺大媽在寒風中已經擠了兩桶牛奶。 擠完后大爺騎馬趕著牛群到遠一點地方去吃草。

為了深入了解哈薩克族人的生活,早上大家選擇吃在大爺大媽家中。由于交通不便,離城里又遠,草原上沒有青菜,哈薩克族大爺大媽的一日三餐除了馕就是牛奶制成的食品奶酪,奶疙瘩等,這些都是自家產的,大媽親手做的。

哈薩克族人熱情好客,為了招待遠方來的客人,大爺大媽也是提前把家里最好的奶制品都做了出來。

煮奶茶的爐子就在室內,既可以御寒還可以燒水做飯。

餐桌上沒有一個青菜葉,都是大爺大媽親手做的他們平時吃的東西。

4歲的小孫子在生人面前跑來跑去。大家有把牛肉給他吃,他卻搖頭不要走開。早上在氈房里吃早飯,孩子走進來,人們把桌上的馕等給他吃,他也擺手搖頭不吃,讓人有些不解。有人說,他想吃的不是這些。

小男孩始終偎依在一個大哥哥身邊倒顯得與他格外親切,原來,大哥哥包里有2塊糖給他了,他沒吃夠,所以就一直追著他,走哪跟哪。有同伴知道后趕緊去自己包里翻看還有沒有啥好吃的,給了他一些,他高興地手里攥著糖沒有吃,而是跑開了,有人說他給爺爺奶奶送去了。

新疆最為知名的美食是馕,哈薩克族人也不例外,這是草原人因特殊環境而愛上的一種食品。為了讓大家吃上新出鍋的馕,哈薩克族大爺大媽一早和好面,等待大家起床后去烤。馕又稱馕餅,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馕以面粉為主要原料,加上牧民家里的牛奶和面,面發酵,揪劑子,搟成圓形,鍋燒熱,不放油,烙或烤熟。

馕是哈薩克人每天離不開的食品,不管它稱不稱得上美食,這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薩克人賴以生存的食品。每個哈薩克女人都會做馕,就如會擠牛奶一樣日常。大媽氈房內的爐子已生火,奶茶已煮開飄出了奶香。大媽看大家大多起來了,開始在屋內做馕。

因為馕充饑最好,不容易壞,最多可以保存一個月,據稱,新疆的男人出遠門,家里的女人會在前一天晚上用家里的大鍋烙上一張臉盆大的馕,男人帶它上路放牧,可以邊走邊吃,沒菜的情況下,吃起來也津津有味。

大媽在屋里做馕,大爺在室外用柴火烤。新疆人的馕品種很多,多達幾十種,但制馕的主要原料和基本方法差不多,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芝麻、洋蔥、雞蛋、酥油、牛奶、糖、鹽,用發酵面或死面制作。久放的馕會變硬奶香口感要差些,而新出鍋的馕,卻十分好吃松軟。

草原大爺大媽新烤出鍋的馕,很快被人們搶食一空,說這是在草原上吃的最好吃的餅。

幾千年的哈薩克歷史長河中,哈薩克女人一手撐半邊天,男人出去放牧,女人在家則操持家務擠奶做奶制品,她們以其善良、勤勞、堅毅、溫順著稱,默默成為男人們堅強的后盾支撐起哈薩克的一片天。走進那拉提草原的雪山腳下時,又遇一戶哈薩克牧民人家,見到了另一對草原老夫妻的生活。

和大多數哈薩克女人一樣,這位有70歲的草原大媽也獨自在家操持著煮奶做奶疙瘩的事,大爺騎著馬去放牛。哈薩克草原上生活的人們,生活簡單,飲食單調,基本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新擠下的奶要煮開喝,喝不了的,就做成奶酪及奶疙瘩,便于儲存。

因為好客,大媽還特意拿出晾曬的奶疙瘩給大家品嘗。

哈薩克人也喜歡喝馬奶。當天擠的喝不完,就發酵成馬酸奶。熱情的哈薩克族大爺非要大家嘗嘗,喝了一口,真的是太酸了。

雖生活在山腳下獨居,但大爺大媽也有手機,大媽接了個電話,用哈薩克語和對方說了有10分鐘。

哈薩克是馬背民族,從小孩子們在馬背上長大,所以男人幾乎人人都會騎馬。

哈薩克人堅毅剛強,在一次次遷徙轉場中,磨礪出他們草原勇士的性格。

十月即將來臨,那拉提草原將迎來絢爛的草原秋色。如果你有機會來到這片草原,有機會走進牧民人家,別忘了包里帶幾塊糖,如果遇到孩子,送給他們幾顆。

為了深入了解哈薩克族人的生活,早上大家選擇吃在大爺大媽家中。由于交通不便,離城里又遠,草原上沒有青菜,哈薩克族大爺大媽的一日三餐除了馕就是牛奶制成的食品奶酪,奶疙瘩等,這些都是自家產的,大媽親手做的。

哈薩克族人熱情好客,為了招待遠方來的客人,大爺大媽也是提前把家里最好的奶制品都做了出來。

煮奶茶的爐子就在室內,既可以御寒還可以燒水做飯。

餐桌上沒有一個青菜葉,都是大爺大媽親手做的他們平時吃的東西。

4歲的小孫子在生人面前跑來跑去。大家有把牛肉給他吃,他卻搖頭不要走開。早上在氈房里吃早飯,孩子走進來,人們把桌上的馕等給他吃,他也擺手搖頭不吃,讓人有些不解。有人說,他想吃的不是這些。

小男孩始終偎依在一個大哥哥身邊倒顯得與他格外親切,原來,大哥哥包里有2塊糖給他了,他沒吃夠,所以就一直追著他,走哪跟哪。有同伴知道后趕緊去自己包里翻看還有沒有啥好吃的,給了他一些,他高興地手里攥著糖沒有吃,而是跑開了,有人說他給爺爺奶奶送去了。

新疆最為知名的美食是馕,哈薩克族人也不例外,這是草原人因特殊環境而愛上的一種食品。為了讓大家吃上新出鍋的馕,哈薩克族大爺大媽一早和好面,等待大家起床后去烤。馕又稱馕餅,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馕以面粉為主要原料,加上牧民家里的牛奶和面,面發酵,揪劑子,搟成圓形,鍋燒熱,不放油,烙或烤熟。

馕是哈薩克人每天離不開的食品,不管它稱不稱得上美食,這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薩克人賴以生存的食品。每個哈薩克女人都會做馕,就如會擠牛奶一樣日常。大媽氈房內的爐子已生火,奶茶已煮開飄出了奶香。大媽看大家大多起來了,開始在屋內做馕。

因為馕充饑最好,不容易壞,最多可以保存一個月,據稱,新疆的男人出遠門,家里的女人會在前一天晚上用家里的大鍋烙上一張臉盆大的馕,男人帶它上路放牧,可以邊走邊吃,沒菜的情況下,吃起來也津津有味。

大媽在屋里做馕,大爺在室外用柴火烤。新疆人的馕品種很多,多達幾十種,但制馕的主要原料和基本方法差不多,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芝麻、洋蔥、雞蛋、酥油、牛奶、糖、鹽,用發酵面或死面制作。久放的馕會變硬奶香口感要差些,而新出鍋的馕,卻十分好吃松軟。

草原大爺大媽新烤出鍋的馕,很快被人們搶食一空,說這是在草原上吃的最好吃的餅。

幾千年的哈薩克歷史長河中,哈薩克女人一手撐半邊天,男人出去放牧,女人在家則操持家務擠奶做奶制品,她們以其善良、勤勞、堅毅、溫順著稱,默默成為男人們堅強的后盾支撐起哈薩克的一片天。走進那拉提草原的雪山腳下時,又遇一戶哈薩克牧民人家,見到了另一對草原老夫妻的生活。

和大多數哈薩克女人一樣,這位有70歲的草原大媽也獨自在家操持著煮奶做奶疙瘩的事,大爺騎著馬去放牛。哈薩克草原上生活的人們,生活簡單,飲食單調,基本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新擠下的奶要煮開喝,喝不了的,就做成奶酪及奶疙瘩,便于儲存。

因為好客,大媽還特意拿出晾曬的奶疙瘩給大家品嘗。

哈薩克人也喜歡喝馬奶。當天擠的喝不完,就發酵成馬酸奶。熱情的哈薩克族大爺非要大家嘗嘗,喝了一口,真的是太酸了。

雖生活在山腳下獨居,但大爺大媽也有手機,大媽接了個電話,用哈薩克語和對方說了有10分鐘。

哈薩克是馬背民族,從小孩子們在馬背上長大,所以男人幾乎人人都會騎馬。

哈薩克人堅毅剛強,在一次次遷徙轉場中,磨礪出他們草原勇士的性格。

十月即將來臨,那拉提草原將迎來絢爛的草原秋色。如果你有機會來到這片草原,有機會走進牧民人家,別忘了包里帶幾塊糖,如果遇到孩子,送給他們幾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